吩噻嗪类中毒
吩噻嗪类药物为常用的安定药,种类很多,习惯性和副作用较少,中毒及中毒死亡案例多见于精神病人。中毒的发生多由几种药物混合使用发生协同作用所致。其中氯丙嗪是它的典型药物,别名冬眠灵,其他还有奋乃静、异丙嗪及甲硫哒嗪等。兹以氯丙嗪为例。
氯丙嗪盐酸盐为白色或微红色结晶粉末,味苦而麻,易溶于水、乙醇与氯仿。氯丙嗪从胃肠道或注射处吸收入血后,很快分布到各组织、脑中浓度远超过血中浓度,其他各组织中的浓度亦比血中浓度高。在肝内被破坏,由尿排泄,其中以原形排出者甚微(约1%)而多以硫氧基氯丙嗪的形式排出(约8%)。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致死量变动的范围很大,一般为5~7g。致死血浓度约为0.5mg%。
氯丙嗪的作用广泛而复杂。主要作用是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是一种强安定剂,作用部位可能在脑干网状结构上行激活系统和大脑边缘系统。对植物神经的抑制作用也较为显著,具抗肾上腺素、抗纤颤、抗过敏、抗休克、降温、抗痉挛、镇吐等作用。过量中毒可导致中枢深度抑制,血压下降。急性中毒者嗜睡、共济失调、神志模糊,进而昏迷。肌肉松弛,痛觉消失,反射消失,体温降低,呼吸减慢,血压下降,瞳孔明显缩小,紫绀。很少发生死亡。长期应用可发生体位性低血压、阻塞性黄疸、锥体外系症状、白细胞减少甚至粒细胞缺乏症等不良反应。
尸体检查 在大剂量急性中毒死者,无特殊性病理改变。各内脏器官郁血或伴渗出性出血,肺水肿,脑水肿及尿潴留。有病例报告: 镜下可见肝细胞肿胀,胞质稀疏,核大,内有空泡。肾小管上皮细胞颗粒变性,脑神经细胞核皱缩,尼氏小体消失。脾、胰间质,肺泡中隔及小肠粘膜层内可见甚多的嗜酸性粒细胞浸润。在慢性中毒死者,可见皮疹,肝细胞坏死,肝内毛细胆管炎及胆汁淤滞。检材采取以尿为最好,脑、肝、肾、血液均可。
毒物鉴定 分离方法:在体内多以结合形式存在,须经盐酸水解后用有机溶剂提取。
筛选试验: 尿加三氯化铁液呈紫色,加稀硫酸后紫色不消退示有氯丙嗪类存在。
颜色反应: 加FPN试剂或浓磷酸均呈红至棕色。
薄层色谱法: 用硅胶G板。展开溶剂,
❶苯:丙酮:氨水(100:20:6),
❷丙酮:甲醇:异丙醇(170:30:2)。显色剂,5%硫酸溶液或FPN试剂。
紫外吸收光谱法: 溶液为0.1N硫酸时λmax为255nm,E
960。
气相色谱法: 提取物溶于少量氯仿或丙酮,注入气相色谱仪。分析条件如下: 填充剂: 0.5% SE-30,Chro-mosorb W,60~80目。柱: 长度200cm,内径3mm。载气: 氮气,流速45ml/min。柱温: 根据种类不同而异175℃,200℃,230℃。鉴定器: 火焰离子化鉴定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