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吴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吴歌

吴歌

民间歌谣名。古名“吴歈”,早在先秦时期即有流行(见《楚辞·招魂》)。南北朝时也称“吴声歌曲”,为乐府《清商曲》的一部。《宋书·乐志》云:“吴歌杂曲,并出江东,晋、宋以来,稍有增广。”“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当时的吴歌多为以五言四句的短歌写恋爱、家庭,清辞俊语,曼丽宛曲,且多利用谐音借字寓意。吴歌世代流行,至明更盛。到清代,出现了句型篇章长短自由的形式。吴歌至今依然流行,吴歌的调查整理研究亦为当今民间文学研究的一个热点。近代在吴江发现长达二、三千行的《五姑娘》,打破了吴歌史上无长篇叙事作品的成见。

☚ 喇嘛玛尼   山歌 ☛

吴歌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他州。


 这是一首江南民歌。东晋以来频繁的战争,使大量的人民背井离乡,到处流浪,家人离散,夫妇分别,造成游子思妇长年相思、愁怨。所以这首吴歌就成了表达离愁相思的代表作了,被后世许多文人摹仿、引用。
 南宋大诗人杨万里写了七首《竹枝词》其中一首是“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愁杀人来关月事,得休休处且休休。”显然是学习这首吴歌写成的。
 这首吴歌的前两句 “月子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一弯残月无私地普照着神州大地,然而这神州大地上的人们的苦乐却是天壤之别,有人富贵,有人贫穷;有人享福,有人受苦;有人欢乐,有人忧愁。概括了人间的不公和阶级对立,说出了受苦人们的悲怨之情,揭示了阶级社会的不合理,少数的统治者把他们欢乐建立在广大劳动人民的痛苦上。
 “月子弯弯照九州”是起兴,在月儿普照人间,竟会有这样的不公。“几家欢乐几家愁”,作者运用鲜明对比的手法,揭示了封建社会不公和矛盾,高度概括了几千年封建社会广大劳动人民受苦受难事实。几千年来,封建统治者都是把欢乐建立在广大劳动人民的愁苦上,一个“愁”字,说出了几千年劳动人民的辛酸和痛苦,
 “几家夫妇同罗帐,几家飘零在他州。”这两句又把广大劳动人民的痛苦,压缩在夫妻离别的相思之苦上,人生最大的痛苦,莫过于生离死别。死别固然是痛苦。但是人们在痛苦之中也知道,人死是永远不会活了,痛苦了一阵子也就渐渐地淡泊了,然而生离就不同了,是有希望相聚的。但是在封建社会中,战乱和封建压迫,使游子思妇长久的分离,她们每日每月每年都在盼望着亲人的回归,但每日每月每年都在失望,失望后更是愁苦万分,作者采用强烈对比的手法,写出了在封建社会中,只有统治阶级享福、团聚,而广大劳动人民受压迫、受剥削,背井离乡,飘零在外,路途遥远,贫困潦倒,无法回家。汉代民歌《悲歌行》: “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思念故乡,郁郁累累。”那些在外的游子思念故乡,只能唱悲歌,遥望家乡,来消除乡愁,思念家乡,想念亲人,每时每刻都在折磨着他们。《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中写思妇由于受别离的相思之苦的折磨“相去日已远,衣带日已缓。”原来合适的衣服,越来越显得宽大了,由于相思的折磨,她一天比一天的消瘦了。“几家飘零在他州”,是对封建社会广大劳动人民背井离乡,流离失所痛苦生活的高度概括。这两句也是用对比手法揭露封建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
 这首民歌采用了起兴、对比手法,扩大了内容的涵量,显示出独具的艺术魅力。语言通俗浅显易懂,韵律和谐优美。

古代爱情诗词《》吴歌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吴歌

 

 树头挂网枉求虾,泥里无金空拨泥。
 刺潦树边栽枸桔,几时开得牡丹花?


 这首流传在明朝江浙一带的民歌是通过一系列的比喻,告诫人们如果去追求不爱自己,甚至不正经的女人,是不能得到真正的爱情的。
 这首民歌用两组比喻写成。前两句并列地用了“树头捉虾”,“泥里淘金”两个比喻。读到这里,不禁会使我们想起当年孟老夫子在指出梁惠王的“以若所为”(用你的做法)决不能“求若所欲”(达到你的愿望)时,所用的“缘木求鱼(爬到树上捉鱼)的比喻。“缘木求鱼”的做法是愚蠢的,而树上张网捉虾,或到泥里拨沙淘金不也同样是枉费心机和空无所获吗? 这是作者告诉人们在爱情上不要做这种蠢事。这首民歌的后两句又用栽花做比喻。牡丹花开当是圆满的爱情的象征,所谓“牡丹花下死,做鬼也风流”就是出自那时,而刺潦这种灌木则是象征那些不正经的女人。诗中说如果你到刺潦丛中去栽种枸桔的话,怎么能开出牡丹花来呢? 那只能得到苦酸的果实。作者又是通过这一比喻告诫人们,如果到那些不正经的女人身边去寻欢作乐,是不会得到真正的爱情,而到头来要自食苦果的。读这首民歌,我们要与明朝中叶以来市民中娼风的流行和男女关系混乱这一社会现象结合起来看,不然,我们就会感到作品中的比喻不好理解了。
 比兴,在诗歌中是一种抒情的手段,而这首民歌所用的比喻,却是以事喻理的。作者是用形象的比喻对人们进行忠诚的劝告,对于那些在爱情的追求上迷失道路的人无疑是一剂苦口的良药。从这方面讲,这首吴歌可以说是一首“道是无情却有情”的情歌。

古代爱情诗词《》吴歌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吴歌

 

甘认


 乞娘打子好心焦,写封情书寄在我郎标; 有舍徒流、迁配、碎剐、凌迟,天大罪名阿奴自去认,教郎千万再来遭。

 在封建社会中,妇女的命运极为悲惨。她们是男人的奴隶,生儿育女的工具,操持家务的机器,完全没有独立的生活地位。只有在婚恋中,当她们与丈夫或情人产生了真诚的爱情时,在这种平等的感情需要中,她们才发现了自己的存在,认识到了生活的价值。所以,她们往往视爱情比生命更宝贵,为之而生,为之而死。也许正因为如此,历代妇女对爱情的追求,通常都表现出比男子更加热烈执着的情感,更加勇敢坚定的意志,也更加富有甘愿牺牲的精神。明代社会,由于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生长,风气比较开放,市民阶层尤其如此。这就使明代民歌中出现了大量的关于男女私情的歌唱,而其中的妇女形象则表现得格外大胆泼辣,无所畏惧。这首《吴歌》(“甘认”)就是代表之一。
 少女的私情被母亲发现,千般劝说,百般威胁,均不能使少女改变主意,于是招来一顿毒打。“乞”作“被”或“给”讲。“子”即了,是吴语中的语助词。“乞娘打子好心焦,写封情书寄在我郎标。”少女被母亲打后,既不畏惧,更无后悔,只是心中分外焦急,唯恐这场毒打吓跑了她那软弱的情郎,因而急忙写信去安慰情郎,表白自己的胸怀。她不顾惜自己的遍体伤痛,一片痴心柔情全在情郎身上。由此可见,这场毒打必定十分厉害,从而惊动了四邻,才使少女担心情郎知晓后会畏惧而不敢再来;也可见少女对自己情郎的性格知之甚深。倘若情郎性情刚烈、爱恋炽热犹如自己,少女想必不会焦心以致于是。尽管如此,少女已经将自己的全部身心都献给了她的情郎,爱情的意义已经超越了这位情郎本人。对于少女而言,维护这爱情,就是争得了爱情自由的权利。所以她在忍受母亲的毒打时首先想到的,就是她以生命系之的爱情。她要用自己的牺牲去鼓舞情郎的勇气,用自己的生命去换得爱的自由。少女在给情郎的信中坚定地宣称:“有舍徒流、迁配、碎剐、凌迟,天大罪名阿奴自去认,教郎千万再来遭。”“舍”即“啥”。“徒流”、“迁配”指原地服刑与流放服役;“碎剐”同于“凌迟”,这是宋元以来最残忍的一种死刑。“徒流、迁配、碎剐、凌迟”代表了封建社会的一切刑罚和最残酷的死刑方式,而用一“舍”字统领,显示了少女对封建道德法规的极端轻蔑和追求自由、幸福的坚定决心:只要能让我再得到一次爱情的欢乐,再享受一次爱情的甜蜜,纵然是徒刑苦役无边,纵然是流放到海角天涯,纵然是粉身碎骨,我也心甘情愿,自去认领! 这就是“甘认”——为了爱情而心甘情愿的牺牲。在这里,少女不仅仅在反抗封建礼教,而且,为了追求爱情的自由,她用自己的生命向礼教的基石——封建政治制度发起勇敢的挑战!
 这是一篇爱情自由的战斗宣言。它通过一个小小的情节(挨打写信)塑造了一个热情而坚贞不屈的少女形象。全篇不过四十余字,而她那刚强的性格、热烈的情感、无畏的勇气,甘愿牺牲的精神,都给读者留下了强烈而深刻的印象。

古代爱情诗词《》吴歌原文、鉴赏、赏析和意境解读 - 可可诗词网

吴歌

 画里看人假当真,攀桃结李强为亲。
 郎做了三月杨花到处滚,奴空想隔年桃核旧时仁。

 这首民歌以四个不同的比喻诉说了少女被情郎抛弃后的悔恨心情。
 俗语说:“知人知面难知心。”想当初,情郎亲热又体贴,说尽了温存话,使少女真心相许,热诚爱恋着他。原指望,两心如一,相爱白头,却不料这一切全是假。就如同那画上的人儿美如花,终只是虚幻之景,如烟云霞。以真心对假心,这好比是强求桃树开李花,纵然是十分的真诚,百般的祈愿,也感动不了他。空将一怀柔情付之流水,带去天涯。“画里看人假当真,攀桃结李强为亲。”歌词的前两句以虚假的表象,不可能的事实为喻,痛苦地道出了少女在被骗取了真诚的情感后的悔恨交加的心情和沉痛的自责。
 后两句以少女的痴情对比,责斥情郎的负心。“阳春二三月,杨柳齐作花。”试看那漫天飞舞的白杨花,喜惹人衣裙,好粘人窗纱,轻柔无根底,飘荡无定性,迎风飞起,随意落下;就象那负心的情郎多变卦,昨天在东舍,今天又至西家。以杨花比喻人的情性多变,早在南北朝乐府民歌中就已出现,如《杨白花》:“春风一夜入闺闼,杨花飘荡落南家。”这种来自于民间歌手的艺术创造,生动形象,富于生活气息。在这首民歌中,少女借飘荡无一的杨花比喻情郎的真实行为,而用“隔年桃核旧时仁”比喻自己心中的爱情,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仁”与情人之“人”谐音相通。而“隔年桃核”也带有象征的意味。陈年桃核,干枯而满面沟纹,如同少女那颗因痛苦而萎缩枯竭的心灵,惟其深处,还保留着一点往日的温情。当初的旦旦誓言、温存情话犹在耳边,当初的如火热情、刻骨相思如在眼前,只是一切已经成为“旧时”,成为少女心中对于自己的爱情的忆念。这温情,这忆念,徒使少女忧伤烦怨。因为,旧时的印象越清晰,越显出眼前的情郎行为之轻浮;少女对情郎的轻浮认识得越深刻,就越悔恨自己错认了人,越痛心自己失去的真诚。“郎做了三月杨花到处滚,奴空想隔年桃核旧时仁。”以不同植物的不同特性为喻,用情郎的三心二意衬托出少女的情意真诚,沉重地表达了少女那痛苦失望的感情。
 比兴,是民歌常用手法之一。这首民歌以一连串的比喻来刻画被情郎遗弃的少女的失望、悔恨和痛惜。前两句比喻兼有起兴的作用,后两句比喻又形成对比,虽是一句一比,但并不单调重复,表现了民歌语言的丰富和民歌艺术的生命力。
吴歌

016 吴歌

原为清商乐中出自吴地(今江苏)的民歌,也称吴声歌曲。《晋书·乐志》:“吴歌杂曲,并出江南。东晋以来稍有增广。其始皆徒歌,既而被之管弦。盖自永嘉渡江之后,下及梁、陈,咸都建业,吴声歌曲起于此也。”现存吴歌多为晋、宋时所作歌词,载《宋书·乐志》、《乐府诗集》等书。其中歌曲有《子夜歌》、《凤将雏》……等,歌舞曲有《闻欢歌》、《阿子歌》……等,总共不过十几曲,内容多写男女恋情的欢乐、相思或痛苦。其伴奏,《古今乐录》称:“吴声歌旧器有箎、箜篌、琵琶,今有笙、筝”等。

☚ 相和歌   西曲 ☛
吴歌

吴歌wuge

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一带的民间歌谣的简称。用自成系统的吴语方言;具有江南水乡特色;有独特的心理刻画等表现手法和比较自由的诗句形式。作为一种歌体,始见南朝乐府。明代冯梦龙搜集并汇编吴歌。现代有顾颉刚的《吴歌甲集》和王翼之的《吴歌乙集》。内容主要反映人民的爱情生活和长工的苦难。近年来又陆续搜集到吴歌的长篇叙事作品多种。

☚ 玛纳斯   花儿 ☛
吴歌

吴歌

流行于江苏、浙江、上海一带的民间歌谣的简称。用自成体系的吴语方言,具有江南水乡特色,有独特的心理刻画等表现手法和比较自由的诗句形式。作为一种歌体,始见于南朝乐府。明代冯梦龙搜集并汇编过吴歌。

☚ 文赋   九言诗 ☛
0000255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8:56: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