呕吐〈隐〉旧时江湖诸行指泄露内部机密。 呕吐ǒutù胃内食物等从口腔涌出。 呕吐ǒutù〈动〉胃壁收缩异常,食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反射性动作:反复呕吐│呕吐多时。 呕吐ǒu tù动词。食物经食道、口腔排出体外,用于贬义。 【例】这太可怕,太残酷,太无耻,使他一想起来就想呕吐…… (王蒙《活动变人形》) 呕吐ǒu tù胃里的食物仍经食道排出:所喜(刘姥姥)不曾~,(袭人)忙悄悄的笑道,“不相干,有我呢。”(四一·953) 呕吐 呕吐呕(~血;作~) 吐(~血;~泻;~沫) 哕(哕吐;哕呕;发哕;嗢哕) 哇 嗀 哯 涌 怀孕呕吐:孕吐 胎气 呕而不吐:干呕 要呕吐又吐不出来:干哕 猫狗呕吐:吣 唚 全部呕吐出来:倾吐 恶心呕吐非常厉害的样子:翻肠倒肚 翻肠倒胃 ☚ 消化症状 肿胀 ☛ 呕吐vomiting脾胃不和,胃气上逆,以胃内容物从口鼻流出为特征的病证。《元亨疗马集》:“水牛胃翻病根深,冷热相冲气不均,食滞口中多粪出,皆由脾胃气相侵。”常见于牛、猪、犬、猫。多因过食草料,停滞不化;或食入不易消化的饲料,或霉败变质饲料及有毒物质;或外感风寒暑湿之邪,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或脾胃素虚,畜体瘦弱,劳役过重或过度,劳倦伤脾,而又饲喂不当,损伤中气,脾胃不和, 胃翻气逆而发。根据病因及病性的不同,可分伤食呕吐、湿热呕吐。 伤食呕吐 因过食伤胃而成。证见肚腹胀满,食欲大减或废绝,嗳气腐臭,呕吐物多为酸腐宿食,吐后病减,间有放屁,精神不振,或有不安。口色稍红,舌苔白腻或黄腻;脉象沉实或沉滑。属胃实证(见脾与胃病辨证)。治宜消食导滞,和胃止呕。方用曲 散、保和丸、藿香正气丸及消食平胃散等加减。也可肌肉注射藿香注射液或消食平胃散提取液。针脾俞、后三里、关元俞、三脘等穴,或顺气穴巧治。 湿热呕吐 因暑湿热燥内侵而发。证见体热,耳鼻及皮肤温热,口渴欲饮或急饮;食后即吐,或遇热即吐,吐势剧烈,吐出物呈酸腐臭、清稀而色黄,吐后稍安;食欲大减,粪便干涩难下,尿液短黄而稠,精神倦怠,眼闭乏神。口色红或黄红,舌苔黄厚,舌津粘泫,口臭;脉象濡数或洪数。属胃热证。治宜清利湿热,和胃止吐。方用清胃散、黄连解毒汤合不换金正气散(《和剂局方》:藿香、半夏、苍术、厚朴、陈皮、甘草、生姜、大枣),或黄连解毒汤加藿香、半夏、枇杷叶(去毛)、竹茹,或白虎汤加石斛、黄连、栀子、藿香、半夏、竹茹,或不换金正气散加黄连、栀子、竹茹、石斛。结合肌肉注射藿香注射液及黄连素注射液。针玉堂、脾俞、关元俞、带脉、后三里、大椎等穴,或顺气穴巧治。 给予易消化的、富于营养的饲料。伤食呕吐者,应采取饥饿疗法,不宜立即给以饲料,待病势大减后给以饲料。 呕吐病证名。出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古代文献有将呕吐区分者,谓声物俱出为呕,有物无声为吐。现一般将胃内容物经食道口腔吐出者,总称呕吐。可分虚实两类。《景岳全书·杂证谟》: “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实证因外感六淫、痰饮停积、宿食不消,以及情志失调气机逆乱所致。虚证多因脾胃气阴不足所致。和胃降逆,为呕吐通治法,然仍当审因治本。呕吐有实呕、虚呕、外感呕吐、内伤呕吐、寒呕、热呕、痰呕、气呕、食呕、血呕、脾虚呕吐、阴虚呕吐等。但呕而有声无物者,称干呕。详各该条。 呕吐 呕吐呕吐是使胃内容和一部分小肠内容通过食道流出口腔的一种复杂的反射活动。可由机械的或化学的刺激作用于许多部位的感受器而引起。舌根、咽部、胃、大、小肠、胆总管等处的感受器受到刺激时,最易引起呕吐;胃肠道以外的器官,如睾丸、子宫、肾、输尿管或心脏感受器的异常刺激也可引起呕吐;令人厌恶的刺激物可通过视、嗅和味觉引起心理性呕吐;晕船、晕车时发生的呕吐是由于内耳迷路平衡感受器官受异常刺激而引起的。呕吐动作包括以下过程:在呕吐前常伴有恶心、流涎、出汗、呼吸急促和心跳加快,呕吐开始时,先是深吸气,然后声门紧闭、软腭上提关闭了呼吸道,十二指肠、空肠上段和胃窦强烈收缩,而胃体、食道及其括约肌则舒张,同时腹肌和膈肌猛烈收缩使腹内压和胸内压急剧增加,从而挤压胃内容物通过食道从口腔吐出。由于胃舒张而十二指肠收缩,十二指肠内容物可倒流入胃,因此呕吐物中常混有胆汁和小肠液。呕吐的反射中枢位于延髓。头部受伤发生脑震荡或颅内炎症引起颅内压升高时,都可直接刺激呕吐中枢而引起喷射性呕吐(即中枢性呕吐),其特征是呕吐物喷射而出,同时恶心感减小。另外有些代谢性毒物或催吐剂还可刺激呕吐中枢附近的一个化学感受触发区而引起呕吐。呕吐可将胃内有害物质排出,可以看作一种具有保护意义的防御反射,但长期剧烈的呕吐会影响进食,并因消化液的大量丢失而造成体内水、电解质以及酸碱平衡的紊乱。 ☚ 饥饿感觉与食欲 消化道内气体的来源与去路 ☛
呕吐 呕吐由于食管、胃或肠道呈逆蠕动,并伴有腹肌强力痉挛性收缩,迫使食管或胃内容物从口、鼻腔涌出。小婴儿漾奶不应视为呕吐,由于小婴儿贲门松弛,若吃奶时将气体吞入胃内,可于喂奶后有少量奶汁倒流至口腔。不同年龄,呕吐发生的原因往往不同: ❶新生儿:常因在分娩过程中吞入羊水,经多次呕吐将胃内容物吐净,可自行缓解;消化道畸形(食管闭锁)、肠道闭锁、肛门或直肠闭锁;脑部受产伤,可致喷射性呕吐,常伴尖声哭叫(脑性哭叫)。 ❷婴儿期:喂养方式不当,奶瓶橡皮奶头的孔太大致吸奶过急,常致呕吐。肥大性幽门狭窄或幽门痉挛可致严重呕吐。各种感染,如咽炎、化脓性中耳炎、支气管炎、肺炎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化脓性脑膜炎均可致呕吐。肠套叠除呕吐外,伴腹痛和血性粘液便。 ❸幼儿期:除上述原因外,还可因贲门痉挛致呕吐。因家长误认为“鱼肝油是补品,多多益善”,滥用维生素A、D制剂过量,发生中毒,可引起呕吐等症状。 ❹学龄前及学龄儿童:常见病因为感染,其中胃肠道感染最易引起呕吐,其他如呼吸道、泌尿道感染等。此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多见于脑膜炎、脑炎)、各种中毒、肠蛔虫症所致的并发症(如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等)也是引起呕吐的常见病因。 ☚ 流涎 腹痛 ☛ 呕吐vomiting胃和部分小肠内容物(胆汁,肠液)经食道由口腔吐出体外的过程。常因消化道内的不良刺激,反射性的引起胃肠道肌肉及腹肌、膈肌的强烈收缩而发生。呕吐中枢位于延髓。呕吐具有保护作用,可清除有害物质对胃的不良刺激;也是某些疾病的常见症状。 呕吐证名。出《金匮要略》。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胃内容物不自主的从口腔涌出来的现象。恶心常是它的前驱或伴随症状。多因外邪、饮食、情志和脾胃本身的病因引起。外邪犯胃多有发烧头痛。饮食停滞多在食后有吞酸、嗳腐、腹胀。情志不和和饮食不节多有精神刺激和食用不洁之物的病史。痰饮多有呕吐清水、痰涎和头晕、心悸等。胃寒和胃热者,分别伴有寒证和热证的表现。呕吐是一种病证或某些疾病的一个症状。借此也可将有害的食物排出体外。因此也是一种保护性反应。 呕吐 呕吐中医病症名。是指饮食、痰涎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古人认为:有声无物为呕,无声有物为吐,有物有声为呕吐。其实呕与吐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一般统称为呕吐,而将有声无物的,称为干呕。呕吐是由胃失和降所致。凡脾胃虚弱,寒邪犯胃,痰饮内停,饮食积滞,均可导致胃气上逆,出现呕吐,症见呕吐清水,口中多涎,喜热怕冷的,属胃寒呕吐。食人即吐,吐出物酸苦夹杂,口有臭气,喜冷怕热的,属胃热呕吐。伤食引起者,可见胃脘胀闷,嗳气吞酸,呕吐物多为酸腐食物,吐后稍觉舒畅。若呕吐清水痰涎,脘闷不食,平素又有头眩、心悸等症的,属痰饮内阻所致。治疗应审证求因,辨证治疗。 ☚ 胃痛 呃逆 ☛ 呕吐 呕吐outu由于食管、胃或肠道呈逆蠕动,并伴有腹肌强力痉挛性收缩,迫使食管或胃内容物从口、鼻腔涌出。小婴儿漾奶不应视为呕吐,由于小婴儿贲门松弛,若喂奶时有气体吸入胃内,可于喂奶后有少量奶汁倒流至口腔。不同年龄,呕吐发生的原因往往不同。 ❶新生儿:常因分娩时吞入羊水,多次呕吐将胃内容物吐净,可自行缓解;消化道畸形(食管闭锁、肠道闭锁、肛门或直肠闭锁);脑部产伤,可致喷射性呕吐,常伴尖声哭叫(脑性哭叫)。 ❷婴儿时期:喂养方式不当,奶瓶孔太大,喂奶过急;肥大性幽门狭窄或幽门痉挛;各种感染,如咽炎、化脓性中耳炎、支气管炎、肺炎等;中枢神经系统疾患,如化脓性脑膜炎;肠套叠,伴腹痛,血性粘液便。 ❸幼儿时期:除上述原因外,还可因贲门痉挛致呕吐;家长误认为“鱼肝油是补品,多多益善”,或滥用维生素A或D制剂过量,发生中毒,可引起呕吐等症状。 ❹学龄前及学龄儿童期:常见原因有感染,其中胃肠道感染最易引起呕吐,其他如呼吸道、泌尿道感染等;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多见于脑膜炎、脑炎;各种中毒;肠蛔虫症所致的并发症,如蛔虫性肠梗阻、胆道蛔虫等。 ☚ 腹痛 黄疸 ☛ 呕吐vomiting胃内容物(严重者小肠甚至结肠内容物)通过食道,逆流出口腔的复杂反射性动作,叫呕吐。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症状。可见于很多种肠道疾病,如胃炎、胃溃疡、胃癌、幽门梗阻、肠道疾病、肝及胆的疾病、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植物神经紊乱疾病、内分泌失调疾病、各种中毒性疾病等。呕吐对机体是一种保护性动作,但如呕吐频繁及呕吐量过多,可造成机体水、电解质及酸碱失调。对严重呕吐者应用止吐药物,并适当补液等;主要应查清病因,以针对病因治疗为主。 呕吐病症名。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所引起的一种病症。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呕吐当分虚实。一般暴病呕吐多属邪实,由外邪犯胃,饮食停滞,肝气犯胃,痰饮内阻引起。治宜祛邪为主,和胃降逆;久病呕吐多属正虚,如脾胃虚寒,胃阴不足。多起于病后,反复发作,时作时止,每因饮食不慎或稍劳即发,治宜扶正为主,降逆止呕。 呕吐 呕吐指将胃及肠内物质从口腔强力驱出的动作。机械和化学刺激作用于舌根、咽部、胃、大小肠、总胆管等处的感受器均能引起呕吐,视觉和内耳前庭的位觉发生改变时也可引起呕吐。人在呕吐前常出现恶心、流涎、呼吸急迫和心跳加快等植物性神经症状。呕吐开始时,先是深吸气,声门紧闭;随胃和食管下端舒张,膈肌和腹肌的猛烈收缩,压挤胃内食物经食道而进入口腔。呕吐时,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的运动也加速,并可转变为痉挛。由于胃扩张而十二指肠收缩,使平时的压力差倒转,十二指肠内容物倒流入胃,所以呕吐物中常混有胆汁和小肠液。呕吐是一种反射活动。传入冲动由迷走神经和交感神经的感觉纤维、舌咽神经及其它神经传至延脑的呕吐中枢;由中枢发出的冲动沿迷走神经、交感神经、膈神经和脊神经传至胃、小肠、膈肌和腹肌,引起舒张或收缩而形成呕吐。呕吐是一种具有保护作用的防御反射,它可将胃内的有害物质排出。但呕吐对人体也有不利的一面,长期呕吐会影响进食和正常消化,并使大量消化液丢失,造成体内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 ☚ 老年性便秘 “蜘蛛痣”和“肝掌” ☛
呕吐 呕吐胃失和降致食物或痰涎等由胃中上逆而出的病证。《黄帝内经》中称“食则呕”。相当于西医学的神经性呕吐,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引起的呕吐。是老年人较常发的病证。临床分六型辨证论治。外邪犯胃突然呕吐,胸脘疼痛,兼有头身疼痛,或有发热,恶寒,舌苔白腻,脉濡缓。老年人抗病能力下降,感受外邪,多直中胃肠而发病。治以疏邪解表,芳香化浊,药用藿香正气丸改汤剂。若表邪较重,寒热无汗可加防风、荆芥各6克;若挟有食滞,胸闷腹胀,嗳腐酸臭可加神曲、鸡内金各10克,亦可服成药藿香正气散合保和丸。 饮食积滞呕吐酸腐,脘腹胀满,嗳气厌食,恶闻食嗅,吐后症减,大便秽臭或溏或便秘,舌苔厚腻,脉滑实。老年人脾胃虚弱,略有饮食不节,或进食不洁即发本证。治以消食化滞,和胃降逆,药用保和丸。若食积化热,大便秘结者,可改服汤剂加大黄6克,枳实10克以清热通腑。 痰饮内阻呕吐多为清水痰涎,脘闷不适,纳呆、头眩心悸,舌胖淡,苔白腻,脉滑。老年人脾虚不运,多致痰饮内聚,胃气上逆而发本证。治以温化痰饮,和胃降逆,药用小半夏汤合苓桂术甘汤。若痰郁化热,兼心烦少寐者,可用温胆汤方,以清热除痰,和胃止呕。 肝气犯胃呕吐吞酸,嗳气频繁,胸胁闷痛,情绪刺激而加重或诱发,舌边红,苔薄腻脉弦。老年人若精神抑郁,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而发本证。治以舒肝和胃,降逆止呕,轻证可用半夏厚朴汤方。若气郁化热,烦闷不舒,呕吐酸苦,可改服左金丸改汤剂合四逆散(《伤寒论》方:柴胡12克、枳壳10克、赤白芍各10克、甘草6克)煎服;若口苦嘈杂,大便秘结可加大黄5克、郁金10克以清肝胃郁热。 脾胃虚寒饮食稍有不慎即呕吐,食入难化,胸脘痞闷,喜暖恶寒,四肢不温,便清稀,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老年人脾胃渐虚,或久病损伤脾胃阳气,略有寒冷刺激,即可发本证。治以温中健脾,和胃止呕,药用理中丸。若症状时发时止,可用香砂六君子丸补气健脾止呕;若呕吐清水不止可加吴萸6克以降逆温经。胃阴不足呕吐反复发作,时作干呕,口燥咽干,似饥而不欲食,脘腹烧灼,欲饮,舌红少津,脉多细数。老年人素体阴虚内热,或热病伤阴,或热药损胃,胃阴亏耗者易发本证。治以滋养胃阴,降逆止呕,药用麦门冬10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粳米10克、甘草6克、石斛10克,知母10克、竹茹6克以养胃生津。 呕吐多非凶险大证,治疗得当,多能获愈。但若呕吐反复发作,饮食难进,形体消瘦,肢浮足肿者,则是脾胃衰败死证。预防本病,关键要注意饮食卫生,杜绝生冷不洁之物入口;发病后则要注意保护胃肠,暂行禁食,待腑气通畅,再以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同时要卧床休息,并注意精神上的调摄。 ☚ 泄泻 呃逆 ☛ 呕吐ǒu tù《本草纲目》序例第1卷胃(112)。病证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古代文献有将呕吐区分者,谓声物俱出为呕,有物无声为吐。现一般将胃内容物经食道口腔吐出者,总称呕吐。可分虚实两类。《景岳全书·杂证谟》:“呕吐一证,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实证因外感六淫、痰饮停积、宿食不消,以及情志失调气机逆乱所致。虚证多因脾胃气阴不足所致。和胃降逆,为呕吐通治法,然仍当审因治本。呕吐有实呕、虚呕、外感呕吐、内伤呕吐、寒呕、热呕、痰呕、气呕、食呕、血呕、脾虚呕吐、阴虚呕吐等。但呕而有声无物者,称干呕。 呕吐vomiting系胃内容物甚至部分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经口腔吐出的一系列复杂而协调的反射动作。呕吐中枢接受来自消化道或其他器官传入的冲动,反射性地引起幽门收缩与关闭、胃逆蠕动和胃底充盈,继之贲门开放,同时腹肌收缩,膈肌下降,迫使胃内容物经食管排出口外。有时以恶心或干呕为先兆。常见于消化系统或中枢神经系统病变,亦可由于代谢与内分泌紊乱或中毒所致。 呕吐ǒutù症名。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指饮食、痰涎从胃中上涌, 自口而出。古代文献多以有声无物为呕, 有物无声为吐, 有物有声为呕吐。现一般不区分, 而将有声无物者称为干呕。呕吐为胃气失于和降所致, 脾胃虚弱、寒邪犯胃、湿热蕴蒸、痰饮内伏、饮食积滞均可导致胃气上逆呕吐。除呕出食物外, 尚有吐苦水、吐清水、吐痰涎、吐蛔等不同情况。治宜和胃降逆, 用橘皮汤、小半夏汤等方。临证当辨虚、实、寒、热、痰、食,分别立法选方。详见寒呕、热呕、痰呕、食呕、气呕、水逆、干呕、呕苦、吐清水、吐涎沫、吐蛔各条。 呕吐 呕吐呕吐是小儿常见症状之一。原因很多,可由消化道或消化道外疾病所引起。严重者可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并危及生命。长期反复呕吐,可致营养不良及生长发育障碍。 有两种现象与呕吐相似,需予以区别。一种是“溢乳”,因吃奶过量。乳液常从口角小量流出,减少奶量后即可缓解。另一种是个别小儿的“反刍”症,临床表现为下颌向前,伸舌、仰头、作咀嚼样运动,然后将反流入口的胃内容物进行嚼弄,旋又吞下。“反刍”症多于生后3~6月起病。常有母爱剥夺史。因反流的胃内容物常有部分流出口外,日久可导致重度营养不良和体格发育落后。 发生呕吐应结合病史、体格检查进行综合分析,必要时作实验室或X线检查,特别是钡餐检查。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年龄 各年龄期发生呕吐的常见原因如下: (1) 新生儿期呕吐: ❶吞咽羊水过多; ❷产伤如新生儿颅内出血; ❸先天性消化道梗阻或功能异常如先天性食管闭锁、短食管、贲门松弛症、幽门痉挛、先天性膈疝、肠梗阻、肛门闭锁。 (2) 婴儿期和儿童期呕吐: ❶肠道完全性及部分性梗塞: 贲门痉挛症、先天性肥大性幽门狭窄、先天性膈疝、脐疝、肠套叠,蛔虫团梗阻、先天性巨结肠、嵌闭性腹股沟斜疝。 ❷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由于颅内感染、肿瘤或其他原因引起颅内压增高时,均可发生呕吐,如脑膜炎、脑炎、脑脓肿、脑肿瘤、硬脑膜下出血或积液、急性肾炎并发高血压脑病等。 ❸消化道感染: 各种肠道感染引起腹泻或便秘伴发呕吐,如阑尾炎、胰腺炎等。 ❹消化道外感染: 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败血症、腹膜炎等。 ❺营养或代谢紊乱: 如婴儿脚气病、原发性低糖血症、胃肠道变态反应、尿毒症等。 ❻周期性呕吐:见“周期性呕吐”条 (172页)。 ❼药物反应及(或)其他中毒而致呕吐。 呕吐形式 喷射性呕吐常由于吞入大量空气或胃部过于膨胀,或见于肥大性幽门狭窄、肠梗阻或神经系统病变。 呕吐物性质 如喂奶后很快吐出,乳汁尚未与胃液相混,或食入的奶尚未到达胃内时,则呕吐物无凝块及酸味。若进食已有相当时间,吐出乳汁尚无凝块及酸味,则应考虑食管痉挛、食管憩室。当疑为肠梗阻时,如吐出物无胆汁(无黄绿色)者,梗阻部位多于乏特壶腹之前(如幽门狭窄或痉挛); 含有胆汁者,则以十二指肠以下闭锁或狭窄为多。有粪臭的呕吐物,多由低位肠梗阻所致。带血性的呕吐物是消化道内粘膜有损伤的表现,频繁的呕吐由于胃部强烈收缩或因感染后细菌毒素所致,粘膜毛细血管可损伤出血。如大量吐血,多表示有严重疾病。 排粪情况 如出生后24小时以上仍无大便排出并伴呕吐、腹胀者应考虑为完全性肠梗阻。如生后仅排出少量干燥灰白色大便,而无胎粪排出,应考虑十二指肠以下可能发生梗阻。肛门狭窄则粪条细小且呕吐出现较晚。 伴发症状 有发热时应积极寻找病灶,包括消化道外疾病。如伴腹泻、腹痛,则以腹腔内病变为多。 ☚ 家族性内脏黄色瘤病 周期性呕吐 ☛
呕吐 呕吐呕吐是指饮食物和痰涎从胃上涌,自口而出的病证。有声有物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有声无物称干呕。因呕和吐常同见,故称为呕吐。 病名考证 呕吐,出《内经》。又称“呕”、“呕逆”、“呕涌”。历代医家对呕吐的含义解释不尽一致,《伤寒明理论·呕吐》说:“呕者,有声者也,俗谓之碗。吐者,吐出其物也。故有干呕而无干吐。”《症因脉治·呕吐论》认为:“有声有物曰呕吐。”《医学三字经·呕吐哕》曰:“呕字从沤、沤者水也,口中出水而无食也。吐字从土,土者食也,口中吐食而无水也。呕吐者,水与食并出也。”现多以呕吐并称。 病因病机 《内经》认为六淫均可致呕,而以火、热、寒为主,并与脾、胃、肝等脏腑有关。《素问·脉解篇》:“所谓食则呕者,物盛满而上溢故呕也。”《灵枢·经脉篇》:“是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伤寒论》六经皆有呕吐。《金匮要略》则认为寒、热、痰饮等可以致呕。历代医家对此各有不同论述,巢元方主中虚受邪。《诸病源候论·呕吐哕诸候》:“呕吐者,皆由脾胃虚弱,受于风邪所为也。”刘完素主火,《伤寒标本心法类萃·呕吐》:“凡呕吐者,火胜上炎也。”朱丹溪主痰热,《丹溪心法·呕吐》:“胃中有热,膈上有痰。”张景岳主寒,《景岳全书·呕吐》:“凡呕吐者,多以寒犯胃,故寒者十居八九,内热者十止一二。”陈士铎主肾虚,《石室秘录·腑治法论》:“呕吐之证,人以为胃虚,谁知是肾虚,无论食入即出,是肾之衰,凡有吐证,无非肾虚之故,故治吐不治肾,未窥见病之根也。”叶桂主肝气,《临证指南医案·呕吐》华岫云按:“胃司纳食,主乎通降,其所以不降而上逆呕吐者,皆由于肝气冲逆,阻胃之降而然也。”总之,凡导致胃气上逆,皆可发为呕吐,正如《仁斋直指方论》所指出:“呕吐出于胃气不和,人所共知也,然有胃寒,有胃热,有痰水,有宿食,有脓血,有气攻,又有所谓风邪干胃。凡是数者,可不究其所自来哉。”归纳呕吐病因有以下几方面: 外邪犯胃: 脾胃素虚,感受六淫之邪,或秽浊之气,侵犯胃腑,使胃失和降,胃气上逆发为呕吐。 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油腻,或嗜酒成癖,或进食不洁,损伤中气,食滞不化,停于中焦,胃气不降上逆而为呕吐。 痰饮中阻: 脾胃虚弱,运化失司,水谷不能化为精微,聚湿成为痰饮,痰浊上逆,发为呕吐。 七情郁结: 恚怒伤肝,木失条达,横逆犯胃,或忧思伤脾,运化失司,或气郁化火,火热上炎,致胃气上逆而发为呕吐。 脾胃虚弱: 脾胃阳虚,阴寒内盛,浊阴不降,或胃阴受损,虚热内扰,干忤胃气发为呕吐。 分类 《活法机要·吐证》以三焦分类:“是故上焦吐者,皆从于气……。中焦吐者,皆从于积……。下焦吐者,从于寒。”《景岳全书·呕吐》曰:“呕吐一症,最当详辨虚实,实者有邪,去其邪则愈,虚者无邪,则全由胃气之虚也。”《症因脉治》分为外感呕吐,内伤呕吐两大类。今临床亦多以外感内伤,结合虚实分类。外感呕吐多实,亦有实中兼虚者,邪有六淫之分;内伤呕吐多虚,但亦有虚中挟实者。外感呕吐《症因脉治》论述较详。内伤呕吐包括《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寒呕、热呕、气呕、血呕、痰呕、食呕以及《景岳全书》的虚呕。 辨证要点 首当分清外感内伤。外感呕吐须辨清风寒暑湿燥之邪,邪在表必兼表证。内伤呕吐应分寒、热、虚、实。寒呕多有胃脘疼痛,吐物清冷; 热呕吐出物多酸臭;实证呕吐来势急、病程短,呕吐量多;虚证呕吐时作时止,病程长,吐物不多;虚实挟杂者,多以脾胃虚弱为本,痰饮食滞为标。 治疗原则 当以和胃降逆为主,胃气和降,呕吐自止。外感呕吐,邪祛则胃气自和;内伤呕吐,寒呕当温,热呕宜清,虚呕当补,实呕宜消。虚实夹杂者,当审其标本缓急而治之,久呕不止者,宜用镇降之品。胃阴亏损者,宜用濡润。 食积、脓痈等所致的呕吐,不可止呕。欲呕而不出者,可以探吐法,因势利导。 呕吐者,胃气已伤,投药量宜小,宜多次分服。热呕宜温服,寒呕宜冷服,以免格拒。 呕吐止后,不宜骤进大量饮食,忌生冷油腻及刺激性食物,应少食多餐、糜粥自养。 现代医学以呕吐为一个症状,如各种消化系统疾病、药物刺激、伤食、食物中毒所引起的反射性呕吐及各种原因造成的颅内压升高所引起的中枢性呕吐。凡其他症状不明显,而以呕吐为主要表现者,也可以按呕吐辨证治疗。 ☚ 黄汗 外感呕吐 ☛
呕吐 呕吐呕吐是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经口吐出的一种反射动作。呕吐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恶心、干呕与呕吐。但有些呕吐可无恶心或干呕的先兆。呕吐可将咽入胃内的有害物质吐出,是机体的一种防卫反射,能起一定的保护作用。但大多数并非由此引起,且频繁而剧烈的呕吐可引起脱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多为代谢性碱中毒)、营养障碍,甚至出现食管贲门粘膜裂伤出血(Mallo-ry-Weiss综合征)等并发症。 正常人饱食后,有时可吐出少量的胃内容物,经口排出或重再咽入,但不伴恶心,称为反刍,应与呕吐相区别。 延髓有两个不同作用的呕吐机构,其一是神经反射中枢——呕吐中枢,位于第四脑室底部;其二是化学感受器触发带,接受引起呕吐的各种化学性刺激。呕吐中枢主宰呕吐的实际动作,接受来自消化道和其他身体部分、大脑皮质、前庭器官以及化学感受器触发带的传入冲动,通过一系列复杂而协调的肌肉活动而引起呕吐。化学感受器触发带本身不能直接引起呕吐,但可受多种化学物质和药物(如阿朴吗啡、吗啡、洋地黄、雌激素、吐根素、抗癌药等)所兴奋,产生对呕吐中枢的传入冲动而引起呕吐。 病因 见下表。 诊断步骤 须参考病史、体检、实验室检查和有关的器械检查。 问诊 妊娠性呕吐、酒精性胃炎的呕吐常于清晨发生。饱食后、饮酒和服用药物后发生的呕吐,常由于胃刺激。洋地黄治疗过程中发生的恶心、呕吐常为洋地黄中毒的表现。呕吐也常为尿毒症的早期症状。食后2~6小时以后发生的大量呕吐,常表示有胃潴留,原因为幽门梗阻、糖尿病性胃张力减退等,青壮年患者还须注意肠系膜上动脉综合征、其他原因的十二指肠梗阻(尤以结核性)。发生于胃空肠吻合术后的周期性胆汁呕吐,须注意输出襻综合征的可能。航空、乘船、乘车发生的呕吐,尤其是女性,常提示为晕动病。在急性或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病例突然发作剧烈呕吐,须注意迷路炎。呕吐呈喷射性,与进食无关,无任何先兆而突然发生者,常见于颅内高压症。儿童长期反复呕吐,各项检查阴性者,可能为周期性呕吐。反复的呕吐发作,特别是年青女性,发作与精神因素密切相关,常不伴有恶心,呕吐不费力,每次量不多,吐完便可进食,全身情况良好,则多为神经官能症性呕吐。顽固性呕吐经各种检查尤其是消化系统检查无特殊发现,又无明显精神因素为诱因者,须注意颅内占位性变,尤其是脑室占位性变的可能。 伴随症状: 伴眩晕者常见于前庭障碍; 伴剧烈头痛者常提示为颅内压增高、偏头痛、青光眼、急性全身性感染等;伴皮肤苍白、出冷汗等植物神经失调症状者常见于晕动病休克与脑缺血发作;伴急性发热者可见于急性全身性感染、细菌性食物中毒等;呕吐与腹泻交替发生者可见于急性胃肠炎、各种原因的急性中毒、霍乱或副霍乱、细菌性食物中毒等。
呕吐的疾病 分 类 | 病 名 | 反射性呕 吐 | 消化系疾病 咽刺激 胃原性 胃粘膜刺激、急性胃炎、慢性胃 炎、消化性溃疡、胃肿瘤,各种原因的幽门梗 阻、胃郁血、急性中毒 其他 肠梗阻、急性阑尾炎、急性胰腺炎、 急性胆囊炎、胆石绞痛、胆道蛔虫病、肠寄生 虫病、良性十二指肠梗阻、十二指肠炎、十二 指肠癌、急性腹膜炎、输出襻综合征 呼吸系疾病 百日咳、支气管扩张、各种原因 的支气管刺激 循环系疾病 急性心肌梗塞、休克、充血性心 力衰竭 其他 肾绞痛、急性盆腔炎、过敏性紫癜、青 光眼、急性传染病 | 中枢性呕 吐 | 中枢神经疾病 脑血管疾病、中枢神经感染、 脑肿瘤、畸形性疾病、脑积水、偏头痛、脊髓痨胃 危象、头颅外伤 药物作用 洋地黄、吐根碱、雌激素、阿朴吗 啡、硫酸铜等 代谢障碍(酮中毒、尿毒症、低钠血症、肾上腺 危象等) 妊娠 放射性损害 | 前庭障碍 性呕吐 | 迷路炎、Meniere病、晕动病 | 神经官能 症性呕吐 | 胃神经官能症、癔病、周期性呕吐(?) |
毒物摄入、腹腔疾病、腹部手术、心脏病、肾脏病、糖尿病、内分泌障碍疾病、颅脑疾病或外伤等历史,均可有助于呕吐的病因诊断。 实验室检查 呕吐物为大量,甚至混有隔宿食物者,常为胃潴留。呕吐物胃酸度增高,原发病大多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呕吐物缺酸者可见于胃癌、缺酸性胃炎等。呕吐物含有胆汁,常提示呕吐时间较长,有十二指肠逆流,或为胃空肠吻合术后。如含有大量胆汁,常提示为Vater壶腹以下的梗阻性变。带粪臭气的呕吐物可见于低位肠梗阻与胃结肠瘘。 血常规、尿常规、尿酮体、血糖、血尿素氮、血电解质与酸碱度、脑脊液常规、梅毒血清反应、呕吐物的毒理学分析等,按需要进行。 器械检查 有怀疑呕吐与消化道疾病有关者须作X线胃肠钡餐或(及)纤维胃十二指肠镜检查。有指征时作耳科与眼科检查。顽固性呕吐而未能除外颅内占位性变者,须考虑作头颅X线摄片、脑超声、脑放射性核素扫描、脑血管造影、气脑造影,有指征时还作电子计算机X线体层脑扫描检查。 ☚ 食欲缺乏 呃逆 ☛
呕吐 呕吐呕是口中有声而兼有物,吐是口中出物无声,一切呕吐,都属胃,是胃失和降,胃气上逆,迫使胃内容物从口吐出的病证。呕吐挟寒者则喜热恶寒,肢冷脉小;呕吐挟热者则喜冷恶热,烦渴脉洪;若气滞者,则胀满不通;若痰饮者,则遇冷即发;若呕苦者则邪在胆;若吐酸者则火入肝;若呕涎水者则属痰饮或虫患证;若呕酸腐者则属食滞或亦有火;若吐清水者则脾不及;若吐绿水者则属肝病;若吐黑水者则翻出胃底物;若吐臭水者则从肠中逆来物。此病因外邪侵袭,饮食不节,情志不和,脾胃虚弱引起。外邪侵胃则多有发烧头痛,饮食停滞,多在食后吞酸,嗳腐,腹胀,有饮食不节,食用不洁之饮食史;若脾不及生痰饮则多有呕吐清水,痰涎、头晕,心悸;若情志不和则胸胁满痛,嗳气频繁,呕吐吞酸;若脾胃虚弱则饮食稍多即欲呕吐,时作时止,食入难化,食欲不振,面白少华,倦怠乏力,四肢不温,大便溏薄等。治宜解表,消食和胃,理气降逆,温中化饮。太阴人用清心莲子汤加桔梗、款冬花、大黄、五味子。少阴人用三味参萸汤加藿香、半夏。少阳人用六味地黄汤加瓜蒌仁、前胡。太阳人用木瓜、芦根各25g水煎服;葡萄根50g水煎服。 ☚ 霍乱 干呕 ☛
呕吐 呕吐本病是由体内隆、赤巴、培根等物质紊乱失调所致的以呕吐泡沫状水液、黄色粘液、紫色粘液、烟汁色液及食物、虫等为特征的一种疾病。 病因 食物不化、剑突痞块、铁锈症、内痈、培根木布病、虫病、上行隆紊乱、秽浊之气刺激等均能诱发本病。呕吐症共分12种,包括以病因分类8种;以隆、赤巴、培根三邪及聚合所引起分为4种。 症状 隆所致呕吐,症见呕吐带有泡沫状水液、胸背及两肋刺痛,头晕;赤巴所致者,症见口苦,吐黄色胆汁,或带血胆汁,发烧,口渴烦躁,头痛;培根所致者,症见呕吐涩而甜的粘液,食欲不振,颜面浮肿、胸口疼痛;聚合引起的呕吐,具备以上诸症的症状,此外呕吐物有粪便之恶臭,呕吐猛烈者为重症。 治疗 通治,进食性轻,容易消化的食物为宜,或少食,食后用凉水激面。将总状青木香、石斛、荠菜共研细用米汤送服,或藏茴香、荜茇、紫硇砂,研成细末,用白糖、蜂蜜调服,并同服六味甘草散。取石菖蒲150g、荠菜75g、奶子37g与总量相等的川滇檗子共研末,加少量米面酒曲,每天少量内服多次。水罨天突窝、囟门、胸部等处。隆所致呕吐,肉豆蔻、三热药、三盐研末用酥油调和内服,并涂搽全身,火灸天突穴。赤巴所致呕吐,将葡萄干、甘草、中尼大戟研末,内服泻下。进食炒米、米汤,或者六味獐牙菜散加白糖内服。培根所致呕吐,蛇床子散与寒水石灰药同服,或者内服七味白豆蔻散后进行催吐或泻下。聚合所致者,用以上诸症的治法施治。重症者,根据三因盛衰情况分别对症进行医治,在胃脘穴、天突穴火灸。饮食起居,进食性轻容易消化的食物为宜,在冷暖适宜处静养,忌上述诱发本病的饮食起居。 ☚ 虫病 泄泻 ☛ 呕吐 呕吐vomiting指胃内容物或一部分小肠内容物,通过食管逆流出口腔外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其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恶心、干呕(vomiturition)及呕吐。为延髓呕吐中枢受到病理性刺激所引起。与恶心、干呕一样,根据发病原因将其分为反射性呕吐、中枢性呕吐、前庭障碍性呕吐、神经官能性呕吐。呕吐物一般为胃内容物,有时可呕出胆汁和肠液以及血液等。 常见于急、慢性胃肠疾病,肝、胆、胰及腹膜疾病,妊娠反应,晕动病,脑血管病,偏头痛,心肌梗死,肾功能衰竭,以及药物或化学毒物中毒等疾病。 ☚ 恶心 中枢性呕吐 ☛ 呕吐vomiting 呕吐ǒu tùvomit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