释义 |
咸阳大辞典︱后记 后记 《咸阳大辞典》作为我市第一部反映地情信息的百科工具书,其编纂工作是在全市第一轮市县两级修志任务完成以后,按照地方志工作要加强国情地情研究,更好地服务于经济建设要求选题的,也是全市各级方志机构和广大地方志工作者与时俱进的一项创造性的劳动。工作伊始,市地方志办公室就以“资政、存史、教化”功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论证工作,制订了《咸阳大辞典》编纂方案,编写指南,就编写细则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咸阳大辞典》的编纂工作,批准并成立了《咸阳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由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实施。2002年8月22日,市政府主持召开了《咸阳大辞典》编纂工作暨特邀编辑培训会议,编纂工作由此启动。 从词条名称确立到资料稿件征集,全市13个县区市和市级115个单位的200多人积极参加,并为之付出了心血和汗水。至2003年底,共征集到资料稿件550余万字。面对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资料,结合咸阳市历史和现状的实际,编辑部多次召开会议,从范围、名称、内容、要素、定性、语言等诸多方面不断规范和完善辞典编纂工作。在长达6年的编纂修订中,全体编纂人员孜孜不倦,考证增删,寒暑不辍,七易其稿,终于使《咸阳大辞典》于2007年10月付梓出版。《咸阳大辞典》定稿300余万字,计有插图600余幅,囊括了境内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其内容之浩翰、规模之庞大、结构之严格,均创造了我市史志编纂事业之最。《咸阳大辞典》的出版问世,是全市各界及广大地方志工作者集体智慧的重要成果,是全市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宣传咸阳和整合咸阳地情资源的一座里程碑。 在《咸阳大辞典》编纂阶段,我们特邀了张鸿杰、何金凯、贾俊华、王立新、李晶寰、刘晓华、徐家骥、南生桥、张建辉、薛光炜、陈崇凯、刘敏卓等12位学有所长的资深专家、学者参与改稿工作,经过他们周密考证、字斟句酌、修编审改,确保了辞书的学术品位与质量。 本书的编纂得到了省、市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重视关心与大力支持。中共咸阳市委书记张立勇、咸阳市人民政府市长千军昌多次过问编纂出版工作并联名为《咸阳大辞典》写了序言。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分管领导能够及时听取汇报并协调解决编纂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为此书的资料征集和报送创造了条件。省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刘培仓、副主任董健桥高度关注《咸阳大辞典》编纂进程并及时给予专业支持。《十三经词典》主编迟铎教授、陕西人民出版社董全平编审为辞典的规范编排给予了关键性指导。成稿之时,承蒙《辞海》主编、104岁高龄的夏征农老人题写书名,西北大学原校长、著名中国思想史专家张岂之教授撰写序言,著名学者、诗人陕西师范大学霍松林教授为之题词,皆为此书增辉不少。在该书正式出版前,咸阳市国家保密局进行了涉密审查。咸阳市档案馆、图书馆在资料考证中提供了便利和协助。摄影家傅晓东先生为图片的采集付出了艰辛劳动。陕西人民出版社辞书译文编辑部认真审稿、严格把关,为此书的出版印刷进行了周密细致的安排。在此,谨向所有参与此书编辑并对本书作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诚挚的感谢并致以崇高敬意! 由于《咸阳大辞典》的编纂工作是一项开创性、探索性的工作,加之类例复杂、资料不一,编者缺乏相应经验,书中疏漏舛误之处在所难免,恳请专家学者和广大读者赐教示正。《咸阳大辞典》编辑部 |
☚ 咸阳大辞典︱同一首歌走进咸阳 咸阳大辞典︱咸阳图书馆 ☛ 0001089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