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吴伯箫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吴伯箫

1944年曾在《文友》、《潮流》杂志上发表文章。
笔名:丁夫、吴丁夫


吴伯箫1906—1982

山东莱芜人
中共党员。曾任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著有《羽书》、《黑红点》、《潞安风物》、《出发集》、《吴伯箫选集》等,译有《波罗的海》等。
原名:熙成
乳名:成德
字:伯箫
笔名:山屋、天荪、叩天、齐延东、伯箫

吴伯箫

贵在有真情——访作家吴伯箫林中草文学报1981年12月7日,文苑掇英第
102页
吴伯箫老师二三事
一位严于律己的共产党员——缅怀吴伯箫同志
忆吴伯箫
延安纺车声——吴伯箫同志二三事
佟家桓
楼适夷
张守仁
张志民
光明日报1982年8月22日
人民日报1982年8月30日
北京日报1982年9月16日
人民日报1982年9月27日,中国新文艺
大系1976—1982散文集第2辑第230
长忆老师情(吴伯箫)
吴伯箫(自传·答《调查提纲》)
倪金元解放军报1985年8月8日
丹东师专学报1979年1期
作家自述
人生八十是中年——记老作家吴伯箫
吴伯箫(作家笔名探源)
怀念敬爱的吴伯箫老师
像巍巍泰山一样苍翠——怀念著名作家、会长
吴伯箫同志
吴伯箫
张枫
国成等
康平
郭同文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79年1期
随笔1981年14期
长春1982年3期
沈阳师院学报1982年4期
写作1982年6期
在燃烧着热情的书简里——怀念吴老
悼念吴伯箫同志
五十二年友情长——追念伯箫同志
怀抱理想 俯首耕耘——悼念吴伯箫同志
傅德岷
罗竹风
臧克家
朱子奇
写作1982年6期
语文学习1982年10期
人民文学1982年10期
文艺报1982年10期,北京文艺年鉴
(1983)第364页

吴伯箫
逝世人物:吴伯箫(1906-1982)
蒋心焕 朱德发中国当代作家小传第119页
中国百科年鉴(1983)第23页
吴伯箫
吴伯箫
吴伯箫自传
李立明*中国现代六百作家小传第140页
中国现代作家与作品(沈阳)第62页
中国现代作家传略(上)第364页
吴伯箫和散文集《北极星》张又君作家剪影第248页

吴伯箫

青年文学爱好者的良师益友
无花果——我和散文
学生时代的吴伯箫
故友三人行
吴伯箫(1906—1982)
艾云海
吴伯箫
刘开朝
锡 金
京 声 溪 泉
牡丹1981年2期
文学评论1981年5期
名人传记1986年2期
东北师大学报1989年5期
新中国名人录第359页
吴伯箫

吴伯箫1906—1982

散文家。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1925年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学习,并发表处女作《白天与黑夜》,以后陆续在《晨报》等报刊上发表散文数十篇。抗战前写的散文大多编入第一个散文集《羽书》。抗战第二年去延安,先后任陕甘宁教育厅教育科长、文化协会秘书、延安大学和东北大学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副教务长兼文学院院长等职。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中国作协文学讲习所所长、中国写作学会会长等职。所写散文清新质朴,语言流畅。主要著作有《出发集》《北极星》等。有《吴伯箫散文选》。

☚ 陈伯吹   王实味 ☛
吴伯箫

吴伯箫1906.3.13—1982.8.10

原名熙成,字伯箫。笔名有山屋、无荪等。山东莱芜人。自幼在家乡上学。1919年入曲阜师范学校读书。1925年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学习。1931年大学毕业后,先后在青岛大学、济南乡村师范、山东教育厅、莱阳乡村师范等处任职。1938年到延安。194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先后任陕甘宁教育厅教育科长、文化协会秘书长、华北大学教授、东北师范大学副教务长兼文学院院长。1949年在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上被选为理事兼秘书长。建国后,历任东北教育学院副院长、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等职。二十年代即开始散文创作,曾先后在《京报》、《华北日报》、《新中华报》等报纸副刊上发表了40余篇散文,拟结集为《街头夜》,但在九一八事变中稿本遗失,未及出版。三十年代后,他创作的散文收入《羽书》、《潞安风物》、《黑红点》、《一坛血》等集子中。《羽书》所集是三十年代初期的作品,多以幼时的乡村生活为题材,写得轻灵流丽,在浓郁的怀思中寄寓着对美好理想的向往; 《潞安风物》和《黑红点》是到延安后的作品,大都以抗战生活为题材,迅速地反映了民族斗争和阶级斗争的时代主题,作品显得清新、活泼,感情开阔。四十年代后期的散文,收入解放后出版的《出发集》中,格调更为浑厚、凝重,用笔更为从容自如,在景、情、理三者上有着完美的统一。作者自述: “那时不自量力,曾妄想创一种文体:小说的生活题材,诗的语言感情,散文的篇幅结构。”(《无花果——我和散文》)他的散文往往在生活的本色而细腻的描绘中,传达出诗一般的情思和深沉的哲理意蕴,结构上不求精巧,看似散漫,却是舒卷自如的天然风姿,语言清新、凝炼,富于色彩和音响。他在解放后创作并出版的散文集还有《北极星》。

☚ 严敦易   吴组缃 ☛

吴伯箫

 现代作家。原名吴熙成,山东莱芜人。20年代开始写作,解放前曾出版散文集《羽书》、《潞安风物》、《黑红点》。建国后著有散文集《北极星》等。
吴伯箫

226 吴伯箫1906—1982

现代作家。原名熙成,字伯萧。山东莱芜人。1925年到北京师范大学学习英语,同时开始文学创作,发表散文作品。1931年夏大学毕业后回山东工作,先后在青岛大学、济南乡村师范学校、山东教育厅等处工作。散文集《羽书》所收集的作品便写于这个时期。1938年春到延安,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秋,他作为八路军总政治部组织的抗战文艺工作组第三组组长,随队到晋东南一带活动。次年春回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文协工作。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入中央党校学习。1945年秋离延安,先后到张家口华北联合大学、佳木斯东北大学、长春东北师范大学等校任职。1954年春到北京,先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社科院文研所工作。结集出版有《烟尘集》、《出发集》、《北极星》等散文集。

☚ 赵树理   张天翼 ☛
吴伯箫

吴伯箫1906—1982Wu Boxiao

当代散文家、教育家。山东省莱芜县人。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学习期间参加了“五卅”运动的声援活动和“CY的生活”。并开始发表散文《白天与黑夜》。1938年到延安参加革命,此后长期致力于教育和出版事业,先后担任过陕甘宁边区和华北、东北地区的文教领导工作,兼事散文创作。主要作品集有《羽书》、《潞安风物》、《出发集》、《烟尘集》、《北极星》、《忘年》和《吴伯箫散文选》等。
吴伯箫是一位认真严肃的作家,1963年《北极星》集的出版是他艺术风格成熟的标志。其中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是一组回忆延安战斗生活的作品《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歌声》等。由于作者写的都是亲身经历的往事,加上长期萦绕于心发而为文,留给读者的记忆是难忘的。在他的笔下,不论是普通的纺车,还是丰硕的菜园;不论是革命的歌声,还是煦暖的窑洞,都饱含深情,充满活力,搏动着“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主旋律。吴伯箫的散文语言质朴无华,淳厚精美,确如“无花果”。他善用白描手法,通过新颖贴切的比喻,精当巧用诗赋古文来增强作品的表现力。有时独出心裁,自铸妙语,形成了“平中显奇”的语言风格。

☚ 刘白羽   曹靖华 ☛
吴伯箫

吴伯箫1906—1982Wuboxiao

现代散文家、教育家。原名吴熙成,笔名山屋、天荪。山东莱芜县人。20年代在北京师范大学英语系读书,1938年到延安,先后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陕甘宁边区教育厅长。后任东北大学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东北文化》主编。解放后曾任东北师范大学副教务长,全国第一届文代会理事和秘书长,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等。吴伯箫的作品主要有散文集《潞安风物》、《烟尘集》、《出发集》、《北极星》等。他的散文能做到以小见大,质朴与优美的统一,语言也像他笔下的菜园那样清新和优美,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 赵树理   陈伯吹 ☛
吴伯箫

吴伯箫

现代著名作家、散文家。生于1906年,卒于1982年。原名熙成,字伯箫,曾用笔名山屋、天荪等。山东莱芜人。吴伯箫于1919年考入曲阜师范学校学习,1925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英文系学习,并开始从事文学创作。毕业后,曾先后在青岛、济南、莱阳等地任教。1931年,出版了他的第 一本散文集《街头夜》。从此至抗战前夕,出版有《羽书》 等作品。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吴伯箫于1938年4月来到延安,先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后参加八路军抗战文艺工作组,深入晋东南抗日前线做宣传工作。这期间撰写了 《潞安风物》、《沁洲行》、《响堂铺》等通讯与散文。1939年5月,吴伯箫回到延安,担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秘书长。1941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43年,进入中央党校学习。这期间的主要作品有《战斗的丰饶的南泥湾》、《一坛血》、《黑红点》、《化装》等,这些作品后来收入 《烟尘集》中。1945年11月,吴伯箫来到张家口华北联大,担任中文系副主任。1946年,又到佳木斯东北大学社科院担任副院长,并主编 《东北文化》,出版有 《十日记》等作品。新中国成立以后,于1951年出任东北教育学院院长,此时出版有《出发集》等作品。1954年,被调到人民教育出版社任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副所长。1963年,出版了著名的散文集《北极星》,同时还翻译了德国著名诗人海涅的诗集《波罗的海》。吴伯箫 一生辛勤笔耕,留下了丰厚的文学作品,是现当代著名作家、散文家,为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 阿英   吴祖光 ☛
吴伯箫

吴伯箫1906~1982

现当代作家。原名吴熙成,山东莱芜人。20年代就学于北京师范大学期间开始发表散文。1938年赴延安,先后担任过陕甘宁边区等地的文教领导工作。新中国成立后又曾在高等院校及文教单位任职。解放前曾出版散文集《羽书》、《潞安风物》、《烟尘集》等。散文集《北极星》创作于新中国成立后,是他艺术风格成熟的标志。其中回忆延安生活的作品如《记一辆纺车》、《歌声》等带着深切的怀念和珍爱之情,在朴素的白描中以小见大,生动地传达了延安时期革命生活的情趣。

☚ 蹇先艾   张天翼 ☛
00006376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2:2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