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名画《花鸟草虫图》赏析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名画《花鸟草虫图》赏析

花鸟草虫图

明·孙隆作

绢本设色

纵二二.九厘米

横二一.五厘米

藏上海博物馆

此册共十二图:海棠白头、红蓼蜂蝶、蓼花螳螂、荷塘鹡鸰、水藻玄蝉、秋塘青蛙、纺织娘、蜀葵、黄菊、紫钤芥、黄叶麻雀、秋草蝗虫。此其中黄菊、纺织娘二页。上无款,只“孙龙图书”朱文一方。

明前期花鸟画创作以画院为中心,笔墨工致、设色明丽的“院体”一直占画坛的统治地位,这一画风直到嘉靖以后,随着“浙派”和画院势力的减弱而衰落。宣德间,孙隆(又作孙龙)以文人画审美理想创写意花鸟画,融合了五代徐熙落墨花及北宋赵昌没骨法而有所变化,自成一家之体。

从中国画发展史实来看,不论山水、人物、花鸟等,都是经过较长的艺术实践才由稚拙逐步走向成熟的。物象的描绘是随着深入实际观察,表现能力的提高,才达到造型严谨、周密不拘的境地,形成较完美的理法规范。嗣后由工整细致转向潇洒放逸,由讲究写实“图真”转向重在写意神似,由质实刻画转向疏松随意。形象概括也逐步由具象向半抽象、意象化演变。孙隆这套图册,即体现了明中叶花鸟画领域里的这种画风转变,他的艺术实践使文人画从宫廷“院体”重物理法度的审美观念中摆脱出来,创造了一种感情宣泄的快捷形式,代表了审美追求上新的探索和开拓,表现了花鸟画发展的新趋势。

图例中的“菊”为“四君子”之一,是文人画常借以发抒“性灵”或个人心绪、抱负的一种常用题材。“黄菊独得秋气爽”,以寄托清高的志向。图中以简括的笔道和没骨点垛相结合,表现菊花灵动幽致的神态。画面下部菊干顺笔所至,似枝似盆,妙在似与不似之间。其他图例,如“纺织娘”没骨、点垛更见笔墨松灵,湖石大笔泼写,草虫信手拈来,气韵不凡。纵观这套十二张图册,其特点在:一、变工笔拘谨画法为放纵率意的阔笔没骨大写意,色墨淋漓,有几幅颇有外来的水彩画的趣味。二、取鉴南宋盛行的“折枝”册页画法,画面简洁明快,主体突出,描绘集中。三、不论用墨勾泼或用色点垛,处处“见笔”,在绢本上强化干湿对比效应,能于松灵随意中显生动鲜活,富有趣味。

孙隆这种近似即兴式的没骨写意画,是和宫廷“院体”相对立的,体现了与工笔不同的风貌。宋韩拙《山水纯全集》所说“用笔有简易而意全者,有巧密而精细者”,前者指写意,后者指工笔。孙隆这种重在神韵精心巧思的“小品画”,对后世写意花鸟发展启迪较大,如明中期弘治时的郭诩恣肆放逸的大写意花鸟画派创格和孙隆的艺术开拓是不无关联的。

花鸟草虫图


名画《花鸟草虫图》赏析 - 可可诗词网

名画《花鸟草虫图》赏析

花鸟草虫图

清·黄慎作

纸本设色

纵二三·五厘米

横二九·二厘米

藏上海博物馆

黄慎善以草书笔意入画,故其用笔抑扬顿挫,流转自如,往往有一气呵成之妙。他的花鸟画承袭了徐渭的大写意画法,水墨淋漓,有笔到意随的韵致。

《花鸟草虫图》是他的一套花鸟册页。黄慎在这套册页中描绘了各种花鸟和草虫,显示出他的草书笔法在花鸟画上的成功运用。

两只麻雀,逗留枝头,是一幅寻常画面。然而黄慎笔下的麻雀,藏头缩颈,别有情趣,加上用淡墨烘染背景,留出空白以为雪景,点明了冬天的季节特征,于是寒雀便有了蜷缩的理由了。

一只螳螂跃上了麦叶,是嬉戏,还是发现了猎物。在迎风摇曳的麦叶上,螳螂竭力维持着身体的平衡,黄慎把这一切刻画得如此生动,实在叫人不得不佩服;然而更令人叹服的是,黄慎是用狂草写意的笔法很随意地就做到了这一点,所有的线条都富有书法意味,毫不犹豫,信手挥来,涉笔成趣。不管是叶子、茎,还是螳螂的腿、须,都是用果断有力的线条一笔画成,而螳螂的肚子,则用毛笔点垛而成,绝无再三描画的痕迹。

中国传统绘画中的书画相互渗透是相得益彰的交融,尤其是对于传统的写意绘画,书法笔意的引入开创了写意画的新局面。黄慎将狂草笔法融入到写意画中,使徐渭、陈淳的写意画法走向了另一个境地。

和青藤、白阳等前辈相比,黄慎的大写意画法在技法上又有所变化。如果说徐青藤的大写意画法往往重笔墨超过重物象的话,那么黄慎则已经将笔墨与物象结合得非常巧妙了。也就是说,在徐青藤那里,可以为了笔墨而牺牲物象的造型;而在黄慎那里,在笔墨挥洒的同时,物象的造型也可以达到栩栩如生的地步。这可以说是绘画技法上的一种推进,也可以说是文人画理想主义与后文人画现实精神的差异。

花鸟草虫图

扬州八怪的绘画具有无法掩饰的功利色彩,虽然它们仍然具有文人画的外在形式,然而,当盐商们用金钱诱导了画家的创作时,真正的文人画便不复存在了。所以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黄慎,或者说扬州八怪,应该算是后文人画的代表,不仅是绘画心态上,还是绘画技法上,都不可避免地表现出这一点。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7:3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