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吴可《春霁》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吴可《春霁》吴可 南国春光一半归,杏花零落淡胭脂。 新晴院宇寒犹在,晓絮欺风不肯飞。 这是一首写景小诗,诗人描绘了一幅夜雨初晴、春光零落的景物图,在浓郁的诗情画意中,表现出一种惜春伤时的惆怅情绪。 诗题“春霁”。一般看来,雨后初晴,空气清新,宇宙万物滋润着大自然的阳光雨露,最容易令人心旷神怡。但此诗却与众不同,“南国春光一半归”,首句起笔别致,由虚而入。诗人没有正面描绘春雨初晴后的自然景观,而是发出一声轻轻的惜春感叹。他把春光比作过客,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一场春雨过后,大好春光却已有一半消逝了。这里是在总写,一个“归”字形象鲜明,显然是这首诗的眼目,以下三句都是围绕着它来具体描绘的。 “杏花零落淡胭脂”,诗的次句进一步将前面的惜春感叹具体化了。本来,自然界的雨后春景是千姿百态的,作者可供欣赏吟咏的对象很多,但他却偏偏选择了凋零飘落、淡如胭脂的杏花,化成了这样的视觉形象,色彩鲜明而情绪黯然。诗人似乎于此犹嫌不足,诗的第三句又由视觉加进了感觉。“新晴院宇”这四字落实了诗题和作者此时所处的角度。整个句子看起来仍是写实,但“寒犹在”三字却明显可以体会出诗人的主观感受。“寒”是感觉,它最容易传递出诗人此时的心灵信息。也许夜雨初晴的清晨犹有寒意,但诗人之所以敏感地突出这一点,是紧承着春光易逝、杏花零落的感叹而来,文气贯通,我们可以感觉到诗人由惜春和惜花交融起来的春愁。 当然,由伤春引起的感情波动毕竟是有限度的。诗人把握住了分寸,第四句又强化了视觉形象:“晓絮欺风不肯飞。”经过夜雨淋湿的柳絮,当然不能像往常那样随风飘舞了。这些柳絮呵,大概也是在欺负春风的无力吧!诗人在慨叹春风无力的同时,又故意来了一点诙谐,将此之前已形成的感伤春光的气氛略加淡化,从而使作品保持了一般写景小诗所特有的轻松感。 纵观全诗,诗意贯通,正合了诗人自己的创作主张,所谓作诗“当以意为主”,“宁对不工,不可使气弱。(《藏海诗话》),这首小诗实际上就是尽可能地做到了这一点。我们看到,诗人并没有纯客观地罗列雨后春色,而是将自己的伤春之情贯穿于其中。虽然全诗仅截取杏花零落、院宇犹寒、晓絮不飞这几片小景作为描写对象,但却能使得画面生动形象。一切景语皆情语,读起来使人感到自然含蓄、意境警新。在结构上,这首诗采用了总写和分写、抽象和具体、视觉和感觉等不同角度多种形式交替结合的表现手法,使得作品虽仅四句,但却跳荡多变,艺术上具有一定的魅力。 吴可《春霁》吴可《春霁》
南国春光一半归,杏花零落淡胭脂。 新晴院宇寒犹在,晓絮欺风不肯飞。 【译文】 南方的春天已归去一半,杏花在春雨中飘落,如胭脂淡淡。那雨后新晴的庭院中春寒犹在,清晨的柳絮,湿重难飞,仿佛与春风为难。 【总案】 作者是北宋宣和年间(1119—1125)的武官,但有诗名, 有人评道:“思道(吴可字)诗妙处,略无斧凿痕,字字皆有来历。”(《宋诗纪事》卷四一引李端叔跋语)这说明作者能把古人的东西与自己的创作融合一体,以自然流露的风格表现出来。这和与他同时代的黄庭坚“夺胎换骨,点铁成金”的理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可贵的是,作者对这样的创作方法和审美境界有着理论上的自觉。其《学诗诗》写道:“学诗浑似学参禅,竹榻蒲团不计年。直待自家都了得,等闲拈出便超然。”本着这一创作和理论的背景,我们来看作者的诗歌,可能会更深切地感受到他的诗如很多典型的宋诗一样,渗透着一种冷香幽韵。可能读这样的诗也如参禅,要用平淡的心去平淡地体会。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