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司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司寇Sīkòu现行较罕见复姓。分布颇广: 今北京、上海、辽宁之沈阳等地均有。汉族姓氏,《郑通志·氏族略》亦收并注其源: 司寇 司寇官名。在《周礼》为秋官。掌刑狱。春秋、战国时沿用。南方楚陈等国称司寇为司败。后世以大司寇为刑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司寇。 ☚ 司马 司空 ☛ 司寇 中国古代主管刑狱的官。西周时,司寇已是王朝的高官。春秋时,周王室和各诸侯国都设有司寇之官。司寇的职责是驱捕盗贼和据法诛戮大臣等。宋、鲁的司寇又分为大司寇和少司寇。如孔予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战国时,不少国家仍旧把负责管理刑狱的官定名为司寇。如赵武灵王时,公子成与李兑平定公子章之乱后,公子成为相,李兑为司寇。后世以大司寇为刑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为少司寇。 司寇秋官,鄉掌刑者。《禮記·王制》:“司寇正刑明辟,以聽獄訟。” 鄭玄注:“司寇,秋官,鄉掌刑者。” 古代名物 > 刑罰類 > 刑名部 > 徒流 > 司寇 司寇 sīkòu 刑罰名。强制男犯人到邊遠地區服勞役,並守邊。始於秦,多見於兩漢。秦有城旦司寇、舂司寇、城旦舂司寇。秦制,司寇輕於隸臣,刑期二年。《睡虎地秦墓竹簡·法律答問》:“當耐司寇而以耐隸臣誣人,可(何)論? 當耐爲隸臣。”又“當耐爲隸臣,以司寇誣人,可(何)論? 當耐爲隸臣,有(又)𣪠(繫)城旦,六歲。”漢·衛宏《漢舊儀》:“罪爲司寇,男備守,女為作如司寇,皆作二歲刑。”《後漢書·張晧傳》:“[趙騰]等雖干上犯法,所言本欲盡忠……帝乃悟,减騰死罪一等,餘皆司寇。”李賢注:“《前書音義》:‘司寇,二歲刑也。’輸作司寇,因以名焉。” 古代名物 > 天象類 > 天體部 > 三垣(一) > 司寇 司寇 sīkòu 文昌六星之第六星。詳本類“文昌”。 司寇sī kòu〖名词〗 司寇官名。西周始设,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国语·国语上》:“~协奸。” 司寇秦汉劳役刑,轻于隶臣妾,重于侯或罚作,汉代为二岁刑。《汉旧仪》:“罪为司寇,司寇男备守,女为作如司寇”。司寇以伺察寇盗而得名。根据《云梦秦简》的记载,司寇也有从事其它形式的劳役,如与城旦一起参加修筑城墙,称为“城旦司寇”。但在劳役中,一名城旦司寇依法要监领二十名城旦服刑役,二者的地位有所区别。妇女不适于守禦的任务。因此,在秦代称为“舂司寇”等,汉代称为“作如司寇”。汉以后无此刑名。 司寇❶古代法官名。西周始置,分为大司寇与小司寇。大司寇掌管建国三典,辅佐国王,为六卿之一。《周礼·秋官·司寇》:“大司寇之职,掌建邦之三典,以佐王刑邦国,诘四方。”小司寇掌管全国狱讼,直接审判案件。《周礼·秋官·小司寇》:“以五刑听万民之狱讼。”“以五声听狱讼,求民情。”春秋、战国时沿用。但春秋时陈、楚等南方诸国称司寇为司败。秦代废司寇而称大李,古代李、理相通,即大理。汉代称廷尉,位列九卿,银印青绶,俸中二千石。隋、唐称刑部尚书。后世以大司寇为刑部尚书的别称,小司寇为刑部侍郎的别称。 司寇❶中国古代法官的名称。周有大司寇和小司寇。大司寇掌管建国的三典,以辅佐君王“刑邦国、诘四方”,小司寇掌管全国狱讼。司寇是六卿之一,即秋官 (《周礼·秋官、司寇》)。秦时废司寇而称大李,即大理廷尉。汉有廷尉无司寇。后世以大司寇为刑部尚书的别称,侍郎则称少司寇。 司寇官名。西周始设,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刑狱、纠察等事。南方楚、陈等国称为司败。战时亦可领兵作战。 司寇 司寇官名。商、周时期置。司,司事于外,寇,盗贼,故因以官名。掌刑狱。《尚书·洪范》: “六曰司寇。”周秉钧注: “郑玄曰: 司寇,掌诘盗贼之官。” 《资治通鉴·周纪四》: “李兑为司寇。”胡三省注: “司寇,周六卿之一也,掌刑。” ☚ 硕第巴 司空 ☛ 司寇❶周代法官名。分大司寇、小司寇。春秋战国时沿用。司,掌管也。司寇,乃主管贼寇的官。秦主管刑狱的官吏为廷尉。汉有廷尉而无大理。后代则以大司寇为刑部尚书的别称。 司寇官名。西周置,春秋、战国时沿置。周为六卿之一。掌刑狱、纠察等。楚、陈等国称“司败”。后世也称刑部尚书为大司寇,侍郎为少司寇。 司寇古代官名。西周始设,春秋、战国时沿用。掌管刑狱、纠察等事。战时亦可领兵作战。 司寇 司寇官名。掌管刑狱,在《周礼》为六卿之一。春秋时齐、鲁均有设置。《左传·成公十八年》:齐国“庆封为大夫,庆佐为司寇”。《左传·襄公二十一年》:季孙谓臧武仲曰,“子为司寇,将盗是务去”。《史记·孔子世家》:鲁定公十四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 ☚ 司铎 司法局 ☛ 司寇si kou【历史】Minister of Justice 司寇sī kòu1、官名❶周置,《周礼·秋官·司寇》:"乃立秋官司寇,使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刑官之属,大司寇卿一人,小司寇中大夫二人。"大司寇掌刑狱,小司寇掌外朝之政。见《周礼·秋官·大司寇、小司寇》。 司寇官名。始置于三代,殷、周、春秋为国君的重要辅臣,战国时有邦司寇。掌刑狱,捕捉盗贼,督造兵器。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将护军都尉改为司寇,但职责则完全不同。 司寇官名。西周始置。掌刑狱。春秋各国亦多置之。南方楚、陈等国称司寇为司败。清时俗称刑部尚书为大司寇。 司寇宫名。《左传·昭公十七年》记郯子谈到以鸟名官时, 说少皞部落有“五鸠”,为治民之官,其中爽鸠氏为司寇,为掌刑罚之官。《尚书·尧典》记舜时在部落联盟议事会中设有九官,其一为士,由皋陶担任,兼管兵刑,未见司寇之名。夏代以士专管刑罚,商代甲骨文中亦未见司寇之官。西周初司寇之官,见于《左传·定公四年》:“武王之母弟八人……康叔为司寇。”《尚书·立政》中有司寇苏公。但在彝器中最早见到铭文中带有司寇字样的是恭王时的《南季鼎》(《三代》四·二四·二)。《周礼·秋官》有司寇,其职掌是“帅其属而掌邦禁,以佐王刑邦国”,为刑官之长。但从《杨𣪘》看,司空可以兼理司寇之事,其地位实远逊于司徒、司马、司空,不能与之并列。春秋时周王室与鲁、晋、齐、郑、卫等国设置司寇,宋置大司寇与小司寇,楚、陈两国称司败,有些诸侯国另有理、士、太士与尉氏等不同名称。战国时仅楚国置司寇,秦国则置廷尉,至秦汉遂以廷尉为九卿之一而废司寇之名。从司寇一职的发展情况看来,五鸠职掌之一的司寇,当是以后起的官称来追记的。不过其官可能已经存在。清代俗称刑部尚书为大司寇。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