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周秦先民与河陇早期农业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周秦先民与河陇早期农业 周秦先民与河陇早期农业据古文献记载,约在夏商之际,周部族已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部族,活动于今陕甘之间。传说周族部落是由姬姓部落发展起来的。周族第一个部落的领袖后稷,姓姬名弃,生于邰今陕西省杨陵区。《史记·周本记》记载:“弃为儿时,屹为巨人之志。其游戏,好种麻、菽,麻、菽美。及为成人,遂好农耕,相地之宜,宜谷者稼穑焉, 民皆法则之”, 帝尧得知后举为 “农师”,“天下得其利”。帝舜嘉奖后稷教稼之功,封地于邰,号曰后稷。后人称为“后稷教民稼樯”。这些传说性的记载,足见周人是一个以农为业的民族,其祖先在原始农业末期的经营中曾取得了很大成就。后稷死后, “夏后氐政衰,去稷不务”,弃之子不窋失掉“农师”官职, 窜于戎狄之间。《括地志》记载, 不窋迁居到庆州宏化县(今庆阳)南三里,宣传指导当地居民务农,不窋死后,经其子鞠到鞠之子公刘,至庆节(公刘之子)迁豳 (今陕西彬县) 以前, 又在戎狄之间,活动于今甘肃庆阳地区,开拓农业,居民多有积蓄。商代,约公元前1600~前1605年,其前期是畜牧业和农业混合时代,后期进入农业初级社会,由原始的“火耕”向木石制作的耒、耜耕作过渡,并出现了铜制器,实行两人合力操作的 “耦耕”,采用撒播或点播,普遍把耕种地同撂荒地结合起来,形成初期的旱地耕作。西周之前,甘肃东部有秦人部族兴起,经济活动为农牧相间以农为主。公元前770年,秦成为诸侯国,甘肃东部成为秦的属地。秦国采取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奖励耕战等措施,发展农业生产。到秦穆公时,生产的粮食自给有余。战国末期,秦已成为最富庶的诸侯国,有“富天下十倍”之说。据《史记》记载,秦厉公时(前465~前444年), “河湟间少五谷,多禽兽, 以射猎为事。”羌人无弋爰剑与秦作战被俘为奴,学会了秦人的农牧业生产知识,返逃回黄河、湟水之间向部族 “教之以田畜”,羌人推举他为首领,进行了河湟地区农牧业的早期开发。在今黑河流域的金塔、高台、张掖,泾河流域的宁县、合水、庆阳、环县、泾川、平凉, 以及渭源、民勤、敦煌,都有了人们定居的房屋;普遍提倡开垦荒地,农具出现了铁犁,用牛耕地,尽力发掘土地肥力,单季旱作,一年一熟。秦孝公三年(前359年)后,秦孝公任用商鞅两次进行变法,奖励耕战,开阡陌封疆,承认土地私有,自由买卖,进一步强化发展了封建地主经济, 推动了河东地区农业的发展。 ☚ 远古甘肃农业 秦汉时期甘肃农业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