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勤战略houqin zhanluelogistics strategy
在对后勤建设和后勤保障进行总体谋划的基础上制定的重大的、长远的后勤建设与发展方略。它是军事战略的组成部分。按照后勤活动的两种环境和任务,其研究对象可分为和平环境状态下的后勤战略和战时环境状态下的后勤战略。目前,世界各国大多侧重于和平环境状态下的后勤战略研究,而与战时后勤保障有关的战略问题则作为军事战略的一个构成要素,按军事斗争的要求并入军事战略研究体系。就平时后勤战略而言,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后勤整体建设与长远发展规律;后勤建设环境状态分析及影响程度的评估;宏观环境发展变化趋势预测;后勤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思想和指导原则;后勤建设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主要任务;后勤建设与发展的重点、阶段、步骤和实施方法;后勤建设与发展和战争后勤保障的关系,以及为协调和处理平战关系而采取的宏观调控措施等。
后勤战略一词源于军事战略。在军事战略研究范畴的扩展、后勤保障的地位作用和重要性的提高、“国家后勤”和“民用后勤”概念的出现以及社会化大后勤服务体系形成等多种客观因素的影响和推动下,并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国家军队后勤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才于20世纪70年代形成相对独立的后勤战略概念。后勤战略概念与后勤战略研究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也是后勤观和方法论的变革和深化的过程,其理论价值与指导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❶从战略高度确立了后勤的作用地位;
❷从后勤活动本质特征揭示了军队后勤所具有的军事和经济双重属性;
❸从前后分工关系拓展和深化了后勤战略的研究领域;
❹从军队现代化建设和战争后勤保障的经验教训,提高了对研究和制定后勤战略重要性的认识。
美国是研究和制定后勤战略较早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根据全球军事战略研究,制定了“国际后勤战略”。其要点是:以质量和效益作为后勤建设与发展的目标,广泛推行全面质量管理,从后勤装备质量结构和人员素质两个方面采取积极措施提高质量和效益,确立“变人员密集型为技术密集型”的后勤建设与发展模式;研制并发展大、中型海、空运输装备,以适应全球作战要求的兵力兵器快速输送的需要;在全球战略要地建立补给基地和物资器材仓库,借助国际力量筹措战争物资和支持巨额战争费用;后勤装备硬系统建设与后勤指挥管理软系统建设协调发展,确保后勤管理与后勤指挥处于良好运行状态。1991年初的海湾战争的实践经验表明,这一后勤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是比较成功的,它不仅证明军队后勤建设与发展有一个战略问题,而且通过实战检验证明了研究和制定后勤战略的重要性。
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勤战略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为适应军队建设指导思想战略性转变,围绕和平环境下后勤建设与发展问题,开展了比较系统的后勤战略研究。总后勤部多次邀请军内外专家研讨与后勤战略有关的重大问题。后勤学院(现后勤指挥学院)学术研究部于1987年6月召开了“后勤发展战略研讨会”,就后勤发展战略的概念、指导思想和原则、后勤建设的重点和目标、后勤发展阶段和实施步骤等重大的后勤建设与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讨。这些研究成果,不仅促进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建设从“早打、大打、打核战争”的临战状态,转到和平环境下军队现代化建设轨道上来,也为建立后勤战略理论体系打下了一定基础。90年代以后,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后勤建设与发展如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和高技术局部战争后勤保障的要求,成为军队后勤战略研究的重点和难点。从军队后勤保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打赢高技术局部战争的结合点上谋划后勤建设与发展,有利于将高质量的后勤力量建设与高质量的战争后勤保障结合起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技术、高质量、高效益”的后勤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