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司直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司直sī zhí(字)何邦彦,清代人,有寄迂草堂文集。 司直sī zhí(字)刘忠,明代人,成化进士。 司直sī zhí(字)欧阳一敬,明代人,由箫山知县授刑科给事中。 司直sī zhí(字)于奕正,明代人,诸生。 司直sī zhí(字)史记言,明代人,知陕州。 司直sī zhí(字)郑端,清代人,顺治进士,官江苏巡抚。 司直sī zhí(字)阳二敬,明代人,嘉靖进士。 司直 司直官名。汉置。帮助丞相检举不法,位在司隶校尉之上。东汉改属司徒,帮助司徒督录各州郡所举上奏。 ☚ 侍中少府 ">金日 ☛ 司直 司直官名。汉置司直,掌佐丞相举不法。北魏置隶廷尉,掌覆理御史举劾之事。位在廷尉正、监之上。北齐隋唐沿设,掌承制出使推覆,以参议疑狱等事。 ☚ 大理 廷尉平 ☛ 司直 司直官名。属大理寺。始于北魏。隋唐及宋均置,与评事均负责详断狱案。 ☚ 大理正 评事 ☛ 司直官名。北魏始置。唐代为大理寺官员。置六人,从六品上,掌出使推按刑狱。此外,太子官属中也有司直,相当于朝廷的侍御史。 司直 司直主持正义的人。《郑风·羔裘》二章:“彼其之子,邦之司直。”毛《传》:“司,主也。”陈奂《传疏》:“主直者,犹《论语》云:主忠信也。”一说,古代谏正之官。《吕览·自知篇》:“汤有司直之士。”高诱注:“司,主也;直,正也。正其过阙也。”马瑞辰《通释》: “《汉书·东方朔传》: ‘以史鱼为司直。’是古有司直之官。” ☚ 司 母 ☛ 司直官名。汉置。《通典》卷二十《职官》二:“汉有三师,而不见官属,以丞相为公,置司直、长史,后改丞相为司徒,则曰:司徒、司直、长史。”汉武帝时,司直帮助丞相检举不法,位在司隶校卫上。东汉改属司徒,帮助司徒督绿各州郡所举上奏。后魏司直属廷尉,以审理御史的检劾为职。北齐司直改属大理寺,亦即大理寺卿之属官,隋代因之。唐代大理寺设司直12人,位同评事,职掌出使推案,并参议疑狱。宋代司直分断刑、治狱二职。明代废而不用。 司直 司直官名。汉代置。至元或置或废。汉时掌举百官不法,职务较高,至唐宋时则为大理寺的审案官。元时在翰林院设司直官,后改为经历。《汉书·百官公卿表》:“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 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 《旧唐书·职官志三》: “大理寺:……司直6人,〔从六品上〕。”《元史·百官志三》: “翰林兼国史院: ……大德九年 (公元1305年) 升正二品,改典簿为司直……皇庆元年 (公元1312年) 改司直为经历……经历1员,从五品……” ☚ 司业 司过 ☛ 司直sī zhí官名。1、汉初丞相府有司直,武帝元狩五年置,俸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东汉初也置司直,居丞相府(司徒府),掌助丞相督录诸州。建武十八年省。献帝建安八年十二月复置司直,不属司徒,不领诸州,而掌督中都官;建安九年十一月,诏司直比司隶校尉,坐同席在上,假传置,从事三人,书佐四人。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 2、后魏司直属延尉,掌审理御史的检劾。北齐改属大理寺,隋因之。见《隋书·百官中、下》。唐代大理寺也设司直,从六品上,掌出使推按。见《新唐书·百官三·大理寺》。唐代太子属官有司直二人,正七品上,掌纠劾宫寮及率府之兵。太子朝,则分知东西班;太子监国,则与司议郎、舍人分日受理启状;太子出,则分察鹵簿之内。见《新唐书·百官四上·东宫官·司直》、《通典·职官十二·太子詹事·司直》。宋朝大理寺也设司直,分断狱和治狱。见《宋史·职官五·大理寺》。 3、唐朝詹事府置司直,为太子属官,掌检举东宫官员和卫队不法者,宋以后废。见《通典·职官十二》。 司直官名。❶汉武帝元狩五年(前118)置,为丞相属官,秩二千石,掌佐丞相纠举不法之事。省称司直。后改为大司徒司直,东汉沿置,助大司徒督州郡上奏。光武帝建武十一年(35)省。献帝建安八年(203)复置,但不属司徒,掌督京师百官。汉末,曹操置为司空属官。三国有司直中郎将,亦省称“司直”。晋沿置,为宰相属官。十六国时前凉亦有此官。 司直官名。西汉元狩五年(前118)置,掌佐丞相检举不法,秩比二千石。东汉属司徒,助其督录各州郡所举上奏。建武十八年(43)省,建安八年(203)复设。北魏至唐沿置,属廷尉或大理寺,掌出使推按。唐代亦于詹事府置司直,为太子官属,主管检举东宫官僚和卫队,相当于朝廷的侍御史。宋以后废。 司直官名。(1) 西汉始置,《汉书·百宫表》说:“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初置司直,秩比二千石,掌佐丞相,举不法。”司直的监察检举之权极大,位司隶校尉之上。丞相转为司徒后,司直称为司徒司直。(2)北魏至唐设置,属廷尉或大理寺,掌出使推按。(3) 唐代太子属官中有司直,相当于朝廷的侍御史。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