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中国山水诗的发展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中国山水诗的发展

《中国山水诗的发展》

〔英〕张心沧(H. C.CHANG) 编著。此文原为张心沧所著《山水诗》(《Nature Poetry》)一书中《总论》的节译。该书于1977年由美国爱丁堡大学出版社出版。此文由孙乃修译。
此文译为中文约为五千余字,简明地阐述了上自先秦,下迄明清中国山水诗的产生与发展的脉络,并着重于诗人创作的社会心理方面的剖析。
文中指出:在中国最早的神话时代,可以窥知初民是“以恐惧和怀疑的眼光看待自然力”的,但在《诗经》里,却又可看出他们“对田园、庄稼、树木、山川、岛屿、鸟兽、鱼类油然而生的喜爱之情”。春秋时代的孔子登上东山与泰山后,表达了中国人对待山岳的态度:“知者乐水,仁者乐山”。来到大河旁时,又发出了哲人的对水流的感喟:“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文章对此评道:“因此,对山水的思考使暂时性与永久性之间的对比得到加强,这样,思想便盘桓于极乐与绝望之间”。还有庄子对山林皋壤的“欣欣然而乐与”,叹“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也大致如此。
可是到了汉代末年,社会动荡,儒教崩坏,读书人于无奈之中,把老子和庄子的教诲抓住,当作救命稻草,他们面对宇宙、人生有了更新的领悟与追求,“诗人、艺术家、音乐家被酒的芳香所诱引而开怀痛饮时,”借助于娴熟的文字、笔墨和乐器,使自身与自然力直接相通,通过长啸来表达自己的喜悦与感叹。如画家顾恺之欣喜地向同僚描述会稽的景物:千岩竞秀,万壑争流……。又如那些参加兰亭集会成诗37首的诗人名士们,即谢安、谢万兄弟、孙统、孙绰兄弟等。其中尤其是王羲之,他写的那篇千古佳作《兰亭序》,则是“对把庄子的与宇宙原则谐和说运用到山水的思考上作出论述的第一篇文章,”在这之中“人以一种童稚般的惊奇眼光凝视着他所栖身的世界,”“而且在积极地向自然界寻找满足……志向从高远那里得到抚慰,宽广开拓豁达的胸襟”,等等。作者列举了兰亭诗人们的诗句以为证。
文中指出:“在诗歌上最早尝试描写风景的,是庾阐(286—339)”,他的“暮春濯清记,临川叠曲流……”是写得极为优美的。论及陶渊明和谢灵运时指出:“他们表达出他们同时代人对自然界所怀的那种感情和态度”,“标志着中国人的感受力在这两个世纪中的发展所达到的高峯”。他们的继承者是谢朓,他的诗是观察新颖和表达明快,到了南朝时的何逊、阴铿和庾信,他们的描写大都自然活泼。
文章论述唐代诗人时,指出他们“对自然的反应是单纯的、自发的”,不象以前的作家那样放浪纵姿。王维、孟浩然,出色地记述他们自己对周围风景的印象和情感:李白、杜甫笔下的四川景物描绘得壮丽豪迈,只有柳宗元,则可成为王羲之、陶渊明、谢灵运的“真正继承人。”
文章特别提及宋代的杨万里和范成大,称赞他们的诗歌相当出色。而宋代以后,诗便失去很多动力,元、明的文学家的精力转移到戏剧上,到了清代,则转移到小说上。其中对风景的兴趣也逐渐转到绘画上,倪瓒和唐寅就是诗人兼风景画家,而极少有人专门写风景诗了。

(注:本文题目系译者所加。)

☚ 齐梁诗探微   中国山水诗研究 ☛
00002047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2:4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