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歌西曲与梁鼓角横吹曲的比较》
邱燮友撰,载台湾师范大学国文学系《国文学报》创刊号(1971. 6)。论者认为我国六朝时(三世纪—六世纪)长江流域的民歌,尤其是吴声歌曲(简称吴歌)和西曲歌(简称西曲),特别富有情思,又能文采艳发,最能代表这地域的歌谣。同时,与同时期北朝的梁鼓角横吹曲,情趣迥异。在横的方面:从歌辞的风格上来看,南朝的民歌比较柔和婉约;而北朝的民歌,就较刚健朴实。在纵的方面:南北朝的民歌与两汉的民歌,也有显著的不同,汉乐府多属于相和曲辞,而南北朝的乐府多属于清商曲辞或横吹曲辞。其实汉代也有清商曲辞,而南北朝的清商曲辞是新声。“相和曲”和“清商曲”,都是采自民间的乐歌,而“横吹曲”则是国外输入的乐府。此外,两汉的民歌,多为长篇的叙事诗,而南北朝的民歌,几乎都是五言四言的抒情小诗,偶尔也有一些七言或杂言的作品,但在篇幅上,仍然属于小篇短诗。尽管魏晋南北朝时,南北民歌在体式上颇为相同,由于南北对峙,政治、经济、以及地理环境的不同,所产生的作品,在风格上自然不同了。南方民歌的特色是歌唱男女的恋歌为主,描写缠绵哀怨的情愫,使用吴语楚语,代表了南方新民族的文学;北方民歌的特色,是歌颂英雄,描写战争苦寒的景象,带有浓烈的尚武精神,使用胡语鲜卑语,代表了北方新民族的文学。同样是流行民间的歌谣,由于地域、生活方式的不同,所以表现的内容,也各有千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