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吴伯箫 |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
释义 | 吴伯箫1944年曾在《文友》、《潮流》杂志上发表文章。 吴伯箫1906—1982山东莱芜人 吴伯箫
吴伯箫
吴伯箫 吴伯箫1906—1982散文家。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1925年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学习,并发表处女作《白天与黑夜》,以后陆续在《晨报》等报刊上发表散文数十篇。抗战前写的散文大多编入第一个散文集《羽书》。抗战第二年去延安,先后任陕甘宁教育厅教育科长、文化协会秘书、延安大学和东北大学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副教务长兼文学院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所长、中国写作学会会长等职。所写散文清新质朴,语言流畅。主要著作有《出发集》《北极星》等。有《吴伯箫散文选》。 ☚ 陈伯吹 王实味 ☛ 吴伯箫 吴伯箫1906.3.13—1982.8.10原名熙成,字伯箫。笔名有山屋、无荪等。山东莱芜人。自幼在家乡上学。1919年入曲阜师范学校读书。1925年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学习。1931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青岛大学、济南乡村师范、山东教育厅、莱阳乡村师范等处任职。1938年到延安。194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陕甘宁教育厅教育科长、文化协会秘书长、华北大学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副教务长兼文学院院长。1949年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被选为理事兼秘书长。建国后,历任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等职。二十年代即开始散文创作,曾先后在《京报》、《华北日报》、《新中华报》等报纸副刊上发表了40余篇散文,拟结集为《街头夜》,但在九一八事变中稿本遗失,未及出版。三十年代后,他创作的散文收入《羽书》、《潞安风物》、《黑红点》、《一坛血》等集子中。《羽书》所集是三十年代初期的作品,多以幼时的乡村生活为题材,写得轻灵流丽,在浓郁的怀思中寄寓着对美好理想的向往; 《潞安风物》和《黑红点》是到延安后的作品,大都以抗战生活为题材,迅速地反映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时代主题,作品显得清新、活泼,感情开阔。四十年代后期的散文,收入解放后出版的《出发集》中,格调更为浑厚、凝重,用笔更为从容自如,在景、情、理三者上有着完美的统一。作者自述: “那时不自量力,曾妄想创一种文体:小说的生活题材,诗的语言感情,散文的篇幅结构。”(《无花果——我和散文》)他的散文往往在生活的本色而细腻的描绘中,传达出诗一般的情思和深沉的哲理意蕴,结构上不求精巧,看似散漫,却是舒卷自如的天然风姿,语言清新、凝炼,富于色彩和音响。他在解放后创作并出版的散文集还有《北极星》。 ☚ 严敦易 吴组缃 ☛ 吴伯箫 现代作家。原名吴熙成,山东莱芜人。20年代开始写作,解放前曾出版散文集《羽书》、《潞安风物》、《黑红点》。建国后著有散文集《北极星》等。 吴伯箫 226 吴伯箫1906—1982现代作家。原名熙成,字伯萧。山东莱芜人。1925年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英语,同时开始文学创作,发表散文作品。1931年夏大学毕业后回山东工作,先后在青岛大学、济南乡村师范学校、山东教育厅等处工作。散文集《羽书》所收集的作品便写于这个时期。1938年春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秋,他作为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的抗战文艺工作组第三组组长,随队到晋东南一带活动。次年春回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协工作。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入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秋离延安,先后到张家口华北联合大学、佳木斯东北大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等校任职。1954年春到北京,先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工作。结集出版有《烟尘集》、《出发集》、《北极星》等散文集。 ☚ 赵树理 张天翼 ☛ 吴伯箫 吴伯箫1906—1982Wu Boxiao当代散文家、教育家。山东省莱芜县人。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学习期间参加了“五卅”运动的声援活动和“CY的生活”。并开始发表散文《白天与黑夜》。1938年到延安参加革命,此后长期致力于教育和出版事业,先后担任过陕甘宁边区和华北、东北地区的文教领导工作,兼事散文创作。主要作品集有《羽书》、《潞安风物》、《出发集》、《烟尘集》、《北极星》、《忘年》和《吴伯箫散文选》等。 ☚ 刘白羽 曹靖华 ☛ 吴伯箫 吴伯箫1906—1982Wuboxiao现代散文家、教育家。原名吴熙成,笔名山屋、天荪。山东莱芜县人。20年代在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读书,1938年到延安,先后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后任东北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东北文化》主编。解放后曾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教务长,全国第一届文代会理事和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等。吴伯箫的作品主要有散文集《潞安风物》、《烟尘集》、《出发集》、《北极星》等。他的散文能做到以小见大,质朴与优美的统一,语言也像他笔下的菜园那样清新和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 赵树理 陈伯吹 ☛ 吴伯箫 吴伯箫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生于1906年,卒于1982年。原名熙成,字伯箫,曾用笔名山屋、天荪等。山东莱芜人。吴伯箫于1919年考入曲阜师范学校学习,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文系学习,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毕业后,曾先后在青岛、济南、莱阳等地任教。1931年,出版了他的第 一本散文集《街头夜》。从此至抗战前夕,出版有《羽书》 等作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吴伯箫于1938年4月来到延安,先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参加八路军抗战文艺工作组,深入晋东南抗日前线做宣传工作。这期间撰写了 《潞安风物》、《沁洲行》、《响堂铺》等通讯与散文。1939年5月,吴伯箫回到延安,担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194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进入中央党校学习。这期间的主要作品有《战斗的丰饶的南泥湾》、《一坛血》、《黑红点》、《化装》等,这些作品后来收入 《烟尘集》中。1945年11月,吴伯箫来到张家口华北联大,担任中文系副主任。1946年,又到佳木斯东北大学社科院担任副院长,并主编 《东北文化》,出版有 《十日记》等作品。新中国成立以后,于1951年出任东北教育学院院长,此时出版有《出发集》等作品。1954年,被调到人民教育出版社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1963年,出版了著名的散文集《北极星》,同时还翻译了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的诗集《波罗的海》。吴伯箫 一生辛勤笔耕,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是现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阿英 吴祖光 ☛ 吴伯箫 吴伯箫1906~1982现当代作家。原名吴熙成,山东莱芜人。20年代就学于北京师范大学期间开始发表散文。1938年赴延安,先后担任过陕甘宁边区等地的文教领导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又曾在高等院校及文教单位任职。解放前曾出版散文集《羽书》、《潞安风物》、《烟尘集》等。散文集《北极星》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后,是他艺术风格成熟的标志。其中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如《记一辆纺车》、《歌声》等带着深切的怀念和珍爱之情,在朴素的白描中以小见大,生动地传达了延安时期革命生活的情趣。 ☚ 蹇先艾 张天翼 ☛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