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话文之争
1925年8月,张我军在《台湾民报》上发表了《新文学运动的意义》一文,其中提出“台湾语言的改造”和“白话文的建设”的口号,主张以“中国的国语来改造台湾的土语”,“把台湾人的话统一于中国语”,这样才能确立台湾“白话文学的基础”。当时,另一种意见以连温卿为代表,从反殖民同化的立场出发主张保存、整理、改造台湾话。1929年,连雅堂发表《台语整理之头绪》,支持连温卿的观点,并着手编纂《台湾语典》。于是,新文学创作上出现以纯净白话文创作和以台湾话创作的两大派别。1930年,在乡土文学论战时,郭秋生、黄石辉等认为,文言文和白话文都是“贵族的”,主张“用台湾话写成各种文艺”,使“台湾话文字化”,遭到廖毓文、朱点人、林克夫等人的激烈反对。他们认为台湾话方言复杂,粗劣幼稚,很难统一,主张以白话文为中心以沟通祖国大陆和台湾的文学交流。这场论争一直持续到抗战结束。光复后论争继续进行,杨逵、钟理和等主张文学作品允许方言,但反对“方言文学”。随着“国语化运动”的开展和广大作家的努力,采用纯净白话文写作已成为台湾文学创作的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