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陈献章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陈献章

【生卒】:1428—1500

【介绍】:

明哲学家。

字公甫,号石斋,世称白沙先生。广东新会白沙里人。正统十二年(1447)举人,两次会试不中,从学于吴与弼,一年后返乡,“灭迹声利场,闭门事探讨”十余载。

绝意仕途,收徒讲学,成为江门学派代表人物。

学宗朱熹,受吴与弼观点影响,虽以陆学为本,却吸收、改造程朱学派的一些论点(如“理一分殊”等),揉以佛禅,丰富其学说并构筑明代第一个系统的心学体系——江门之学,使“天下学道者,浸知厌支离而反求者心”。其“承前”而成明代“正学之宗”。然其学“孤行独诣,其传不远”,幸经门生谌若水有力宣扬,“足迹所至必建书院以祀”,竭力光大江门学派并用其思想影响王守仁,令王“始归正于圣贤之学”,方收“启后”之果。在本体论方面,把“心”当作“天地之本”,看成“非耳目见闻所及”的一种超验的存在,不依附任何人的身体,超越时空又无所不在,并具有造物能力。因此其说以宇宙为思索背景,极力强调主观扩充,“道(或“理”)通于物”(《白沙子全集》),至大至无,与“心”无二;形神:“心寓于形而为主”;(《与伍光宇》)心物:“万物,一诚所为”(《无后论》);“天地我立,万化我生,而宇宙在我矣”(《与林郡博》);心与社会:“心”是治乱之源。

在认识论方面,将认识本体与认识对象合二而一,认为人的认识是“心”对“理”的把握,人心上若有物附著则妨碍认识,应“即心观妙”,而非“即物穷理”,若依程朱所倡“日格一物”,则“脚劳手攘”,“心”与“理”不能“吻合凑泊”,甚至认为读书亦无用,“为学当求诸心”,“吾能握其机,何必窥陈编”读心中那部“全经”足矣,至少也要以“我”观书,使心与“六经”契合(《白沙子全集》)。

甚至把认识过程归结为道德修养,标榜“以自然为宗,以静虚为基,以怀疑为进德之门,以无欲为养心之要,以勿立勿助为本然,以何思何虑为极则”。不仅开出治世的“洗心”方法,而且倡导通过“静坐”达到目的,使“心”“无累于形骸,无累于外物”。

扶正人心,去私绝欲,则“天地之物尽在我”,也不会再以“衣食为心患”,社会矛盾势必减少,危机就会缓和(《白沙子全集》)。其主张“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与张廷实主事》),尚有些许积极成分。平生不主张也不事著述,哲学观点散见于诗文,门人集平日讲学语录、诗文杂稿、与师友来往信牍,辑为《白沙子全集》刊世,中华书局刊有《陈献章集》。

(陈远焕)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21:0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