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吉布逊谜团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吉布逊谜团Gibson Paradox

英国经济学家吉布逊通过对1791年至1928年长达137年的有关资料统计,发现名义利率(以长期公债收益率为代表)和物价(以批发物价指数为代表)保持一种紧密的正相关。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在其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一书中,首次将这一现象称为“吉布逊谜团”。根据传统理论,货币量的增加引起物价上升,但货币量的增加也同时引致利率下降。利率上升对投资有约束作用,从而阻碍经济活动和物价上涨的趋势。总之,利率与物价应反向变动,但吉布逊的发现恰与先前理论相悖。当代货币学派对“吉布逊谜团”作出了较全面的解释,关于货币量和利率关系的分析,应区别三种不同效应:
❶流动性效应。由于流动性偏好的存在,货币供应增加,利率下降,这只是在其他情况不变的假定下的初步效应,即第一循环效应。
❷所得与价格效应。这是一种所得与物价调整已经完成后的效应,即如果物价与所得变动有充分时间完成其调整过程,则利率便会与物价按同一方向而变化,这一效应又称为调整效应或第二循环效应。
❸预期效应。即在物价上涨的环境下,如经济单位预期物价将继续上升,则投资证券者、储蓄者和贷款者的实际利率势必会受通货膨胀的腐蚀。资金供应减少,名义利率不得不上升以保障贷方或债权人的利益。通常所谓货币量增加将促使利率下降的见解,其实仅指流动性效应而言。若真正理解利率的升降动向,则需考虑其他两种效应。

吉布逊谜团

英国经济学家吉布逊所发现的一种统计现象,即从1791年到1928年长达137年的时期里,名义利率 (以长期公债收益率为代表) 和物价 (以批发物价指数为代表)保持一种极其罕见的正相关关系。凯恩斯在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一书中首创“吉布逊谜团”一词,并将这种现象称为 “数量经济学全部领域中最完全地被经验数据所证明的事实之一”。这种现象被称作 “谜团”,其原因有两个:
❶根据一般经济理论,货币数量的增加会引起物价的上涨,但它同时也会引起利率的下降,物价和利率应该反向变化;
❷利率上升会使投资下降,投资下降后总需求会减少,这会迫使物价下降。可见,按一般经济理论。利率与物价应是反向变化的,但吉布逊所发现的事实是两者循同一方向移动,与经济理论的结论正好相反。因为它是一个时间跨度很长的统计现象,故不能用短期商业循环中景气和利率同升同降的事实来解释。
恺恩斯对吉布逊团的解释是: 由银行体系所决定的市场利率和自然利率,促使储蓄与投资相等的利率,其凝固性较大,或伸缩性较小。如当自然利率因外在原因 (技术革新、新市场开拓等)而上升,但市场利率因系银行卡特尔组织所决定而未能及时调整时,后者定然会落后于前者。此时商家会更多地向银行借款,并更多地进行投资,这就触发了一种向上的积累过程,使投资、所得、利率和物价都会节节上升。在相反的情形下,则会出现一种向下的积累过程,使物价和利率同减。凯恩斯的解释在短期商业循环中是对的,但从长期的角度而论,断定市场利率依然脱节于自然利率之后,显然难以成立。
M·弗里德曼对吉布逊谜团的解释比较全面,他认为: 关于货币量和利率关系的正确分析,应区别三种不同的效应。
❶为流动性效应,若用流动性偏好曲线图来表示即为: 当货币供应从M1增加到M2,则市场利率从i1降到i2,但这只是在其他情况不变的假定下的初步效应,即第一循环效应。
❷为所得与价格效应,这是一种所得与物价调整已经完成后的效应,即如果物价与所得变动有充足的时间完成其调整过程,则利率与物价会按同一方向变化。这一效应又称调整效应或第二循环效应。
❸为预期效应,即在物价上涨的经济环境中,当经济主体存在有通货膨胀预期时,证券投资者、储蓄者和贷款者的收益就会受到影响,如果名义利率不变,资金供应量就会减少,为使资金供求均衡,名义利率就不会上升。

吉布逊谜团

吉布逊谜团Gibson paradox

英国经济学家吉布逊对1791年至1928年长达137年的有关资料统计,发现名义利率(以长期公债收益率为代表)及物价(以批发物价指数为代表),保持一种罕异的正相关。J.M·凯恩斯在其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一书中,首次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吉布逊谜团。根据传统理论,
❶货币量的增加引起物价上升,但货币量的增加也同时引致利率下降。
❷利率上升对投资有约束作用,从而阻碍经济活动和物价上涨的趋势。总之,利率与物价应反向变动,但吉布逊的发现恰与传说理论相悖。
“吉布逊谜团”提出的利率与物价正相关的现象,最早是由费雪加以解释的,之后魏克赛尔也用他的自然利率与货币利率相背离影响物价论加以解释,但当时还不存在“吉布逊谜团”这个词,这个提法如前已述,是由凯恩斯在1930年的《货币论》中首次提出,并进行了解释。他认为,由银行体系所决定的市场利率和促使储蓄与投资相等的自然利率相比伸缩性较小。例如设自然利率因外在因素(如技术创新、新市场开拓和企业家乐观情绪)而上升,但市场利率则因由银行卡特尔组织所决定,未能及时调整,所以落于自然利率之后。市场利率落后于自然利率,投资扩大,形成向上的累积过程,即投资、收入、利率、物价都出现上升趋势;相反,设自然利率由于经济衰退而骤降,而市场利率由于同一理由未能及时向下调整,则会形成向下的累积过程。凯恩斯的解释是有一定道理的。尤其在短期商业循环中,的确可以经常发现这种累积性膨胀和收缩现象。但若从长期观点看,如断定市场利率必然脱节于自然利率之后,则有些牵强。
当代货币学派针对这一弱点,对吉布逊谜团作出了较全面的解释。据M·弗里德曼的意见,关于货币量和利率关系的正确分析,应区别三种不同效应。其一是流动性效应,由于流动性偏好的存在,货币供应增加,利率下降,但这只是在其他情况不变的假定下的初步效应,即第一循环效应。其二为所得与价格效应,这是一种所得与物价调整已经完成后的效应。即如果物价与所得变动有充分时间完成其调整过程,则利率便会与物价循同一方向而变化,因此这一效应又称为调整效应或第二循环效应。其三为预期效应,即在物价上涨环境下,如经济单位预期物价将继续上升,则投资证券者、储蓄者和贷款者的实质利率(假定名义利率不变)势必会受通货膨胀的腐蚀。这样,资金供应减少,名义利率不得不上升以保障贷方或债权人的利益。通常所谓货币量增加将促使利率下降的见解,其实仅指流动性效应而言。但若真正理解利率的升降动向,则非考虑其他两种效应不可。
货币学派抨击凯恩斯学派,认为后者忽视名义利率与实质利率之间的区别,和预期因素的作用,因此无法正确解释“吉布逊谜团”。但凯恩斯学派则反驳此说,他们指出利用熟知的IS-LM模型中向上倾斜的IS,是能够解释利率与货币量和物价依同一方向而变动这一现象的。

☚ 预期利率结构论   货币增加提高利率论 ☛
吉布逊谜团

吉布逊谜团

英国经济学家吉布逊所发现的统计现象,即从1791年至1928年长达137年的期间中,名义利率(以长期公债收益率为代表)及物价(以批发物价指数为代表),保持一种罕异的正数相关。J·M·凯恩斯在其1930年出版的《货币论》一书中,首次将这一现象称之为吉布逊谜团。其理由是:
❶根据经济理论,货币量的增加引起物价上升,但货币量的增加也同时引致利率下降。
❷利率上升对投资有约束作用,从而阻遏经济活动和物价上涨的趋势。总之,利率与物价应循相反方向而移动,但吉布逊所发现的事实是两者循同一方向而移动,与传统理论所推测的恰巧相反。
对这一谜团,凯恩斯本人的解释是: 由银行体系所决定的市场利率和自然利率,即促使储蓄与投资相等的利率,相比之下其凝固性较大,或伸缩性较小。例如,设自然利率因外在因素(如技术创新、新市场开拓和企业家乐观情绪)而上升,但市场利率则因系银行卡特尔组织所决定,未能及时调整,所以落于自然利率之后。在此情况下,企业家当然乐于不断向银行体系求贷,进行投资活动,从而触发了一种向上的累积过程,即投资、所得、利率、物价无不节节上升。在相反情况下,设自然利率由于经济衰退而骤降,而市场利率由于同一理由未能及时向下调整,则同样地也会触发一种向下的累积过程。凯恩斯的解释,当然不无其根据,尤其在短期商业循环中,的确可时常发现这种累积性膨胀和收缩现象。但若从长期观点而论,如断定市场利率必然脱节于自然利率之后,未免失之牵强。
当代货币学派针对这一弱点,对吉布逊谜团提出了较全面性的解释。据M·弗里德曼的意见,关于货币量和利率关系的正确分析,应区别三种不同效应。其一为流动性效应,用流动性偏好曲线图来表示就是,如货币供应从M1增至M2,则市场利率从i1降至i2。但这只是在其他情况不变的假定下的初步效应,即第一循环效应。其二为所得与价格效应,这是一种所得与物价调整已经完成后的效应,即如果物价与所得变动有充分时间完成其调整过程,则利率便会与物价循同一方向而变化,因此这一效应又称为调整效应或第二循环效应。其三为预期效应,即在物价上涨环境下,如经济单位预期物价将继续上升,则投资证券者、储蓄者和贷款者的实质利率(假定名义利率不变)势必会受通货膨胀的腐蚀。这样一来,资金供应便成问题。为使资金市场供求平衡起见,名义利率不能不上升以保障贷方或债权人的利益。通常所谓货币量增加将促使利率下降的见解,其实仅指流动性效应而言。但若真正理解利率的升降动向,则非考虑其他两种效应不可。
货币学派抨击凯恩斯学派,认为后者忽视名义利率与实质利率之间的区别,和预期因素的作用,因此无法正确地解释吉布逊谜团。但凯恩斯学派则反驳此说,他们指出利用熟知的IS-LM模型中向上倾斜的IS,是能够解释利率与货币量和物价依同一方向而变动这一现象的。

☚ 货币数量论   货币面纱论 ☛
00002365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7: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