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吹绵蚧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吹绵蚧cottony cushion scale

吸食柑橘等枝叶汁液的蚧虫。学名Icerya purchasi Mas-kell。同翅目,硕蚧科。分布于澳大利亚,欧洲,美洲,亚洲和非洲; 中国除西北以外,各省区均有分布。是柑橘果树的一种重要害虫。还常见于木麻黄、相思树、重阳木、木豆、山毛豆、茶树、玫瑰、紫穗槐等,寄主植物超过250种。若虫和成虫群集于枝叶上为害,使叶色变黄,叶梢枯萎,落叶,落果,树势衰颓。雌成虫体长5~7毫米,椭圆形,橘红或暗红色,背面着生黑色短毛,覆被白色蜡粉,并向上隆起。腹气门2对。雌成虫发育到产卵期在腹部后方分泌出白色卵囊,卵囊上有隆脊14~16条。雄成虫体长约3毫米,橘红色,触角黑色,具有一对紫黑色的前翅,后翅退化。腹端两突起上各有长毛3条。卵长椭圆形,橙红色。若虫体背覆盖有淡黄色蜡粉。
中国长江流域至东南、西南地区年生2~4代,世代重叠。以若虫和雌成虫(南部有少数带卵囊的雌虫)越冬。4月下旬至6月为第一代卵和若虫盛期。两代区(浙江)第二代发生于8~9月。南部(福建、台湾和广东)第二代发生于7~8月,第三代9~11月,少数第四代盛期出现于11月后。台湾完成一世代夏季约需80天,冬季为130天。交配后6~11天开始产卵,产卵期5~45天,初龄若虫定居于新叶叶背主脉两侧,2龄后逐渐转移至树干上吸食汁液。有群集性。成虫定居后不再移动,体后分泌卵囊,产卵其中。每雌可产卵数百粒,多者达2 000粒。雄虫数量甚少,多营孤雌生殖。但越冬代雄虫较多,常在树干伤口、裂缝、叶背及土中结茧化蛹。过冬雌成虫与雄成虫交配后产卵甚多,常在5、6月间形成庞大的第一代群体。20世纪50年代以前,浙江、湖北、湖南、福建、广东、四川等省柑橘产区,吹绵蚧严重发生,造成很大损失。50年代初东南沿海福建,广东等省大面积营造木麻黄防风林,也曾遭受严重危害。
天敌有澳洲瓢虫,大红瓢虫,小红瓢虫和红环瓢虫等。澳洲瓢虫原产澳大利亚,1888年引进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防治柑橘吹绵蚧取得成功后,50多个国家和地区先后引进利用,同样获得成功。中国于20世纪初曾经有引进澳洲瓢虫至上海的纪录,1955年又引进至广州,最后在广东,广西,四川,湖北,湖南,贵州等省区应用于防治木麻黄和柑橘上的吹绵蚧,取得显著成效。大红瓢虫的应用历史可追溯至30年代初,浙江最先应用这种本地瓢虫防治柑橘吹绵蚧。50年代初,湖北、湖南、四川、福建等省相继移殖应用,也都取得成功。根据经验,南方5月份是助迁、移殖天敌澳洲瓢虫,大红瓢虫或小红瓢虫的有利时机。对零星发生的吹绵蚧也可以在若虫期喷洒石油乳剂、松脂合剂、氧乐果或水胺硫磷等农药。

吹绵蚧cottony cushion scale

Icerya purchasiMaskell,昆虫纲,同翅目,硕蚧科。世界性广布种;中国除西北外,各省区均有分布。寄主有葡萄、枇杷和柑橘等果树及观赏植物和林木以及茶、棉、姜和半夏等数百种。雌成虫体长5~7mm,体椭圆形,橘红色,腹面平坦,背面隆起,生黑毛及白色蜡质分泌物;成熟雌虫腹面有一白色椭圆形、隆起的卵囊,卵囊上有隆脊14~16条。雄成虫体长约3 mm,体橘红色,前翅狭长,黑色,后翅退化,腹端两突起上各有长毛3条。一年发生2~4代,世代重叠,以若虫及无卵雌成虫越冬。初龄若虫多寄生于树冠外部新梢的叶背主脉两侧,2龄后逐渐迁移至枝干阴面群集为害。若虫和雌成虫耐饥力强。常以孤雌生殖方式进行繁殖。在郁闭度较大的果园和林分发生较重。宜采取以生物防治为主,人工和药剂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4 6:1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