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名家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名家 名家明臧懋循把追求文词华美的戏曲作家称作“名家”。语见《元曲选序二》:“曲有名家,有行家。名家者,出入乐府,文采烂然,在淹通闳博之士,皆优为之。”这里以名家与行家对举,表明名家的剧本并不“当行”,即不适应搬演的需要。 ☚ 行家 不工而工 ☛ 名家 先秦学派之一。其中心论题是所谓 “名” (概念) 和“实” (实在) 的逻辑关系问题,故称 “名家”。名家好辩,而且善辩,故又称 “辩者”。代表人物有惠施和公孙龙。惠施与庄周既是论敌,也是好友,他们在一起经常争辩,留下了很多趣话。据说,惠施死后,庄周在其墓前感叹说:“再也没有可与讨论问题的人了。”惠施以善辩著称,用现代的话说,就是善于逻辑推理。他提出一系列命题,如: “南方无穷而有穷”,“犬可以为羊”,“卵有毛”,“火不热”,“轮不碾地”,“龟长于蛇”,“矩不方,规不可以为圆”,“飞鸟之影未尝动”,“白狗黑”,“狗非犬”等,似乎是违背常识的胡搅蛮缠,故 《庄子·天下》评他 “能胜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 但这些命题实际上是对思维形式的一种探讨,属于形式逻辑的范畴。公孙龙晚于惠施,他最著名的命题叫 “白马非马”。他的论证方式是: 颜色的名称不是形体的名称,这是大前提; “马” 是形体的名称,“白”是颜色的名称,这是小前提; 断案: 白马非马。同时,他还补充论证: “求马,黄马和黑马皆可; 求白马,黄马和黑马皆不可。” 据说,公孙龙骑着白马度关,关吏对他说: “要度关,人是可以的,但马不行。” 公孙龙就说: “白马并不是马呀,怎的不可以过关呢?” 他的一番论证,说得关吏哑口无言,只好连人带马通通放行。不过,习惯线性思维方式的中国人很难接受这种超乎常理、违背常情的思维方式,更不喜欢在名词概念上耍把戏,因此,名家在战国时代就被人视为 “诡辩”,而在汉代以后则成为 “绝学”。中国古人在思维、推理等方面缺少缜密性和抽象能力,即使哲学家也难以例外,可能就与这种喜欢直来直去、实话实说的传统有关。西学东渐后,中国学者才发现古代名家所讨论的问题,实际上就是西方形式逻辑的内容,故以 “名学” 或 “辩学” 去意译“逻辑学” 一词,而胡适留学美国时的博士论文就是 《先秦名学史》。当然,涉及 “名实” 问题的不止名家,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学派都曾经思考过这个问题,使得 “名辩” 在战国时代成为热门话题,但以此问题名家的,就只有惠施、公孙龙为代表的名家。 ![]() ![]() 名家míngjiā❶战国时期以辩论名实关系问题为中心的一个学派。 名家;名家◉ 名家1 Mínɡjiā 名 先秦时期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一个思想派别,以惠施、公孙龙为代表。名家对我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有一定的贡献。〈例〉~学说/ 用比较严格的推理形式来辩论问题是~的特点。 名家míng jiā❶在社会上有地位的家庭;名门:除聘选妃嫔外,在仕宦~之女,皆亲名达部,以备选为公主郡主入学陪侍,充为才人赞善之职。(四·89)若我实有不好之处,上头三层公婆,中有无数姊妹妯娌,况贾府世代~,岂容我到今日!(六八·1656) 名家mínɡjiā在某种学术或技能方面有特殊贡献的著名人物。 名家❶ 战国时期的一个学派的名称,代表人物是惠施、公孙龙等。《汉书·艺文志》:“~者流,盖出于礼官。” 有名 有名著称 闻名 出名 知名 发名 著名 得名 指名 响当当 有名气 ☚ 名声 很有名声 ☛ 名人 名人显器 另见:名声 名望 有名 ︱常人 ☚ 名人 有名望的人 ☛ 名家míng jiā❶有名望的家族。《史记·甘茂传》:“昔甘茂之孙甘罗,年少尔,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 名家 132 名家见16168条。 ☚ 法家 农家 ☛ 名家 168 名家先秦以讨论名实关系问题为中心的一个学派。又称“辩者”、“刑名家”。《汉书·艺文志》中列为“六家”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有邓析、尹文、惠施、公孙龙、后期墨家等。擅长论辩,注重对“名”(概念)和“实”(事实)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各自的见解。故又被分为合同异派和离坚白派。前者的代表人物为惠施,认为事物之间的一切差别都是相对于一定的时间、地点而言的,主张一切差异都只有相对的意义,提出人们在认识中应该否认差异的界限,直至承认一切对立都为无条件的同一。“毕异”的本是“毕同的”。惠施还遍历万物,提出了“至大无外,谓之大一;至小无内,谓之小一”等10个命题,谓之“历物十事”,对自然界的现象作“合同异”的解释。后者的代表人物是公孙龙。认为万物都是各自独立、互不相同的,甚至一切事物中的各种属性也是互不相关的,强调事物、概念,特别是概念内涵间的差异。提出了“白马非马”、“坚白石二”等“别同异”的命题。强调“唯乎其彼此”的正名原则,制定了“物其所物而不过”,“实其所实而不旷”、“位其所位”的逻辑规则,建立了一个比较成熟的名家逻辑体系。名家的理论虽为墨、儒、道等家所反对,但他们对古代逻辑的发展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名家的主要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有《邓析子》、《尹文子》、《惠子》各1篇,《公孙龙子》14篇。除《公孙龙子》外,皆佚。现存《邓析子》、《尹文子》系后人伪作。 ☚ 学派、团体 法家 ☛ 名家 名家mingjia中国先秦时期学派。战国时称“刑(形)名家”、“辩者”,西汉称名家。与道家、儒家等并列为“六家”。名家以擅长论辩著称,他们在论辩中比较注重分析名词与概念的同异,重视名与实的关系。作为一个学派,他们并非有共同的政治思想或经济主张,而仅仅在于以思维的形式、规律和名实关系为研究对象,并以此与其他学派相区别。代表人物有尹文、惠施、公孙龙以及后期墨家等。由于观点的不同又形成若干支派。其中主要有“合同异”和“离坚白”两派。“合同异”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惠施。他们注重概念外延的扩大,强调事物同异的相对性,夸大同一性。“离坚白”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是公孙龙。他们注重概念内涵的分离,注意到事物和名称的差异、独立和稳定,夸大事物的相对独立性和静止的特性。上述两派各自的侧重点不同,各持一端。战国末期经其他哲学家的努力而有所纠正,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古代逻辑学和认识论的发展。秦统一六国以后,建立封建中央集权制度,名辩思潮随之消声匿迹。 ☚ 法家 阴阳家 ☛ 名家 名家亦称辩者,又称“形名家”,战国时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辩者之间见解各不相同,主要代表为惠施和公孙龙。以惠施为代表的“合异同”派认为,一切差别和对立都是相对的,提出了“卵有毛”、“飞鸟之景,未尝动也”、“天与地卑”、“山与泽平”(均见《庄子·天下》)等所谓“历物十事”的十个命题,认为事物不是固定不变的,一切都在运动变化中。他说:“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庄子·天下》),认识到物体在运动中同一瞬间既在一个地方,又在另一个地方,也看到了生命中包含着走向死亡的因素。他提出“至大无外,谓之大一; 至小无内,谓之小一”(《庄子·天下》),用 “无外”来说明“至大”,肯定宇宙是惟一的存在,宇宙之外无他物,任何有限的大,都会 “有外”,所以 “无外”就意味着无限大。他又用“无内”来说明“至小”,指出构成宇宙的最小成分是无法量度的,所以“无内”就意味着无限小。惠施认为“无内”的“小一”和无所不包的“大一”是“毕同毕异”的,肯定了万物之间有共性,彼此是有联系的,所以 “毕同”; 还肯定了差异的普遍性,所谓“毕异”就是说没有绝对相同的两个东西,万物皆有个性。在惠施眼里,天地万物彼此互相联系为一个和谐的整体。以公孙龙为代表的“离坚白”派着重分析感觉和概念,区别个别和一般、具体和抽象,有“白马非马”、“牛羊五足”(《公孙龙子·通变论》)等命题。他说白以名色,马以名形,所以白马非马;又说若求马,黄马黑马白马都可应,若求白马,则黄马黑马便不可应了,所以白马非马。“白马”是个别,“马”是一般,个别当然不同于一般,公孙龙只注意了它们之间的差别,没有注意它们之间的联系。他认为石的白是显露在外的,我们一望而知,但石的坚,无形象可察,非视觉所能辨,如果不借助于触觉,便无法知道,由于对坚白的认识非同一感官的功能,所以坚白离了。公孙龙意识到了人们的认识都来自感官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不同的感官只能认识事物的不同方面,但他说坚石、白石不能合而为一,应该是离坚白,把感官的局限性强调得过了头,以致看不到理性思维的作用。在公孙龙这里,除了物质之外,没有精神的力量。名家见解各有不同,其目的主要是在相互辩难中分析名词、概念和命题,考察名实关系,探讨思维规律和方法。名家坚持了实决定名的立场,为解决哲学的基本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 ☚ 兵家学派 农家 ☛ 名家战国时以辩论名实为中心的学派。先秦称刑名家、辩者,西汉始称名家。《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主要有以公孙龙为代表的“离坚白”派和以惠施为代表的“合异同”派。其学说为后期儒家批驳,秦以后衰歇。著作仅存《公孙龙子》。 名家 名家亦称辩者,或叫刑名家,战国时期以辩证名实为中心的学派。《汉书·艺文志》列为“九流”之一。主要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主张“挖名责实”,强调名实必须完全相符,对名实关系作了细密的考察。惠施主张“合同异”,认为一切差别都是相对的,事物在本质上没有差别,得出“天地一体”的结论。公孙龙提出“离坚白”,认为石之坚和白相分离,视觉可见白而不可见坚,触觉可得坚而不可得白。夸大个性,否定共性: 荀子评论名家是“持之有故,完之成里”但“好治怪说,玩奇辞。”名家对中国古代逻辑思想发展有一定贡献。其著作大部散失,《公孙龙子》中现存一部分。 ☚ 价值 朱熹 ☛ 名家 名家战国时的一个学派,以辩论“名”(概念) “实” (事实) 关系问题为中心。战国时称“刑 (形)名家”、“辩者”,两汉称“名家”。其渊源可上溯到春秋时的邓析,战国时的尹文、田巴、儿说、桓团、毛公至战国末的公孙龙而大盛。主要代表为主张“合同异”的惠施和主张“离坚白”的公孙龙。惠施注重概念外延的扩大,夸大事物的同一性,强调事物差别与对立的相对性。公孙龙注重概念内涵的分离,夸大事物的特殊性,强调事物的差别与对立的绝对性。其学为后期墨家所批判。秦以后衰息。名家对我国古代逻辑学的发展有很大贡献。 ☚ 法家 阴阳家 ☛ 名家战国时以辩论名实问题为中心的一个学派。名家强调名称和实在必须相当,对名实关系作了认真细密考察。主要代表人物是惠施和公孙龙(前325~前250年)。惠施提出“合同异”,注重概念外延的扩大,强调事物同异的相对性,认为世间万物“毕同”、“毕异”,夸大事物的同一性。公孙龙提出“离坚白”,注重概念内涵的分离,区分个别与一般、具体与抽象,认为“石”之“坚”和“白”相分离,夸大事物的特殊性。两派各自强调一个极端。西汉司马谈在《论六家之要旨》中说“名家苛察缴绕,使人不得反其意,专决于名而失人情,故曰‘使人俭而善失真’。”但名家对先秦逻辑思想的发展有较大贡献。名家著作除《公孙龙子》外,余皆亡佚。 名家ming jia❶school of Logicians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s,770~221 BC) 名家famous expert; accomplished master; person of academic or artistic distinctio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