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周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周书zhōu shū(字)甘禾,号爱庐,清代人,雍正举人,诗人。 周书 周书清乾隆时人。字天一,号淡庐。江苏宝山(今属上海市)人。年十六成秀才,后循例入贡,为两江总督尹继善所赏识。曾为广东恩平知县同乡凌存淳之幕友,并主修《恩平县志》。性落拓,工诗词戏曲,作有传奇《鱼水缘》。 ☚ 顾以恭 金兆燕 ☛ 周书 又名《北周书》。纪传体断代史。五十卷。唐令狐德棻等撰。贞观十年(636年)成书。 令狐德棻,生于隋开皇二年(583年),卒于唐乾封元年(666年)。宣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德棻家为河西大族,世居敦煌。其父令狐熙,在周、隋两朝均任显职。令狐德棻博涉文史,在唐初颇负盛名,历任唐初丞相府记室、起居舍人、秘书丞、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弘文馆和崇贤馆学士监修国史等官。唐初,他建议政府购求图书,并使专人补录。唐武德四年,令狐德棻向唐高祖李渊建议编写梁、陈、齐、周、隋五朝“正史”。他的意见被采纳。于是分派中书令萧瑀等分撰魏、齐、周、隋、梁、陈等朝史,经过数年,无功而罢。到唐太宗贞观三年,又命房玄龄等监修各史。令狐德棻负责修撰《周书》,另派秘书郎岭文本和殿中侍御史崔仁师协助编写。经过八年,到贞观十年五十卷《周书》就编撰完成。除《周书》外,令狐德棻还参加过新的《晋书》、《五代史志》和“国史”(唐史)以及李世民(太宗),李治(高宗)两朝实录的修撰。贞观十八年唐重修《隋书》时他为主。 在《周书》问世之前,有西魏史官柳虬所写的“国史”和隋代牛弘撰述的“周史”(仅十八卷)。“国史”和“周史”都没有成书,但为《周书》的撰写提供了资料。《周书》在流传过程中有散失,但散失部分比《北齐书》少得多。今本二十五、二十六、三十一、三十二、三十三等卷,不是令狐德棻原著,而是采取李延寿的《北史》,加以改篡补充的。 《周书》共五十卷,包括帝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无表无志。取名为《周书》,它实际上纪载了从东魏天平元年(534年)东西魏分裂,西魏大统元年(535年)宇文泰杀元修、立元宝炬为帝建立西魏到隋开皇元年(581年)杨坚代周建隋为止,共四十七年的西魏、北周的历史。 《周书》帝纪八卷分别是:《文帝纪》上下两卷、《孝闵帝纪》一卷、《明帝纪》一卷、《武帝纪》二卷、《宣帝纪》一卷、《静帝纪》一卷。《周书》帝纪八卷记载了从文帝宇文泰到静帝宇文阐等六个皇帝的统治情况。宇文泰当权在西魏时,本人并未称帝,因为是北周的奠基人,所以也列在帝纪里,他的事迹较多,分为上下两卷。北周的五个君主,有三个是宇文泰的儿子,其中武帝宇文邕在位十八年,生活俭朴,勤于政事,是一个难得的贤明帝王。他历时长,史事多,也分为两卷。其余四人,在位短暂,没有什么政绩可言。宣帝宇文赟荒淫狂乱,终于为杨坚取北周而代之,建立隋朝。 《周书》有列传四十二卷:《皇后列传》一卷、《王公列传》四卷、《诸臣列传》三十一卷、《儒林列传》一卷、《艺术列传》一卷、《萧詧列传》一卷、《孝义列传》一卷、《外国列传》二卷。《周书》列传的编次情况与前史基本相同,记叙了北周各代王公大臣、后妃、学者等人的事迹。《周书》的类传只有四目。其中《外国列传》记载了我国境内的少数民族和邻国的社会历史情况,对了解少数民族的发展和中外交通和商业往来提供了一定的资料。《萧詧列传》是为后梁萧詧及其有关人物立的专传,记载了后梁政权的历史。后梁是梁朝宗室萧詧在西魏扶持下建立的一个小朝廷(今湖北江陵),属地仅有江陵附近数县,先后是西魏、北周和隋的附庸,传三世,历时三十三年(555年—587年),灭于隋。《王褒、庾信传》记载了王褒、庾信二人。他们本来都是南朝梁国人,后来到西魏、北周做官,给北方文学以很大的推动。传文中全载了庾信的《哀江南赋》,这是一篇很有文学价值的作品。 《周书》无志,关于志的部分收在《隋书》诸志。 《周书》记载了西魏、北周的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历史。北齐魏收在撰《魏书》时是以东魏为正统,西魏为僭越,因而于东魏所记甚详,于西魏则斥之不书。为了表明北魏—西魏—北周这样一个“正统”的承继关系,解决西魏在史事上表达的困难,令狐德棻便在《周书·文帝纪》中以西魏皇帝年号记事,详细记述了西魏文帝、废帝、恭帝二十二年的政治、军事大事。《周书》中的一些人物传记也反映了自北魏末年经西魏至北周的若干史实。《萧詧列传》记叙了后梁的历史。姚思谦修《梁书》时不为他立传,令狐德棻却记载了这段史实,为后人研究提供了史料。 《周书》虽是记述西魏、北周皇朝史事的史书,但它着意于反映当时的历史全貌这一显著特点,在记载西魏、北周历史时,兼顾了同时代的东魏、北齐、梁、陈四朝的重大史事,政治的“迁废革兴,岁更月异,《周书》本纪一一书之,使阅者一览了然。”(《陔余丛考·周书》) 《周书》中有关于征庸代役的记载,有关于府兵制度产生的记载,还有关于突厥、稽胡的首次记载,为后世保存了珍贵而全面的原始史料。《周书》在写作上文笔简洁爽劲,为后人称赞。清人赵翼说它:“叙事繁简得宜,文笔亦极简劲,本令狐德棻所撰也。德棻在当时修史的十八人中,最为先进,各史体例,皆其所定。兼又总裁诸史,而《周书》乃其一手所成。”(《陔余丛考·周书》)而刘知几则认为其书“文而不实,雅而无检”,即根据的资料有限,史实不够全面。 《周书》在宋代已有残缺,据清学者钱大昕考证,所缺有五卷,今本列传第十六、十八、二十三、二十四、二十五。中华书局在出版标点本《周书》时,曾进行详细校勘,认为除五卷全缺外,尚有二卷半缺,个别还有文字脱落。研究本书的还有清李宝淦《周书平议》 (《五史评议》)和罗振玉的《周书斠议》(五史斠议》)。 现存的《周书》版本有:宋蜀刻元明递修本(百衲本),明万历年间赵用贤刻南京国子监本(南本),萧云举刻北京国子监本(北本)、明末毛氏汲古阁本、清武英殿本(殿本),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金陵书局本(简称局本),百衲本胜于殿本、局本。一九七一年中华书局的标点本以百衲本为底本与其他各本互校,是较好的版本。 周书zhōu shū〖名词〗 《周书》以纪传体记载北周历史的史书。629年,唐太宗令令狐德棻主持编写,636年完成。该书包括本纪8卷,列传42卷,共50卷。到北宋时已残缺。今本第18、24、26、31、32共5卷有缺文,其中31、32两卷来自《北史》,24、26两卷可能来自高峻《小史》,都不是令狐德棻的原本。 周书 181 周书断代史史书。50卷,本纪8、列传42,唐代令狐德棻撰。记载自宇文泰迄周静帝70年间史事。唐武德中,德棻等奉敕撰周书。贞观三年(628),德棻等再奉敕修周书。贞观十年(635)书成。该书虽非出自一人之手,德棻则始终参予其事。该书依西魏史官柳虬《周史》和隋牛弘《周史》为蓝本,删削润色而成,文词典雅,叙事考订都很草率,难免失实。所载有关均田制、府兵制史料,较为重要。宋时,原书已散佚,今本多取《北史》补缀而成。 ☚ 北齐书 南史 ☛ 周书 周书纪传体北朝周史。二十四史之一。五十卷。唐令狐德棻主编。令狐德棻(583—666),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高祖武德元年(618)任起居舍人。四年,奏请修撰周、隋二史及梁以后近代史。向最高统治者提出修撰前朝诸史建议的,令狐德棻是唐朝第一人。五年,迁秘书丞,与侍中陈叔达等受诏撰《艺文类聚》。时承丧乱之余,经籍散佚,乃奏请购募遗书,置员补录,保存挖掘了大批典籍。太宗贞观三年(629),诏修梁、陈、周、齐、隋诸史,由令狐德棻“总知类会”,协调诸史的内容和体例并主编《周史》,至贞观十年,《周书》成,诏赐绢四百匹。次年,参撰《氏族志》成。二十年,参修《晋书》,同修十八人共推令狐德棻为首,体例多由其定,两年后《晋书》成,升秘书少监。高宗永徽元年(650)奉命监修国史及《五代史志》,后又参修贞观十三年以后实录及《高宗实录》。新、旧《唐书》均以令狐德棻为唐代史学开山。 ☚ 北齐书 隋书 ☛ 周书 《周书》Zhoushu是唐初令狐德棻主修的一部纪传体北周史书。令狐德棻(582—666)宜洲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出身门阀贵族,唐初任礼部侍郎兼修国史。《周书》共50卷:本纪8卷、列传12卷。北周建国20余年(557—581),本书概述了包括开国阶段的西魏时期到静帝(534—581)共48年的历史。《周书》是唐初的官修史书。唐高祖武德四年(621),令狐德棻创议修撰各朝史书。不久,他被指定与庚俭、陈叔达等同修《周书》,但未修成。贞观三年(629),再次主修。北周的史书,原有周史官柳虬的旧作和隋秘书监牛弘撰写的《周史》。令狐德棻以《周史》为蓝本,又搜集了大量的文献材料,先后花费了10多年的心血,于贞观十年(636)编纂成书。《周书》是我们今天研究北周历史的重要依据。书中虽然没有志,但在纪、传中保存了一些重要文献,其中有关天文、地理、地质、气象、农情和社会习俗等方面的资料尤为珍贵。《异域传》记载了当时东北、西北、西南各少数民族的历史和地理。但是,由于作者未能博采众取,至使许多史实记载不够全面,并且全书充斥着为帝王将相歌功颂德,诬蔑农民起义的唯心史观。《周书》流传的版本较多,中华书局点校本目前最为通行。 ☚ 北齐书 《南史》和《北史》 ☛ 周书纪传体正史。唐令狐德棻等撰。五十卷,有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无表、志。本书主要据西魏柳蚪史书和隋牛弘《周史》编撰而成。因所凭借史书有限,资料较贫乏,史实不够全面。原书至宋代已有残缺。今本多取《北史》补入。 周书五十卷。令狐德棻 (583—666)撰,令狐德棻,唐初史学家,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东南)人。高祖入关,他任大丞相府记室,后累迁至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弘文馆、崇贤馆学士。唐初书籍散亡,他建议购求,使专人补录,得以保存大批书籍。又建议修撰梁、陈、齐、周、隋等朝史记,并参预编撰《艺文类聚》、《五代史志》等书,主编《周书》、《太宗实录》。贞观十八年 (644)重修《晋书》,他除制定《晋书》体例外,曾撰《序例》(今佚)及诸记传。《周书》为纪传体北周史。无表、志,成书于贞观十年 (636),令狐德棻主编,多取材于西魏史官柳虬的史书和隋牛弘的史书。刘知几评为“不能别求他述,用广异文”,叙事考订均极草率。原书到北宋初已经残缺,今见到的本子,多取《北史》补入的,又已窜乱,已经不是原来的《周书》了。《周书》记事上起公元535年 (西魏文帝大统元年)止于公元581年隋灭周止,共计四十七年历史。《周书》包括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共计五十卷。“本记”八卷,记文帝宇文泰到静帝宇文阐等六个帝王之事,列传四十二卷与前各史书大致一样。其中《异域传》分上下两卷,提供了少数民族交通、商业等资料,还有《哀江南赋》很有文学价值。《周书》缺“志”可在《隋书》志中查找到。《周书》的主要版本有宋到明修本、元大德本、金陵局本、同文局本,竹简斋本,中华书局标点本。 周书 周书❶《尚书》的一部分。包括《泰誓》、《牧誓》、《洪范》、《金滕》等三十二篇。主要记载了周代史迹。其中《泰誓》等十三篇为《古文尚书》,《牧誓》等十九篇为《今文尚书》。 ☚ 周公 周孔 ☛ 周书Zhou Shuplaywright of traditional opera of the Qing Dynasty. Works: Destine of Fish with Water,etc. 周书纪传体断代史书。隋唐之际令狐德棻(583—666)等撰。50卷。德棻为宜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东南)人。关陇贵族,北周大将军令狐整孙。随李渊建唐,官至礼部侍郎、国子监祭酒,弘文馆、崇贤馆学士。颇有文名,曾多次参加官书编写。贞观年间,与岑文本、崔仁师合著此书,于十年(636)告成。主要取材于西魏柳虬的国史“宇文周书”及隋牛弘《周史》,旁及家状资料。包括纪8卷,列传42卷,凡50余万字。记述从534年东西魏分裂,经556年宇文代西魏,至581年杨坚代周为48年的西魏、北周史。是研究以拓跋鲜卑元氏为主之西魏及以宇文氏为主所建北周历史基本文献之一。本纪、列传中包含了大量民族史资料,许多鲜卑、匈奴、胡羯人物都立专传叙述。尤其上下两卷《异域传》,上卷记载高丽、百济、蛮、僚、宕昌、邓至、白兰、氐、稽胡、库莫奚;下卷叙述突厥、吐谷浑、高昌、鄯善、焉耆、龟兹、于阗、哒、粟特、安息、波斯等历史,内容涉及政治制度、各地物产、风俗习惯、朝聘往来、道路远近等,从中可了解少数民族和中外交通、商业情况。其中突厥、胡稽历史首见于此传。惟取材欠广,考订较疏,对统治者曲笔虚美有甚于其他南北朝史籍。书传至北宋,全缺18、24、26、31、32,共5卷;残缺卷21、36及卷6、39,共4卷。今本系北宋林希、王安国按《北史》及《高氏小史》等书配补。现有南宋刻元明递修本、明万历间南北国子监本、汲古阁本、武英殿本、百衲本等,1971年中华书局出版点校本。 周书七十一篇。撰者不详。为周时诰、誓、命记言之书。亦称《周史记》。晋太康二年 (281年),《汲冢书》发现后,古本渐佚。《汲冢书》之杂书被补入,遂称《汲冢周书》。经宋王应麟、明杨慎辨正,复称《周书》,定名为《逸周书》。今本十卷七十篇,加《序》一篇,与《汉书·艺文志》所记篇数相符。但《秦阴》、《九政》、《九开》、《刘法》、《文开》、《保开》、《八繁》、《箕子》、《耆德》有目无篇,实存六十二篇。朱右曾有《周书集训校释》刘师培有《周书补正》。 周书书名。或称北周书,唐令狐德棻等撰。纪传体北周史。叙述北魏分裂后西魏、北周的历史。五十卷,其中本纪八卷,列传四十二卷。成于贞观十年(636)。本书以隋牛弘未完成的《周史》为底本,没有广事收集,故资料贫乏,叙事用古文笔调,不如《北齐书》生动。北宋时散佚颇多,后人据《北史》等补入。今本与原来已不尽相同。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