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启发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启发式

启发式qifashi

启发式与注入式是两种根本对立的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是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过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各种具体教学方法的总称。启发式反映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二者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本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的知识、教材、教学手段是学习的外因,学生学习的兴趣、愿望、知识基础、发展水平是学习的内因,学生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的“容器”,凭借教师的主观愿望,注入、灌输,甚至强迫、命令是达不到教育的目的的。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教师的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培养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主动性,促进思考力和独创精神的发挥,才会对他们既利于真正领会知识,又利于增长智慧,使各方面处于积极状态。历史上许多教育家都提倡过启发式教学。在中国,“启发”源于古代教育家孔丘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孔丘以后,《学记》有言:“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均主张启发学生,引导学生,但不硬牵着他们走,指明学习的路径,但不代替他们达成结论。在欧洲,古希腊思想家苏格拉底用“问答法”来启发学生独立思考以探求真理。文艺复兴以后,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一个坏的教师奉送真理,一个好的教师则教人发现真理。”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指责当时流行的注入式教学是迫使学生“用别人的眼睛去看,用别人的脑筋去使自己变聪明”,“结果是大多数人都没有知识”。因此他主张“凡是没有被悟性彻底领会的事项,都不可用熟记的方法去学习”。18世纪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反对注入式,强调教学必须“集中地提高智力,而不仅仅是泛泛地增加概念”。尽管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不乏时有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倡导,但是,均未能构成一个系统的组织规模,启发式成为发展趋势是现代科学进步的结果。现代教学论中的启发式的教学思想及教学方法,是批判地继承过去的教学理论传统,在现代心理学和教育学发展的基础上,应时代的要求进一步完善起来的。其特点是: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来体现主导作用;强调学生智力的充分发展,系统知识的学习必须与智能的提高紧密结合;强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动力,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抑制与损害人的思维的一切旧的教学思想与方法必须废除。

☚ 现代教学方法的特征   讲授法 ☛
启发式

启发式qifashi

指一种教学方法,又指一种教学思想体系。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在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激发学生积极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启发式教学不是就某一具体的教学方法而言, 只要具备前述启发式基本特征的教学方法都可以叫做启发式教学方法。如:讲授法、问答法等都可以成为启发式教学方法。它有两个基本特征:第一,充分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和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教师的引导作用与学生的主动作用都是大家公认的,但往往处理不好两者的关系,其实它们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充分发挥引导作用,目的在于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学生主动性的调动过程,又是检验教师引导作用是否充分发挥和是否恰当的一个重要标志, 而且能够进一步促使教师进一步发挥其引导。第二,教学民主。从国外的一些实验研究表明, 教学民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学习能力与探索精神。分析一些优秀教师的成功经验,发现尊重、信任学生及充分发挥教学民主是极为重要的因素。特级教师于漪说:“学生积极性调动起来以后, 常常会闪出许多意想不到的火花。”这两个特征是相互联系的, 突出地反映了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实质。
家长和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❶创设情境,鼓励孩子发现问题。创设情境,让孩子自己发现问题,不仅可以使他观察更为细致,判断更加准确,还可以增强其探索问题的信心。
❷力求让孩子自己解决问题。这里要注意“最近发展区”的问题。不能让孩子在困难面前不知所措, 也不能让孩子轻易得到结果和答案,力求让他想一想,再解决。
❸要注意收敛式思维与发散式思维相结合。在教学中,过去多重视收敛式,但这是不够的。收敛式思维要借助发散式才能把认识推向新阶段, 而发散式思维又以收敛式为基础才能充分显示其创造性,所以两者应有机结合起来,不宜有所偏废。
❹全面发展智力因素的同时,注意非智力因素。智力诸因素(观察、记忆、思考等)在智力发展中有重要作用,但近年来研究表明,情感等非智力因素在智力发展中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为了发挥有效的整体效应, 应该注意非智力因素的发展。

☚ 传统教学   发展性教学 ☛

启发式

见“教育学”中的“启发式”。

启发式

启发式

同“注入式”相对立的宣传方法。原指在教育过程中,最大限度地调动受教育者的学习主动性和思维的积极性,让其生动活泼地学习,通过独立思考,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启发”一词源于《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心求通而未甚通;悱,口欲言而未能言。意即不到学生“愤”、“悱”之时不进行启发开导。通常,凡符合受教育者认识的规律、促进其主动学习的科学的教育指导思想以及与之相应的教育方法,都称为启发式。这种方法要求既把受教育者视为教育对象,又视为学习活动的主体,强调教育者的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的主动性的统一。其要点是:激发受教育者的学习动机,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注意发展其创造性思维能力;坚持正面引导,有的放矢,摆事实讲道理,使受教育者学会认识问题和分析问题,自觉地明辨是非。在思想宣传工作中,启发式致力于使外在的要求转化为内在的追求,具有循循善诱、不伤感情的长处,因而具有极重要的意义。启发式也有些局限性。有些理论、道理还需要通过正面阐明才能说清楚。因而,启发式有时需要同灌输式相结合,才能全面达到教育的目的。

☚ 诉诸感情   “运动式”宣传 ☛

启发式

heuristic method

启发式heuristics

(1)在教育中指教师在教学工作中依据学习进程的客观规律,引导学生主动积极、自觉地掌握知识的教学方式。“启发”一词源于孔子提出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愤”指积极思考而又没有想通的心理状态,这时加以引导和帮助叫做“启”; “悱”是整理思维,理通思路,准备表达时遇到困难的心理状态,这时加以引导和帮助叫做“发”。西方教育史中的启发式则源于苏格拉底的“问答法”。(2)现代认知心理学术语,与算法相对,H.A.西蒙认为启发式是解决问题的主要途径,即一种解决问题的程序和策略,即一种发现法、探究法、直观推断法。它根据某些原理凭借个人经验、利用有关的信息解决问题,而不必进行大量的尝试或系统的探求。比较有效的启发式的具体方法有计划法、逆向行动、手段-目的分析等。它可能是解决问题的一个捷径,但不能保证问题解决一定成功。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11:32: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