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吴中水利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吴中水利书》

 北宋单锷撰、一卷。宋哲宗元祐六年(公元1091年)成书。单锷宜兴(今江苏)人,当时太湖周围时遭水涝,锷花了三十多年的时间考察了苏州、常州、湖州的湖泊、河流和渠道,对该地区的水系源流形势、水患的起因和后果,做了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在书中提出一系列包括行洪、排涝、通运等具体的综合治水措施。此书是宋代很有价值的水文地理学著作。明代夏原吉、周忱治理三吴水利,都依据单锷的这部书。

《吴中水利书》Irrigation Works ofWuzhong Region

论述太湖地区水利的专书。此书有两种,其一为北宋单锷(1031~1110)撰,锷字季隐,江苏宜兴人。嘉祐四年(1059)进士,得第以后不做官,留心吴中水利。曾独乘小舟详考太湖沿岸各水系的源流和地势,分析造成水患的原因、后果和对策。经30多年的努力,据调查所得,结合文献记载,于元祐六年(1091)著成此书。书中提出了行洪、排涝和通运的意见,主张修五堰、开夹苧干渎,以截西来之水,使之不入太湖。明代夏原吉、周忱治理三吴水利时多用其说,是研究太湖水利史的重要参考书。有《墨海金壶》、《守山阁丛书》、《丛书集成》等本。其二为明代张国维(1595~1646)撰,国维字九一,号玉笥,山东益都人。天启壬戌(1622)进士,福王时官至吏部尚书。他曾领导建苏州九里石塘、平望内外塘和长洲至和等塘,又曾修松江捍海堤,疏浚镇江及江阴漕渠,皆有成绩。他根据自己经验和见解,结合文献记载,写成此书。全书28卷,先列东南七府水利总图52幅,次述水源、水脉、水名等项,又辑前人有关三吴水利的诏令、论议、章奏、序记和民间歌谣,分类汇编。内容切实,不乏著者的阅历之言。有崇祯九年(1636)刻本和《四库全书》本。

吴中水利书

即明张国维撰《吴中水利全书》的别称。

《吴中水利书》Treatise on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in Taihu Lake Area

宋代论述治理太湖地区水灾的专著。单锷撰,一卷。锷江苏宜兴人,留心苏州、常州、湖州水利近三十年,于元祐四年(1089)写成此书。书中阐述了太湖地区水灾产生的原因,提出了从上、中、下游治理水患的具体措施,强调了先排泄积水,然后修筑围岸的主张。此书由苏轼代奏于朝,其建议虽未能实施,但流传很广。

吴中水利书

吴中水利书

北宋地理著作。一卷。北宋单锷撰。单锷(生卒年不详),字季隐。常州宜兴(今属江苏)人。嘉祐四年(1059)进士。他不愿为官,潜心研究吴中(苏州、常州、湖州地区)水利,并且亲自实践,周密调查,乘小舟遍历三州水道,经三十年,一沟一渎无不周览考究。元祐六年(1091)成书的《吴中水利书》就是作者长期潜心研究和坚持实地考察的结果。苏轼在杭州做官时,对此颇为赏识并代为进呈朝廷,惜未采纳。单锷隐居江湖,终身不仕。他的这本《吴中水利书》比较简短,最初是附录在《苏东坡文集》的表文之后。南宋范成大编撰《吴郡志》时已经在水利卷中摘录单锷此书的要点。范成大的《吴郡志》编订截止于绍熙三年(1192),相距苏轼进呈朝廷之时正好一百年。后来,清代编纂《四库全书》时,单锷此书被抄成单行本。
《吴中水利书》主旨明确,在于查清太湖宣泄不畅,引起水田受淹减产的原因,并且提出行洪、排涝、通运等具体治水措施。书中指出:北宋庆历以来,吴江筑长堤横截江流,导致震泽(太湖)之水常溢而不泄;唐末废五堰,则宣歙、金陵、九阳之水或遇五、六月山洪暴涨而悉入荆溪,再入震泽而灌注三州;宜兴有百渎,今已堙塞,仅存四十九条。这样分析太湖地区水患的原因是很有见地的。同时书中又提出治标与治本密切配合的主张,还有将行洪、排涝和航运兼顾的综合治水方案。这些都是很有价值的。单锷还讲到画有《三州江湖溪海图》,“可观大略”,并且建议由各县另画详图,但是这本图早已失传。
全书的特点是观点鲜明,立论可靠,尤为突出的是作者结合亲身实践,长期调查研究而推出有关三吴水利问题的一系列深刻见解和具体方案。作者不仅对三吴水利作时代与域地方面的宏观分析,而且还注意气候变化所造成的旱涝影响,这也足以表明他观察的细致。明代夏原吉、周忱治理三吴水利,都依据单锷此书中的论说,可见此书对后世的影响之大。作为地区水利志的早期代表作品,《吴中水利书》以其实践性和开创性而具有重要地位和划时代的意义。它所显示的地理学发展的新方向,有着突出的价值。
原载《东坡集》卷五十九附录表文之后。后有单行本。通用的有《常州先哲遗书》本和《墨海金壶》本。

☚ 元丰九域志   诸蕃志 ☛
吴中水利书

吴中水利书

太湖流域水利专著之一。北宋单锷著。单锷一生关心太湖水利,在苏、常、湖等州调查三十多年。书中概述时人对太湖水灾的主要看法;分析太湖洪水成因;提出对太湖洪水以拦排为主的意见,即所谓上阻、中分、下泄三策。上阻,即修复五堰阻上源,开浚金坛、宜兴、武进之间干渎,整治江阴、常州的河港堰闸;中分,即在中流分导坡水入运河,北入长江;下泄,即疏浚吴江以东各河,开吴江堤岸,以宣泄太湖洪水。单锷反对郏亶先治田后决水的意见,主张遍修各县塘浦。元祐六年(1091年)苏轼奏此书于朝。北宋以后,论太湖水灾治理多以疏泄为主。

☚ 新唐书·地理志   梦溪笔谈 ☛
00002752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0:54: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