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密森氏学会协议
1971年12月17~18日,“十国集团”在华盛顿举行秘密谈判所达成的重新调整货币汇率的协议。因为会议是在华盛顿的史密森氏学会大厦举行的,西方报刊就给它定名为“史密森氏学会协议”,一般也称之为“华盛顿协议”。
60年代以来,经济危机及越南战争使美国的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国际收支大幅度逆差,黄金储备不断减少。国际金融市场上经常发生抛售美元抢购黄金风潮。1969~1970年,美国又暴发了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这个时期中,工业生产下降了7.6%,1970年的开工率只有76.6%,失业率达5.9%,失业人数492万人。同时美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对外贸易巨额逆差,使国际收支逆差进一步恶化。美国的黄金储备减至102亿美元,而对外短期负债则增至520亿美元,陷入了债台高筑的困境。这样,终于导致了1971年5月在西欧主要金融市场掀起的又一次抛售美元、抢购黄金和西德马克等西欧货币的战后最严重的美元危机。为挽救美元,美国尼克松政府于1971年8月15日宣布实行“新经济政策”。
“新经济政策”采取了两项重大的对外措施:
❶停止美元兑换黄金。美国宣布,原来规定的35美元一盎司黄金的固定官价和各国货币按美元含金量同美元的固定汇率关系,从此失效。其目的是保持美国已经非常有限的黄金储备,维持摇摇欲坠的美元霸权地位。
❷征收10%的进口附加税。这个措施旨在限制进口,以扭转美国对外贸易逆差的趋势,使美国的国际收支得到改善,从而维持美元的关键货币地位。
美国这种既赖债(美元停止兑换黄金,就是推卸用黄金收回流出国外的大量美元之责),又整人(征收进口附加税)的对外措施,引起了其他国家的强烈不满。为了对抗这两项措施,大多数国家实行了浮动汇率制。即对汇率不规定上下波动幅度,任其根据市场供求情况自由涨落,中央银行不加干预。法国则实行“双重汇率”,即在对外贸易收支方面,实行原来的固定汇率即官方汇率,对其他收支则根据外汇市场的供求关系实行浮动汇率。这样,资本主义货币金融市场一片混乱。
这种混乱局面对国际经济的发展造成了严重危害。为了整顿国际金融秩序,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举行一系列的双边或多边会议,寻求解决危机的方案。经过了几个月的明争暗斗,“十国集团”在华盛顿商讨对策,达成了具体协议,即“史密森协议”。该协议的主要内容是:美元对黄金贬值7.89%,黄金官价从每盎司35美元提高到38美元,美国取消10%的进口附加税,但仍然停止美元兑换黄金。此外,该协议还规定,意大利里拉、瑞典克朗、瑞士法郎各贬值1%; 日元升值7.66%,西德马克升值4.16%,比利时法郎、荷兰盾各升值2.76%;英镑和法国法郎不升不贬,加拿大继续实行浮动汇率;各国货币对美元汇率的波动幅度,从过去的平价上下限各1%,总幅度为2%,扩大为2.25%,总幅度达4.5%。按照美元贬值幅度和其他几种货币升值、贬值幅度计算,各种货币对美元汇率实际上都升值了。从重新调整的汇率结构来看,“史密森氏学会协议”的基本倾向显然仍是维持固定汇率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