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体的演变
在《吴文英和南宋词艺术》(1987)一书中,格雷斯·S·冯说,萧统的《文选序》曾提及“咏物”这一概念:“若其纪一事,咏一物,风云草木之兴,鱼虫禽兽之流,推而广之,不可胜载矣。”那是指咏物赋,它的形式已经固定下来。后来咏物体转入诗词,而形成了新的文体。它们虽然也受赋之摛藻、夸饰技法的影响,但本身有了新的规则和要求。
齐梁宫体诗的咏物之作,题材狭窄,诗境局促,多写宫苑中的自然景物。这种咏物诗脱离了政治与道德说教,完全变成炫示才华、愉情悦性的文字游戏。矫揉造作为其标志。宫体咏物诗至隋唐仍未衰微。但初唐诗人有时借此抒写胸次,这就使它带上了寓意。所咏之物不再单纯被描述,而有了本身之外的意谓,如骆宾王的咏蝉诗,陈子昂的咏兰诗。(咏物兼寓托者,并非没有先例,汉末以降的某些赋,以及曹植的某些诗,均含寓意。)诗歌创作有所寄托,符合中国“言志”、“缘情”的传统。
咏物词的发展与咏物诗赋有些类似。词在兴起之时,尚不属正统诗歌,这反倒使词作者免去了说教的负担,得以自由发抒。他们多写妓女的心理与居所,其词作哀怨而可怜,与诗的境界形成了鲜明对照。于是诗词各司其职,分道扬镳。在唐末二百多年的词史上,几乎没有产生咏物词。(黄清士认为牛峤咏燕子与鸳鸯的《梦江南》为咏物词的雏型。)咏物词的创作可以说开始于11世纪下半叶,先驱者为苏轼及其文友。苏轼才华横溢,刻意创新,打破了诗词的疆界。他及其文友不仅选取别离、饮宴、远游等事件作为词的题材,而且在聚会时,喜欢即席创作咏物词。周邦彦对咏物的发展也有所贡献,他扩大了拟人手法的应用范围。咏物词一旦形成,便被南宋词人接受过来,大量进行创作。这是因为南宋偏安一隅,又新建词社,为其发展提供了温床。南宋词人咏物,多以物为隐喻,曲传个人情思。但所写之物,仍有原型的影像。至吴文英,词风渐趋晦涩。所咏之物已出模仿层次,缀句属文,全凭情之所之。(详见“两宋咏物词风的差异”条。)
1279年,南宋为元所灭。是年周密、王沂孙、张炎等人闻知宋陵被掠,暗作咏物词寄托哀痛。此事不仅表明词在正统文学里的地位有所提升,而且表明由描述到寓托是咏物词发展的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