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义 |
古诗百科大辞典︱附录 国外中国古诗翻译研究论著选目 附录 国外中国古诗翻译研究论著选目 一、西文部分 总论 《玉书》 戈蒂埃(原名朱迪斯·瓦尔特)译著。1867年巴黎梅梅雷出版社出版,171页。此书被转译为德文。 《汉文诗解》 德庇时爵士著。1870年伦敦阿谢尔出版社出版。 《中国人的自画像》 陈季同译著。1884年巴黎卡尔曼莱维书局出版。 《中国诗歌》 佐瓦尼·宾迪译著。1888年意大利波斯托亚弗拉泰里布托卡里出版社出版。 《中国诗论》 弗洛伦斯著。载《德国东亚学会会报》V.42(1889)。 《中国诗歌》夏尔—约瑟夫·德·阿尔莱译著。1892年布鲁塞尔福埃耶书局出版。 《中国诗的繁盛时期》 佛尔克(阿尔弗雷德·福克)著。1892年德国马格德堡商务出版社出版,148页。 《中国文学史》格罗贝(威廉·格鲁贝)著。1902年莱比钖阿梅朗格出版社出版,167页。 《中国古今抒情诗选》 海尔曼译著。1905年分别由慕尼黑、莱比钖派珀公司出版,159页。 《中国文学论集》 苏利埃·德·莫朗译著。1912年巴黎维加出版社出版。 《神州集》 埃兹拉·庞德译著。1915年伦敦出版。1963年纽约再版。 《中国汉唐宋诗选》奥托·豪塞尔译著。1917年魏玛东克尔出版社出版。 《中国诗及其意义》 艾斯库(爱诗客)著。载《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杂志》57期(1920,117—118页)。 《中国诗作》 奥托·豪塞尔译著。1921年柏林布兰社斯出版社出版,67页。 《古文选珍》 翟理思著。1923年伦敦伯纳德夸里奇出版公司与上海别发洋行同时分别出版,279页。 《中国文学史》 翟理思著。1927年纽约阿普尔顿出版社出版。 《中国诗史论》 曾仲鸣译著。1925年里昂德维涅出版社出版。 《中国文学》 卫礼贤著。1926年威尔帕克—波士坦雅典大学出版社出版, 199页。 《中国诗人》 洪涛生译著。1926年北京、莱比钖同时出版,149页。 《中国诗论集》 朱家健(音)与冈东合作译著。1927年北京政闻社出版。 《瓷亭: 中国抒情诗模式》 弗莱舍尔译著。1927年柏林措尔奈出版社出版,124页。 《诗与东方真实的感情》 卫礼贤著。载《中国学》 3 (1928)。 《中国诗文选》 徐仲年译著。1933年巴黎德拉格拉夫书局出版,445页。 《百姓: 中国诗歌研究概述》 亨利·哈特译著。1933年贝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1938年重印。 《中国诗人群·传记与诗作》 哈丁·麦克莱兰著。1936年华盛顿出版。 《中国诗的艺术与主题》 哈丁·麦克莱兰著。1936年华盛顿出版 《中国诗的技巧与精神》 林语堂著。载《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杂志》NS66(1935,37—40页)。 《中国文学》 B.阿列克谢耶夫著。1937年巴黎热斯勒出版社出版,232页。 《白驹集》 罗伯特·贝恩译著。1947年纽约约翰戴出版社出版,1960年纽约门特书局重印。 《中国诗歌精华录》 马塞洛·德·胡安译著。1948年西班牙马德里西方杂志社出版,107页。 《中国诗歌精华录续集》 马塞洛·德·胡安译著。1962年西班牙马德里西方杂志社出版,261页。 《中国诗的艺术》 刘若愚著。1962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164页。另有伦敦版。 《中国古诗选》 保尔·戴密微编。19 62年巴黎伽利玛出版社出版。 《中国的月光:33位诗人的63首诗作》 丁,韦里斯译著。1967年纽约威顿伯格出版社出版 《世界的协调: 中国诗》 戴维·拉蒂莫尔著。1975年普罗维登斯罗德岛科珀比奇出版社出版。 《中国诗的主要模式与流派》 叶维廉著。1976年贝克莱加里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葵晔集:三千年中国诗歌》 栁无忌等编。1975年纽约道布尔德出版社出版,1976年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诗选译随谈》 汉斯·弗兰柯尔著。1976年纽黑文耶鲁大学出版社出版,276页。 《田园诗》 张心沧著。1977年爱丁堡大学出版社出版,124页。列入“中国文学”2。 《品评: 中国诗解》 刘若愚著。1982年布鲁明顿印第安纳大学出版社出版, 132页。 《哥伦比亚有关中国诗的书籍:从最早到十三世纪》 伯顿·沃森编译。1984年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出版,385页。 《传统中国诗与诗学:欧文研究法》 斯蒂芬·欧文著。1985年麦迪森威斯康辛大学出版社出版,303页。 《抒情诗表达的活力:从后汉到唐》 林顺夫及斯·欧文合编。1986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405页。 《中国文学史纲要》 瓦·巴·瓦西里耶夫(王西里)著。1880年俄国出版。 《中国文学》 阿列克谢耶夫著。1911年莫斯科出版。1917年再版。 《中国诗歌》 叶戈里耶夫及马尔科夫合作译著。1917年圣彼得堡出版。 《中国文学简史》 费德林著。1956年莫斯科出版。 《中国诗选》(四卷集) 1957—1958年莫斯科出版。 《中国抒情诗选珍》 吉托维奇译, 孟泽列勒注释。1957年莫斯科文学出版社出版,175页。 《中国文学》 艾德林及索罗金合著。1962年莫斯科出版。 《中国古典诗歌》 艾德林译著。1977年莫斯科出版。 《中国诗歌》 费德林译著。1982年莫斯科出版,238页。 《中国诗选》 佐尔丹·米兰尼奥译著。1959年匈牙利布达佩斯出版。 《中国古诗选》 尤瑟宾·卡米拉尔译著。1957年罗马尼亚布加勒斯特国家文学艺术出版社出版,194页。 《中国文学理论》 刘若愚著。1975年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出版。 《关于中国诗歌理论的构想》 刘若愚著。载《比较文学和一般文学年鉴》第15号(1966)。 《中国的和象征派的诗歌理论》余宝琳著。载《比较文学》第30卷(1978年)。 《中国早期的诗歌概念》 陈世骧著。载《日本国际东方学家会议会刊》第11号(1966年)。 《“诗”这个汉词的历史溯源》 周策纵著。收入周策纵编《文林》,麦迪逊威斯康辛大学出版社1968年出版。 《韩诗外传与三家诗》 载1948年 《哈佛亚洲研究学报》 (241—310页)。 《中国古代诗歌的起源, 两汉汉抒情诗研究》桀溺著。1968年莱顿布利尔书店出版。 《诗歌与政治: 阮籍的生平和著作》何思孟著。1976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梁简文帝》 马内著。1976年波士顿出版(特怀恩世界作家丛书第372种)。 《陆机的诗歌理论及其与贺拉斯〈诗艺〉之简要比较》 诺爱尔著。载《美学与艺术批评学报》第25号(1966)。 《〈诗品〉解析》 布鲁克斯著。收入周策纵编《文林》,麦迪逊威斯康辛大学出版社1968年出版。 《谈钟嵘及其〈诗品〉》 卫德明著。收入周策纵编《文林》,麦迪逊威斯康辛大学出版社1968年出版。 《中国的一种风格论:〈诗品〉的风格论的立论基础》 王润华著。新加坡南洋大学人文和社会科学院出版。1975年。 《钟嵘〈诗品〉评论诗歌的理论、标准和实践》 收入罗纳德·苗编辑的《中国诗歌和诗论研究》,旧金山中文资料中心出版。1978年。 《中国公元三至六世纪的风格论(刘勰关于诗歌的风格理论)》托凯著。布达佩斯出版。1971年。 《中国古代的朝臣、爱国者与将领》 (美)德克·博德著。 1940年纽黑文美国东方学会版(23—38页为《荆轲及其易水歌》)。 《荆轲易水歌》 (德)冯·察赫著。载《中国学杂志》Ⅱ (1935年巴塔维亚版第74页)。 《中国的诗歌艺术》 (法)埃尔韦·圣·德尼著。见《唐诗》,1862年初版、1977年巴黎再版。 《中国古典诗歌的三个时期》 (法)昂博尔·于阿里著。见《十四世纪至十九世纪中国诗》,1886年巴黎出版。 《中国古诗概论》 (法)保尔·戴密微著。见《中国古诗选》,巴黎伽利玛出版社1962年初版、1982年再版。 《禅与中国诗歌》 (法)保·戴密微著。见《海尔梅希》第7卷,1970年巴黎出版。 诗经 《孔夫子的诗经》(拉丁译文) 米尔斯·莫尔注释。1830年斯图加特出版。 《诗经: 出自孔夫子的中 诗集》(德)弗雷德里奇·吕克特译。1833年阿尔托纳出版。 《诗经:中国古典式的诗集》 (德)维克多·斯特劳斯译。1880年海德堡出版。又1884年版。1939年北平重印。 《诗经: 中国的诗歌》 (德) J·克拉默译。1884年克雷弗尔德出版。 《诗经:中国经典第四部》 (英)理雅各译。1871年伦敦出版。1961年香港再版,1967年纽约再版。 《诗经:中国古老的“诗的经典”》(英)威廉·詹宁斯译。1891年伦敦卢特莱基出版社出版。 《诗经》 (英)阿连璧译。1891年伦敦基根与保罗联合出版公司出版。 《诗经(附中文及法文、拉丁文介绍)》 (法)顾赛芬译。 1892年河间府出版,1934年出第三版。 《孔夫子的诗歌》 (英)克莱默——宾译。1904年伦敦约翰默里出版社出版,列入“东方智慧丛书”。 《诗经》 于贝尔·奥托译。1907年香港出版(英文版)。 《中国古代的节庆与谣》 (法)葛兰言译著。1919年巴黎出版。(英)叶女士英译本,1932年伦敦与纽约出版。 《古代中国的舞蹈与传说(诗经)》二卷本 (法)葛兰言译著。1926年巴黎出版。 《诗经研究及诗经的颂的韵律》(瑞典)高本汉译著。1932年出版 《诗经选译》 (法)马若瑟译。收入杜哈德编《中华帝国通志》第二卷,1935年巴黎出版。 《诗经》 (英)阿瑟·韦理译。1937年伦敦、波士顿出版。 《诗经中的对偶律》 张正明著译。1937年上海、 巴黎出版。 《诗经索引》 皮埃特·伦编。1943年荷兰莱顿布利尔书局出版。 《中国的诗经》 特雷施林格译著。1948年苏黎世德阿尔舍出版社出版。 《诗经注释》 (瑞典)高本汉注释1950年斯德哥尔摩远东古物博物馆出版。 《韩诗外传:体现古典诗歌说教的韩婴的诗说》 (美)海陶玮著。1952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诗经: 孔子的经典》 (美)埃兹拉·庞德译。1953年伦敦出版,又1954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1976年出第三版。 《公元前12—7世纪的歌谣》(德)京特·德博译著。1957年慕尼黑出版。 《弗里德里奇·吕克特译本〈诗经〉》 (德)托马斯·伊默斯。1962年因根博尔版。 《诗经的综合映象》 W·麦克诺顿著。1963年版。 《埃兹拉·庞德的〈孔夫子的诗歌〉》 (评论) (美)登博著。1963年伦敦、贝克莱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 《诗经年代的确立和语言学的证据》(美) 多布森著。载《通报》, 1964。 《押韵诗:封建诸候的标准》 杨奋进著。1964年香港出版(英文版)。 《诗经的语言》 (美)多布森著。1968年多伦多大学出版社出版。 《诗经》 约翰·肖特曼译。1970年荷兰德文特出版。 《诗经》 w·麦克诺顿译。1971年波士顿特怀恩出版社出版。 《钟和鼓:诗经乃口述传统说唱诗》 (美)叶山(王靖献)著。19 74年加利福尼亚大学出版社出版。 《〈左传〉中诗的作用:赋诗应用的分析》 Tam,Koo yin著。1975年华盛顿大学出版。 《诗与个人:诗经研究》 S·J·范佐恩著。 1986年哈佛大学出版社出版。 《诗经》 (苏)什图金译。1957年莫斯科科学院出版社出版,610页。 《诗经》选译 (苏)什图金译。1957年莫斯科国家文学出版社出版,298页。 《孔子流放时期的诗歌与传说》 杰弗里·里格尔著。载《美国东方学会会志》106(1) (13-32页)。 楚辞 《屈原的生平及诗作》 (法)鲍润生著。载 《皇家亚洲协会会刊》1895年1月号。 《中国文学的主题》 (美)海陶玮著。1953年坎布里奇哈佛大学出版社(22—26页楚辞)。 《屈原研究》 (美)海陶玮著。见京都大学创立廿五年纪念文集(1954)。 《道家的迷》 (法)戴密微著。同上。 《楚辞:南方的歌》 (英)霍克斯著。1959年牛津版。 《骚体诗的韵律》 A.格莱厄姆著。大亚细亚第十卷第2期。1963年《中国悲歌的起源:屈原及其时代》(匈)弗伦茨·托凯著。1967年巴黎版。 《中国人民的诗人屈原》 (苏)艾德林著。苏联科学院东方学研究所简报第9辑。1953年。 《政治家屈原和他的时代》 (苏)Л.И.杜曼著。苏联科学院东方研究所简报第9辑。1953年。 《屈原:伟大的中国诗人》 (苏)科学院学报第9期。1953年。 《伟大的中国诗人屈原》 (苏)费德林著。载真理报1953年6月15日。 《屈原问题》 (苏)费德林著。载苏联中国学第二期。1958年。 《屈原》。见1959年莫斯科版《中国手册》。 《屈原》 (苏)波兹德涅耶娃著。载 《东方古代文学》。1962年莫斯科版。 《屈原:中国七大诗人之一》 (苏)菲什曼著。载《中国古典作家抒情诗集》。1962年莫斯科版。 《民间歌谣之首次改编(屈原的诗作)》 (苏)李谢维奇著。见《中国古代诗歌与民间歌谣》 1969年莫斯科版。 《屈原与楚辞》 (苏)谢列勃里雅可夫著。见《中国古代文学》1969年莫斯科版。 《屈原辞赋垂千古:纪念诗人逝世二千二百五十周年》 (苏)费德林著。见《中国文学研究中的问题》。1974年莫斯科版。 《屈原的诗歌》 (苏)费德林著。见《中国文学遗产和当代生活》1981年莫斯科版。 《求宓妃之所在》 (英)霍克斯著。载《大亚细亚》第13卷第1—2期,1967年。 《论时:屈赋发微》 (美)陈世骧著。载(台)清华学报第10卷第1期。1973年。 《楚国的狂人》 (美) L. A.史内德著。1980年伯克力版。 【离骚】 《离骚和九歌:纪元前三世纪的两篇中国诗歌》 (德)费兹曼 维也纳皇家科学院报告会3期 1852年(159—174页) 《离骚: 三世纪之前中国的诗歌》1870年巴黎版中法对照本 92页《离骚》 X.,V.W. 中国评(CRNQ) 7 1878—79(309—314页) 《离骚》 (英)庄延龄译 1879年 伦敦版 《论中国的诗人》 (英)艾约瑟北京东方学会会志Ⅱ,4,1889年(204—205,207页〈离骚〉)《中国文学手册》 (美)卫三畏辑 1889年 《中国诗歌》 (法)哈尔茨 比利时皇家学院通报 24,1892年(203—206页〈离骚〉 ) 《离骚及其作者》 (英)理雅格皇家亚洲文会会刊 47,NS27,1895年(839—864页中英对照〈离骚〉) 《离骚》 (意)尼诺·德·桑克谛斯 1900年米兰版 《玉笛》 (英)克莱默—宾(32—34页〈离骚〉) 1911年伦敦版 《中国诗歌》 (德)豪塞尔 (15—17页〈离骚〉) 1921年柏林版 《中国诗歌史论》 曾仲鸣 1922年里昂德维涅出版公司出版 159页(42—43页〈离骚〉) 《郊庙歌辞及其它》 (美)阿瑟·韦理 1923年 1923年纽约版(13—14页〈离骚〉) 《中国文学》 (德)卫礼贤(R.——波茨坦版(99页〈离骚〉)wilhelm) 1926年维尔德帕克《古代中国》 (法)马伯乐(H.maspero) 1927年巴黎版(第603页〈离骚〉) 《离骚》 (英)林文庆 1929年上海商务英文版 (62—98页附中文、注释) 《中国文学论集》 (法)苏利埃·德·莫朗 1932年版(132—134页〈离骚〉)1933年巴黎德拉格拉夫书局出版445页(97—104页〈离骚〉) 《古代日本神话与传统》 (日) 《中国诗文选珍》 (法)徐仲年Doi kochi TJSL35 1936—37年(132、144—147页《离骚》) 《首先是人,然后是诗人》 罗大刚 1946年瑞士法文版(27—30页〈离骚〉) 《白驹集:中国古今诗歌选》 (美)罗伯特·佩恩 1947年纽约约翰戴书局(96—109页〈离骚〉) 《离骚—谜语注释》 蒯叔平(音)研究丛刊Ⅷ 1949年(103—106页〈离骚〉) 《离骚及屈原的其他诗作》 杨宪益、(英)戴乃迭 1953年北京英文版 《离骚》 (匈)弗论茨·托凯 1959年布达佩斯版 《离骚:屈原解除痛苦的诗》 (美)杰拉·约翰逊1959年迈阿密版 《衣饰与追求:〈离骚〉 〈仙后〉比较研究》 (美)王靖献 (台)《淡江评论》(英文版) 7—8卷1971—72年。 【九歌】 《离骚与九歌》 (德)A.弗兹曼《研究报告》3,1852 (维也纳,175—188页〈九歌〉全译)。 《中国诗歌》 (法)哈尔茨 《比利时皇家学院通报》24, 1892(202,207—208页〈九歌〉);25,1893 (148—149,150—156页〈云中君〉、〈国殇〉、〈东皇太一〉、〈湘君〉、〈大司命〉、〈河泊〉、〈东君〉、〈山鬼〉 ) 选自(美)卫三畏辑《中国文学手册》 《中国抒情诗选》 (德)赫尔曼1905年派帕公司出版 ( 7—8页〈国殇〉、〈云中君〉) 《儒家学派及其反对派》 (英)翟理思 1915年伦敦、纽约出版(108—110页〈东皇太一〉、〈云中君〉、〈国殇〉) 《重鼓密锣:中国抒情诗》 (德)克拉邦德 1915年莱比钖岛社出版(第7页〈九歌〉 ) 《百七十首中国古诗选译》 (美)阿瑟·韦理 1918年纽约诺夫书局出版(39—40页〈九歌〉) 《古代中国的僧侣精神》 (德)布鲁诺·申德勒 1919年莱比钖版(32—34页〈东皇太一〉、〈云中君〉、 〈少司命〉 ) 《古文选珍》 (英)翟理思 1922年上海别发洋行(32—38页〈山鬼〉 ) 《古文选珍》 (英)翟理思 1923年伦敦版(15—19页〈国殇〉、〈礼魂〉) 《郊庙歌辞及其它》 (美)阿瑟·韦理 1923年纽约诺夫出版社出版(19—20页〈九歌〉译介) 《中国艺术展览在阿姆斯特丹》1925年海牙,Nijhoff,1926年版(33—39页〈九歌〉二首,弗·莱辛译) 《中国文学史》 (英)翟理思1927年纽约阿普尔顿出版社出版(52—53页〈山鬼》) 《荷与菊》 (美)弗伦奇 1927年纽约版(第52页〈山鬼〉) 《屈原:其生平与诗作》 (德)鲍润生 《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会志》(英文版) NS59 (1928,248—249页〈东皇太一〉、〈山鬼〉) 《离骚》 yang (17—34页〈九歌〉英文全译) 《中日波斯文学作品编译》 (德)克拉邦德 1930年维也纳版(10—11页〈九歌〉) 《英译中国经典:中国诗歌集(从周至唐)》 石民 1933年上海北新书局出版(20—27页〈山鬼〉、〈国殇〉、〈礼魂〉,选自翟理思英译文);1946年再版(第3页〈国殇〉) 《中国古诗选》翟理思、韦理合译 1936年上海商务出版(9—10页〈国殇〉、〈礼魂〉) 《古代日本神话与传统》 DOi,Kochi 《伦敦日本学会会志》(Transactions…) 35 1937—38(〈云中君〉、〈河泊〉) 《古代中国的死神》 爱吉士 《通报》ⅩⅩⅩⅤ, 1—3 (1939:198—200、201—204页〈大司命〉、〈少司命〉) 《首先是人然后是诗人》 罗大冈1946年瑞士版(32—33页〈少司命〉) 《久远中国》 罗佩恩 (63—64、74、562—563页〈湘君〉、〈湘夫人〉、〈大司命〉、〈东君〉、〈少司命〉、 〈河泊〉) 《白驹集》 罗佩恩 1947年纽约约翰戴出版公司出版(81—93页〈九歌〉11篇英译文,沈玉亭(音)译) 《中国文学评论集》 (法)马古里埃 1948年巴黎版(第259页〉国殇〉) 《九歌:中国古代的巫术研究》1955年艾伦与昂温联合公司出版(1—9页〈东皇太一〉、〈山鬼〉〈礼魂〉) 《楚的三首哀歌:楚辞传统解释介绍》 (美)G.R.沃特斯 1985年威斯康辛大学出版社出版(屈原〈九歌〉) 【天问】 《天问》 华北考古图谱(1:92页〈天问〉、王逸序) (法)沙畹1913—15年巴黎勒鲁书局出版 《屈原:其生平与诗作》 (德)鲍润生 《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会志》NS59 (1928年:250页〈天问〉 )。 《论中国的诗人》 (英)艾约瑟《北京东方学会会志》Ⅱ,4卷(208—211页,〈天问〉 ) 《中国艺术史上最古的文献:天问》 (德)孔好古 1931年莱比钖大亚细亚出版社出版 《屈原的天问》 (瑞典)高本汉 《东方文学报》34期 1931年 《天问》 (德)冯·察赫 《德国卫兵》10 (1931年, 第4页与孔好古译作比较) 《屈原的天问》 (德)爱吉士《华裔学志》 6 (1941年,附注、译) 《关于爱吉士教授的天问》 方志彤 《华裔学志》第7 卷1942年 《答方志彤先生》 (德)爱吉士《华裔学志》12 (1947年) 《汉代的石雕》 德雷克《华裔学志》8(1943年,287—288页〈天问〉、附中文、王逸注)。 《天问浅论》 (德)卫德明《华裔学志》10 (1945年) 《儒家学派及其反对派》 (英)翟理思 1915年伦敦、纽约版(110—112页〈天问〉 ) 《中国的诗歌》 (法)哈尔茨 《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通报》 25(171—173页〈天问〉 ) 《中国哲学的特点与方式》 NiTsing yuan NJ8 1—2 (166—167页〈天问〉 ) 《天问:一部中国的提问的著作》(美) F.斯蒂芬译 1986年纽约新向出版公司出版 【九章】 《九章英译》 Yang 《离骚》(35—68页) 《屈原:其生平与诗作》 (德)鲍润生 《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会志》NS 59(1928年,241—244页〈惜诵〉 ) 《古代中国》 (法)马伯乐 (1927年,第602页〈涉江〉 ) 《白驹集》 (美)罗·佩恩 1947年纽约约翰戴 (93—95页〈涉江〉 ) 《首先是人然后是诗人》 罗大冈1946年瑞士(31—32页〈哀郢〉) 《屈原之九章》 (德)鲍润生《德国东方学60周年论文集: 1873—1933》 东京1933,1 (395—409页〈抽思〉、 〈怀沙〉 ) 《诗〈离骚〉及其作者》 (英)理雅格 《皇家亚洲研究学会会志》47期NS 27(1895:91—92页 《怀沙〉) 《远遊》 (德)冯·察赫 《德国卫兵》1931.11(第4页,与鲍润生译文比较) 《屈原的远遊》 (德)鲍润生《大亚细亚》7 (1931—32:179—237页 附中文) 《卜居》 yang 《离骚》(69—71页,英译文) 《儒家学派及其反对派》 (英)翟理思 1915年伦敦、 纽约版(114—115页〈卜居〉) 《中国宗教信仰及哲学观点通史》(法)戴遂良 1927年献杲出版;1927年英倭讷转译为英文( 〈卜居〉) 《卜居》 (英)翟理思 古文选珍 1922年伦敦版(32—38页) 《卜居》 (法)马古里埃 《国文》 1926年巴黎版(39—41页) 《卜居》 (德)卫礼贤 《中国文学》1926年版(78—79页) 《卜居》 (德)鲍润生 《屈原:其生平与诗作》 《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会志》 NS 59 (1928:244—246页) 《杰出的中国散文》 (法)马古里埃、特拉斯克 《亚洲》34(1943、3: 151页〈卜居〉)。 《卜居》 (法)马古里埃 《中国文学评论集》 1948年巴黎版(395—396页) 《渔父》 (意)晁德莅 《中国文化教程》 第四卷1879—1909上海版 (拉丁文、中文对照本) 《渔父》 yang 《离骚》(73—74页) 英译文 《渔父》 (英)翟理思 《古文选珍》 1922年(32—38页) 《渔父》 (法)马古里埃 《国文》 1926年(41—42页) 《渔父》 (德)卫礼贤《中国文学》 (第100页) 1926年维尔德帕克—波茨坦 《渔父》 (德)鲍润生 《屈原:其生平与诗作》 (246—247页)《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会志》1928年 《渔父》 (法)马古里埃 《中国文学评论集》(396—397页,1948年) 【九辩】 《九辩第一首》 (美)阿瑟·韦理 《郊庙歌辞及其他》 (24页,1923年纽约) 《宋玉的九辩》 (德)爱吉士 《通报》 31 (1934—35年:363—408页,附王逸注序、朱熹序、编后记、中文原诗) 《宋玉的九辩》 (德)冯·察赫《Mendedeelingen Vannet C.I.》1939.7(巴代利亚:15—25页) 《九辩》 (美)罗·佩恩 《白驹集》(93—95页,1947年) 【招魂】 《招魂》 (英)理雅格 《哲学入门》 (1906年101页) 《宋玉的招魂》 (德)爱吉士1914年莱比钖(43页) 《招魂》 yang 《离骚》 (75—84页英译文) 《招魂》 (美)扬联陞《…TheGame Liu po》《哈佛亚洲研究杂志》9 (1945—47:203—204页)。 【大招】 《大招》 古德温 东方诗歌中的音乐 《新兴的东方》 2 (1926.9: 129页 韦理英译文)。 《大招》 (美)韦理 《译自中文原文》 (1941年: 9页) 《大招》 (美)阿·韦理 《续译自中文原文》1919年纽约诺夫版(13—19页);《政治家》 1919.3.13:《中国古诗选》1946年修订版(36—42页) 《大招》 (英)理雅格 《哲学入门》(1906年, 112页) 《大招》 林语堂 《中国之智慧》1944年伦敦约瑟夫有限出版公司(318—323页) 《大招》 林语堂 《中国与印度之智慧》 1942年伦敦约瑟夫有限出版公司(892—897页) 《大招:译注》 (德)爱吉士 《大亚细亚》O,1923:67—86页 (译自朱熹本,附译诸家之序) 《大招》 (法)哈尔茨 《中国诗歌》(159—165页)《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通报》25 1893年(译自卫三畏辑《中国文学手册》) 《大招》 (英)翟理思 《重译》(319—340页)《新中国评论》 2(1928) 《大招德译》 (德)洪涛生《中国诗歌》 1926年(101—107页)G.爱克、爱诗客《雕刻与建筑研究之贡献》(341—344页)华裔学志》1 V.1,1939—40年 《南洋士》 (美)爱诗客《华裔学志》 1 V.1, 1939:(341—344页〈大招〉) 【宋玉】 《宋玉神女赋》 (英)翟理思《古今诗选》(11—12页) 1898年伦敦、上海版 《宋玉神女赋》 (英)翟理思《古文选珍》(37页) 1922年版 《宋玉神女赋》 (英)翟理思《中国文学史》 (53页) 1923年版 《宋玉:神女赋》 (英)阿瑟·韦理 《郊庙歌辞及其它》(65—72页) 《神女赋》 (德)爱吉士《通报》25 (1927—28年,387—402页) 《宋玉:神女赋》 (英)翟理思、韦理 《中国古诗选》(10页)1934年版 《宋玉:神女赋》 (美)克拉科《竹林荷池》(20页) 1934年亚特兰大版 《宋玉:登徒子》 (英)阿瑟·韦理 《百七十首中国古诗选译》(43—44页) 1919年版 《宋玉:登徒子》 (法)马古里埃《中国文学评论集》(126—127页、321—324页) 1948年版 《宋玉:男风与女风》(风赋) (英)韦理 《百七十首中国古诗选译》(41—42页) 1919年版 《宋玉:风》 (风赋) (英)翟理思 《古文选珍》(35—36页)1922年版 《宋玉:风赋》 (英)韦理 《郊庙歌辞及其它》 (25—27页) 1923年版(小言赋;大言赋) 《风赋: 序》 爱诗客 《‘大河’文学背景初释》《皇家亚洲学会华北分会会志》NS 54,1923年(143—144页) 《宋玉:风赋》 爱诗客 《中国的大河》 《亚洲艺术评论》 111,1926年(158—159页) 《宋玉: 风赋》 (英)艾约瑟《论中国的诗人》 《北京东方学会会志》 11期4卷(215页)《宋玉: 风赋》 (德)爱吉士《大亚细亚》 3,1926 (526—533页 《宋玉:风赋》 (英)阿瑟·韦理 《译自中文原文》( 5—6页)1941年版 《宋玉答楚王问及其它诗作》 (法)马古里埃 《中国文学评论》 1948年版 《宋玉答襄王》 Kwan,Moon《中国杂志》 3. 1935年(70—71页) 《宋玉答楚王问》 (法)马古里埃《国文》 1926年版 《宋玉:哲学家》 (美)弗伦奇《荷与菊》 (51页) 1927年版 选自翟理思译文 《宋玉》 (德)冯·察赫《德国卫兵》 1928. 6 《宋玉‘对楚王问’》 (英)阿瑟·韦理 《译自中文原文》(7—8页) 1941年版 《宋玉》 (苏)李谢维奇《文学简明百科辞典》 《宋玉》 (苏)波兹德涅耶娃《东方古代文学》 1962年 古诗 《中国的宝琴》 (英)阿瑟·科纳拜 1895年伦敦别发洋行出版151页 (钟子期墓歌) 《项羽楚歌: 垓下歌》 (法)沙畹 《史记》11 (216页) 1895年巴黎版 《英雄别离歌:垓下歌》 李,特里萨 《天下月刊》 (英文版)9. 1939, 289页 《中国的诗歌》 (德)汉斯·伯姆1929年明新版(7,12页 620B.C.;500 B. C.) 《前汉无名氏诗歌选》 (德)马克斯·弗莱彻 《瓷亭: 中国抒情诗歌选》 (49—50页) 1927年柏林版 《乐府诗选》 (英)翟理思 《��山笔记》(123页) 1905—1914年上海别发洋行出版 《前汉诗歌》 (英)翟理思 《古今诗选》 (8—12, 31页) 1898年伦敦版 《无名氏前汉诗》 (法)徐仲年《古文选珍》(91页) 1933年巴黎版 《贾谊: 惜誓》 (法)哈尔茨《中国诗歌》 《比利时皇家科学院通报》 25, 1893年(167—169页), 选自卫三畏辑《中国文学手册》 《贾谊:惜誓》 (德)古斯塔夫·哈卢恩 1926年莱比钖版(190—191页) 《刘安(南淮子):招隐士》 (德)爱吉士 《大亚细亚》 1,1924(119—124页, 附中文、注释) 《无名氏楚诗》 (日) Doi Kochi《古代日本的神话与传说》 《伦敦日本学会会录》 35, 1938—39年(138页) 《无名氏诗七首》 曾仲鸣 《点滴》 (Goutte d'eau,66—69页)1925年巴黎、里昂版 《中国古典诗歌溯源:汉代抒情诗研究》 (法)桀溺 1968年巴黎版《牧女与蚕娘》 (法)桀溺 1977年巴黎——日内瓦德罗夫书店出版《早期中国诗歌》 (法)戴密微、桀溺合编 1984年巴黎版 《哥伦比亚藏中国诗歌: 最早时期至13世纪》 (美)伯顿·华森编译 1984年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后汉至唐代诗歌》 (美)林顺夫、斯·欧文合编 1986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中国研究”6 《十八首哀歌》 桑德斯 1963年英文版 《乐府》 凯,B.H.G. 1956年英文版 《汉乐府》 G.威亷斯 1973年英文版 《乐府:中国古代诗歌选》 (苏)瓦赫金 1959年莫斯科国家文学出版社 406页 《乐府:中国中世纪抒情诗选》(苏)瓦赫金 1969年莫斯科科学出版社 111页 《古诗十九首》 (法)桀溺 1963年大学出版社出版,1974年巴黎第七大学出版中心再版 《中国散文诗的韵律》 伯顿·沃森 1971年英文版 《中国早期中世纪诗歌: 王粲的生平与诗歌》 (A.D.177—217)罗纳德C.苗 1977年英文版 《从乐府到古诗的流派演化:曹操、曹丕、曹植的诗作》 Sung-shengYvonne Chang 1985年斯坦福大学出版社 232页 《曹丕:诗歌与生平(德)维尔弗里德·许尔特(博士论文,1971年) 1973年波恩大学出版 《曹丕的诗歌》 路易斯·富塞克博士论文 1975年发表于纽黑文耶鲁大学 《曹植诗选》 (法)无名氏 《汉魏诗选》《中国报导》(LC)1,1945. 1 (107—108页)(法文版) 《曹植诗选译》 (德)佛尔克 《中国诗的繁盛期: 公元二至六世纪中国诗歌集》 1899年马格德堡(20—24页) 《曹植诗选译》 (英)翟理思《古文选珍》(1923,38页);《古今诗选》(27页);《中国文学史》(124页)翟理思、韦理《中国古诗选》 (70—71页);哈特《牡丹园》(6页);《百姓》(1954.216页); (德)冯·察赫《德国卫兵》1928、1933. 5,《汉学杂志》1935;马古里埃《中国文学评论集》(188,430—431页);韦理《百七十首中国古诗选译》(85, 86—89,132页) 《曹子建诗六首》 关叔平(音)1948年《国立北京大学Semicentennial papers》14 (192—232页) 《尘与玉的世界:三世纪诗人曹植诗歌47首》 (美)乔治W.肯特1969年纽约版 《七哀:关于署名曹植的所谓》本辞”与“晋乐所奏”两首乐府诗的研究》 (法)桀溺《通报》65卷(50—65页) 《七哀(曹植诗集)》 (苏)切尔卡斯基 1962年莫斯科科学出版社出版 143页;1973年莫斯科文艺出版社出版 166页 《诗与政治:阮籍的生平与作品》(英文版) (法)侯思孟 1976年英国剑桥出版社 《稽康》 R.H.范古里克 1941年英文版 《稽康的生平与思想》 (法)侯思孟 1957年莱顿 《稽康》 R.G. 亨利克里1976年版 《司马相如及其赋》 (法)吴德明1964年法文版 《诗人司马相如》 (法)吴德明1964年法文版 《王融的赞美诗》 (美)理查德B.马瑟《美国东方学会会志》106(1)(79—98页) 《陶潜诗选译》 爱诗客《松花笺》(132—133页); C.巴德《中国诗选》(85—87,103—104,107—108,149—150,172—174页)1922年伦敦牛津大学出版社 《陶渊明》 (德)洪涛生 1928年北京、莱比钖版 《桃花园记》 (英)德庇时 《汉文诗解》 (45页) 1870年伦敦版《陶潜诗选》 Chong,Lily Paohu、马乔里·辛克莱合译1953年檀香山夏威夷大学出版社133页 《陶潜诗选》 梁宗岱 1930年巴黎出版 《陶渊明》 Wong Wen-po 1934年 巴黎版 《陶隐士》 威廉·阿克 1957年伦敦、纽约出版 157页 《陶潜诗选译》 安娜·波恩哈蒂《陶渊明的生平与诗作》MSOS15,1912(58—117页);佛尔克《中国诗的繁盛期》(38—40页);翟理思《古今诗选》(32—35页);《古文选珍》(101—103页); 1923年版(44—47页);韦理《前唐诗》 《东方与非洲研究学院通报》 1,1917—20年,第1部分42—43页;《百七十首中国古诗选译》(85、86—89页,132页); 冯·察赫《德国卫兵》1928. 8; 1933. 5;《汉学杂志》11 (18—20页、24—26页,189—191页) 《陶渊明诗选》 (德)恩斯特·施瓦茨 1967年莱比钖岛社 《两位田园诗人:威廉·华滋华斯与陶潜》 (美)杜平洲(音)1959年博士论文,发表于伊里诺斯大学 《陶潜诗歌》 (美)海陶玮 1970年纽约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版 《陶渊明:其著作及其意义》 A.D.戴维斯 1984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陶渊明抒情诗集》 (苏)艾德林1964年莫斯科文艺出版社出版151页;1972年版 283页 《左思诗选》 (英)翟理思、韦理《中国古诗选》(73—74页);(法)徐仲年《古文选珍》 (125—126页); (英)韦理《百七十中国古诗选译》(95—96页);(德)冯·察赫《汉学杂志》Ⅱ(26—27页,1页,81—82页) 《谢灵运诗选》 (法)徐仲年《古文选珍》(129—130页); (德)冯·察赫《汉学杂志》Ⅱ:17—18,22, 25—26,32—34, 40—41,54—55,61—63, 70—71,85,91—93页) 《涓涓流溪:诗人谢灵运的生平与著作》 (英)约翰D. 弗罗德莎姆 1967年伦敦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抒情诗歌里的风景描写:谢灵运的诗》 弗朗西斯·威斯特布鲁克 1973年耶鲁大学 《谢脁及五言诗的演化》 周绍明(音) 1986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 280页 《阮籍生平与著作:诗与政治》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 《张华:西晋的一位政治家——诗人》 安娜·斯特劳费尔 1973年澳大利亚国立大学 《六朝诗歌》 (美)张,抗一孙(音) 1986年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出版 216页 《南朝的民歌318—589 A.D.》Hsieh,Sheau-mann 1973 年洛杉矶加里福尼亚大学博士论文 《中国诗歌的发展:从建安时期到西晋末(196—317)》 Syrokomla-Stef anowska,A.D. 1970年悉尼大学博士论文 《南朝的尼歌:中国诗的风格研究》M.J.C.伊石斯 1966年耶鲁大学博士论文 《梁简文帝》 (美)约翰·马尼 1971年威斯康辛大学博士论文 《鲍照的诗》 (德)海克·科深伯格 1970年波恩弗里德里奇——威廉斯大学博士论文 《子夜及其作者》 徐仲年1932 北平法文版 《子夜爱情歌》 (美)L·梅休、W·麦克诺顿 1972年费蒙特版《译自中文:崔皓的一首诗》 W.施莱普 1964年比哈罗英文版 《瘦信抒情诗》 (美)彼得W.贝尔 1969年耶鲁大学博士论文 《庾信的“南方的哀歌”》 (美)威廉T.格雷厄姆 1974年哈佛大学博士论文 《杨广诗选》 (英)翟理思、韦理《中国古诗选》 (85页“春江花月夜”〈乐府〉) 1934年版 《杨广诗选:〈伤秋〉、〈晚春〉、〈春夜〉》 (法)马古里哀《早期的中国诗歌》(4—5页)《诗集》XLVI,1935年4月;《中国文学评论集》 (278,370—371页) 《春江花月夜:杨广》 (英)阿瑟·韦理《百七十首中国古诗选译》139页;《译自中文原文》(108页) 《孔雀东南飞》 (美)爱诗客 《今昔中国妇女》 (250—263页)1937年波士顿纽约版 《孔雀东南飞》 (美)罗·佩恩《白驹集》(132—143页) 《焦仲卿之妻》 (英)阿瑟·韦理《郊庙歌辞及其它》(113—125页) 二、日文部分 总论 《中国文学的胚胎期》 长濑诚《中国文学月报》18号 1936 《支那文学叙事诗的考察》 古城贞吉讲 《东方学报》(东京第七册) 1936 《汉诗大观》 佐久节 井田书店1943 8册5528页 《支那文学概论》(上、下) 盐谷温 弘道馆 1947 288页(上)1948 187页(下) 《汉诗与人间学》 《昭心诗话》安冈正笃 福村书店 1948 202页 《支那文学概观》 长泽规矩也东京学友社 1951 301页 《中国文学入门》 吉川幸次郎弘文堂1951 《支那文学概说》 青木正儿 东京弘文堂1952 (再版) 247页 《中国古代时歌的自然观照》 杉本行夫(关亚学院)人文论究2—4 1951 《中国诗与民歌的传统》 目加田诚讲 《东京支那学会报》111952 《中国古代农祭诗的成立》 松本雅明 东方宗教11(23—40页)1956 《关于古代歌舞诗的系谱》 赤塚忠 《日本中国学会报》3 1952 《中国古代诗与音乐的关联》 清水洁 研究集录人文社会科学四(54—65页) 1956 《中国文学史(1)》 荻尾长一郎《福冈大学文理论丛》8—1 (63—92页) 1963 《古诗源》(下) 星川清孝 东京集英社(汉诗大系5) 1965438页 《古诗选》 入谷仙介 东京朝日新闻社(新订中国古典选13)1966 503页 《中国诗入门:从古代到现代》 藤堂明保 船津富彦 东京大学书林 1966 206页(大学书林语学文库) 《中国诗史》(上、下) 吉川幸次郎 高桥和已 东京筑摩书店1967.10 324页(上) 1967.11 285页(下) (筑摩丛书) 《全释历代中国诗选》 山田胜美译 东京福音馆书店 777页中国古诗管见:<;中国诗人选集>,小池銈 季刊世界文学(185—189页) 1967 《中国文学史:从上古到六朝》 狩野直喜 三铃书房出版 1970474页 《中国文学史》 佐藤一郎 庆应通信1971 157页 《中国文学史》 吉川幸次郎述黑川洋一编 岩波书店 395页 《中国文学史》 前野直彬 东京大学出版社 1975 306页 《中国的诗:产生与发展》(1) 小南一郎 《岩波讲座·文学4》岩波书店 1976 《汉诗的发展》 石川忠久 大修馆书店 1976 《古诗选》(上、下) 入谷仙介朝日新闻社 1978 264页(上)218页(下) (中国古典选23、24) 《中国名人辞典:上古——近世》难波常雄 早川纯三郎 铃木行三 东京日本图书ヒンタ 19781628页 索引 228页 《中国古典诗聚花》(1—11) 横山伊势雄等 尚学图书 1984—85 11册 《中国诗三千年》 藤堂明宝 黑须重彦 旺文社 1985 《中国詠史诗》 猪口笃志 角川书店 1985 诗经 《毛诗考》 (十六卷,附录一卷)龟井昭阳 安川敬一郎刊 1934. 《诗经章句独是》 青木正儿《东北帝国大学法文学部十周年纪念史学文学论集》 1934.—37. 《诗经六义的朱子解释法》 斋藤護一 《汉学会志》三卷一号1934—37. 《诗经讲话:《蓼莪》篇》 盐谷温《斯文》十七卷四号 1934.—37.《关于诗经陈风所表现的演剧的萌芽》 久米安行 《斯文》18编12号 1934.—37. 《诗国风考》 内田智雄 《支那学》 八卷四号1934.—37. 《关于豳风的诗》 津田左右吉《东洋史会纪要》第一册 1934—37. 《豳风七月的研究》 今泉浦治郎《东亚经济研究》二十卷四号1934. —37. 《诗经和我国歌谣》 福井久藏《驹泽大学学报》6号 1934.—37. 《诗经毛传引月令句考》 内野熊一郎 《东方学报》(东京)第六册 1934.—37. 《豳风七月的研究》(二) 今泉浦治郎 《东亚经济研究》二十一卷一号 1934.—37. “诸娣从之,祁祁如云”:大雅《韩奕》解 渡边末吾 《东洋学报》二十五卷一号 1934.—37.《豳诗考》 目加田诚 佐藤匡玄《东方学报》(京都) 第九号1938. 《豳风七月的研究》 今泉浦治郎《东亚经济研究》23卷6号 1938. 《诗经咏自然界的晴》 目加田忠《文学研究》二十七辑 1940.《毛诗序和毛传的成立时代》 林健一 《汉学会杂志》七卷一号1938.—41. 《毛传的成立及今古文诗说根源的考察》 内野熊一郎 《东方学报》 (东京)第八册 1938.—41. 《毛诗注疏(佚书书目)》三册 铃木隆一 《大东文化学报》第一辑 1938.—41. 《韩诗外传的书誌学的考察》 大塚伴鹿 《大东文化学报》第一辑 1938.—41. 《关于诗经国译》竹内照夫 《中国文学月报》43号 1938.—41. 《关于诗经国风三章章四句的诗》林健一 《汉学会杂志》 11卷1号 1942. 《豳风七月的研究》 今泉浦治郎《东亚经济研究》26卷2号 1942. 《从正雅到变雄》(一)(二) 赤塚忠 《汉学会杂志》11卷1—3号1942. 《关于清原宣贤的毛诗抄》 小川环树 《文化》10卷11号 1942. 《诗经》 (东洋思想丛书) 目加田诚 日本评论社刊 1943.312页 《诗经美学:国风论》 井乃香树救护会出版部刊 1943.446页 《关于毛诗正义论证的考察》 小尾郊一 《东方学报》 (京都)十五册一分册 1944 《诗经随笔:酒、农民生活等》 安藤园秀 学徒援护会刊 1948169页 《关于《诗》的兴》 白川静《说林》 1 1949. 4. 《关于商颂五篇》 白川静 《说林》 3 1949. 《诗经中关于天的思想》 佐藤匡玄 《东洋文化的问题》 1949 《毛诗卷一》 诸桥彻次 1949《诗经译注篇》 目贺田诚 丁字屋书店 1949 567页 《诗经毛传训诂的考察》 加贺茶治 《人文研究》 1 1950 《关于诗经恋爱诗采新的表现》 松本雅明 《法文论丛》 一 1950 《诗经韵释:国风篇》 永岛茶一郎 文京书院 1950 115页 《诗经学的成立》(1—4) 白川静 《说林》 2卷9、10、11、12期 1950年9—12月 《毛诗序:诗经传承的考察》 铃木修次 《人文研究》 4 1951.9. 《诗经学的成立》(五) 白川静《说林》 三卷一期 1951. 1. 《诗经修辞的赋比兴的分类:古代中国人的自然感情之一章》 松本雅明 《法文论丛》 二 1951. 3. 《关于清原宣贤加点《毛诗郑笺》的复制》 米山寅太郎 《日本历史》 43 1951.12. 《关于诗经的修辞》 水上早苗《福井大学学艺学部纪要第一部人文科学》 5 1952. 《诗经《东山》诗作者考》 细田三喜夫 《长崎大学学艺部研究报告》 二 1952. 3. 《毛诗本义在诗经研究史上的地位》安田荣作 《史学杂志》六一——121952. 12. 《郑声杂考》 福原龙藏 《诸桥博士古稀祝贺记念论文集》 1953 《诗经“兴”的象征性与印象性》(上、下) 松本雅明 《东方古代研究》 二、三(1953); 四(1954) 《诗经的修辞法》 杉本行夫 《鸟根大学论集(人文科学)》四1954. 《诗经国风篇的三诗镜》 长泽文男 《东洋文学研究》二 1954.3. 《新释诗经》 目加田诚 岩波书店 1954 234页 《国风中所见怀古的悲伤》 松本雅明 《东方古代研究》七 1955 《颂的文学传统》 赤冢忠 东方学11 (23—37页) 1955 《颂的成立》 松本雅明《法文论丛》八(文科篇) 1956 《诗集传(国风)所见朱子的思想》友枝龙太郎 《东京支那学报》三 1957 《中国古代农祭诗的成立》 松本雅明 《东方宗教》11 1956 诗经叠字句的考察 藤田秀雄《九州中国学会报》3 1957. 《诗经名物考》 (二则) 青木正儿 《立命馆文学》160(63—64)1958 《关于诗经诸篇成立的研究》 松本雅明 《东洋文库论丛》A 361958 952页 索引24页 《诗经异文的音韵的特质》 小川环树 《立命馆文学》180 1958 《雅颂的人间美》 泽田正熙《东洋文化》七 1961. 《关于诗经中仁的意味》 竹内照夫 《北海道大学文学部纪要》101961. 《国风的人间美》 泽田正熙《东京支那学报》 7 1961. 《关于诗经的雅颂》 铃木修次《汉文教室》 62(9—19页) 1963《关于诗经神义的问题》 满间纯子 《国学院杂志》 66—9 (69—81页) 1965. 9 《诗经国风的民谣特性》 黑岩嘉纳 《茨城大学文理学部纪要》17(57—66页) 1966.12. 关于顾炎武的《诗本音》 赖惟勤《お茶水女子大学人文科学纪要》21—3 (1968.3);22—1(1969.3); 23—1 (1970.3); 24—1 (1971. 3.) 《治家歌中所见诗的影响》 藤野岩友 《国家院杂志》70—11(188—197) 1969.11. 《郑卫歌谣论》 乾一夫 《古典评论》6(38—59页) 1969.12 《关于国风《伐檀》:“素餐”、“素食”、“素飧”考》 吉田惠 《人文学》110 (1969. 3);《同志社外国文学研究》1 (1971. 1) 《关于鲁颂的构成》 赤塚忠《东京支那学报》13 (51—72页)1967. 6 《诗经和楚辞》 松本雅明 学生社(古代史讲座12:古代思想与艺术) 1965 《诗经的花与黄鸟:论新古层的一章》 松本雅明 《中国古典研究》14 (1—16页) 1966. 12 《诗经的伦理:序说;中庸;大学;论语;孟子;礼与舞;西周人伦考》 近藤英雄 《长野县立短期大学纪要》21 (1967. 2);23 (1969. 1); 24(1970.2);25(1970. 12); 26(1972. 1); 《山崎先生退官纪念东洋史学论集》(1976.12);《镰田博士还历记念历史学论丛》(1969. 9) 《关于诗经的注释》 西村富美子《吉川博士退休记念中国文学论集》(43—58页) 1968. 3 《关于诗经传承关系的考察》巨势进 《汉文学会会报(东京教育大学) 》 27(45—55页)1968. 6 《诗经:中国古的歌谣》 白川静 中央公论社 1970 226页 《诗经的伦理:孟子》 镇西晃夫《北里大学教养部纪要》4(1970) 《东洋世界观的一原型:诗经中所见古代中国人的诸思想》 市濑正幸 《高崎经济大学论集》13—3 (133—158页) 1971. 3 《诗经国风的农民诗:古代专制国家的权力和自由》 宇都宫清吉《龙谷史坛》65号(14—65页)1972. 3 《中国文学中民谣的因素:关于诗经国风中的歌谣》 原一郎 《天理大学学报》23卷5期 1972. 3 《毛抄诗》(下)中田祝夫编 东京勉诚社1972 846页 《韩诗外传索引》 丰睦编 广岛比治山女子短期大学 1972.7372页 《诗经疑义》 目加田诚 《诗经研究》1 (1974.10); 2(1975.5); 3(1976. 5); 4(1978.12); 5 (1980. 4) 《诗的“兴”:其名称的发生与发见》 田中和夫《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纪要》别册一(133—149页) 1975. 2 《关于豳风的各篇:以《七月》和农事诗的关联为中心》 田中和夫 《中国古典研究》 (早稻田大学) 20号 1975. 1. 《中国的名诗鑑赏;诗经》 乾一夫 东京明治书院 1975 242页 《关于诗经中见到的鱼和渔》 田中正春 《汉文学会会报》 (国学院大学)20号(26—38页) 1975.2. 《关于诗经注释家的诗题意识》 吉冈孝 《东洋大学大学院纪要》11 (127—139页) 1975. 2. 《诗经“王事靡盬”考》 网代长利 《汉文学会会报》(国学院大学) 20(12—25页) 1975. 2. 《辨别诗经中诗产生先后的标准之一》 高田时雄 《中国文学报(京都大学)》25号(1—10页)1975. 4. 《两株芦苇、诗比兴说存疑》 泽田瑞穗 《诗经研究(早稻田大学)》 2辑 1975. 2. 《诗经的民谣特性:谐谑性》 黑岩嘉纳 《茨诚大学教育学纪要》24号 1975. 3. 《诗经中有关鱼的“兴”词》 家井真 《日本中国学会报》27(34—47页) 1975. 10. 《关于诗经的若干考察》 巨势进《国士馆大学汉学纪要》创刊号1977. 《焚后余生的诗中精华:诗经》 黎波 《中国语(大修馆书店)》213号 1977. 《中国古代文学论:诗经的艺术性》铃木修次角川书店 1977. 《关于郑声》 桥本荣治 《二松学舍大学论集》(创立百周年纪念·中国文学篇) 1977. 10. 《“子贡诗传”始末》 坂田新《早稻田大学大学院文学研究科纪要》别册4 (59—80页) 1978. 3. 《韩诗外传》小考 丰睦 《比治山女子短期大学纪要》13(27—42页) 1979. 3. 《王肃的诗经学》 坂田新 《目加田诚博士古稀记念中国文学论集》 (121—141页) 1974.10. 《魏晋南北朝诗经学史》 坂田新《诗经研究》3 (1976. 5); 4(1978. 12); 5 (1980. 4) 《唐五经正义撰定考:毛诗正义研究之一》 福岛吉彦 《山口大学文学会志》24 (1—23页)1973. 11. 关于欧阳修的《毛诗本义》 坂田新 《诗经研究》1 (4—12页) 1974.10. 崔述的诗经学:《诗风偶识》的立场 村山吉広《诗经研究》4 (14—21页) 1978.12. 《诗经和万叶集》 松本雅明《文学》39—9 (88—100页) 1971.9. 《湛露考》 前川幸雄《汉文学》14 (27—49页) 1974. 3. 太宰春台的《朱氏诗传膏肓》村山吉広 《诗经研究》1 (13—20页) 1974.10. 《竞争与结婚同盟:关于诗经国风构成诸问题》 松本雅明 《法文论丛》28 (1971.1.);31(1972. 12.) 《诗经国风的农民诗》 宇都宫清吉 《竜谷史坛》65(14—65页)1972. 3 《圣坛和祭礼:关于诗验经国风构成诸问题》 松本雅明 《法文论丛》26 (65—117页) 1970. 5. 《诗经国风的助辞》 古川喜哉《园田学园女子大学论文集》12(51—68页) 1978. 1. 《诗经国风叙事诗的考察》 巨势进 《国士馆大学文学部人文学会纪要》11 (115—126页)1979. 1. 关于王安石的《周南诗次解》 清水洁 《宇野哲人先生白寿祝贺记念东洋学论从》(491—510页)1974. 10. 《说“关关睢鸠”》 吉田惠 《入矢教授、小川教授退休记念中国文学语学论集》 (127—141页)1974. 10. 中国古代燕的宗教意义和诗经《燕燕》篇的兴 石川三佐男 《二松学舍大学人文论丛》 9 (37—48页) 1976. 4. 《关于郑卫之音》 田中和夫 《中国文学研究》 3 (1—17页)1977. 12. 关于诗经的卫诗 古川喜哉 《园田学园女子大学论文集》5 (81—96页) 1970.12. 诗经国风的祭祀歌和《硕人》 荒木日吕子 《二松学舍大学人文论丛》 13 (48—56页) (1978.3.); 15 (28—36页) (1979.3.) 《郑风“滛奔”诗备忘录》笕久美子 《入矢教授·小川教授退休记念中国文学语学论集(143—157页) 1974. 10. 《“女曰观乎”惑解》 西冈市佑《汉文学会会报(国学院大学)》22 (1—12页) 1976.11. 《鸡鸣》考 大室幹雄 《山梨大学教育学部研究报告(人文社会科学)》29 (51—59页) 1978.12. 《豳风《七月》的郑玄笺和周官章的记述》 田中和夫 《目加田诚博士古稀记念中国文学论集》(1—25页) 1974.10. 《关于豳风的篇次:以《七月》和农事诗的关连为中心》 田中和夫 《中国古典研究》 20 (92—100页) 1975. 1. 《关于“七月流火”》 久保田刚《武库川国文》 9 (24—34)1976. 3. 《皇皇者华》篇与《采薇》篇:试论其与中国古代剧诗之关系 赤塚忠 《长泽先生古稀记念图书学论集》 (107—126页) 1973.5. 小雅《十月之交》篇志疑 小政雄 《宇野哲人先生白寿祝贺记念东洋学论丛》(435—457页) 1974.10. 诗经小雅《甫田》篇解补说 宇都宫清吉 《橘女大研究纪要》4 (128—137页) 1976.10. 《周颂,关于农事诗的祭祀》 藤田忠 《大阪市立大学人文论丛》1. 2 1976. 3 《诗经关系文献目录》《诗经研究》1 (1974. 10.); 2(1975.5.); 4(1978.12.) 《毛诗古音考》本证一览 富平美波 《人文学报》 198 (东京都立大学人文学部) 1988 《诗经中的“羊祭”歌》 石川三佐男 《二松学舍大学人文论丛》11 (55—70页) 1977.3. 《诗经中有关渡河的“兴”词》 家井真 《二松学舍大学论集》(223—249页) 1977.10. 《关于“稷黍”的称谓:以诗经中的併称为中心》 西冈市佑 《汉文学会会报(国学院大学)》 23(24—32页) 1977.10. 《关于诗经中“马祭”的复原》 石川三佐男 《二松舍大学人文论丛》12 (75—84页) 1977.10. 《诗经中所见的“三良”》 吉田惠《森三树三郎博士颂寿纪念东洋学论集》(57—78页) 1979.12. 《豳风七月的生活记录》 谷口义介 《立命馆文学》 418—421号(191—223页) 1980. 7. 《郑玄的诗经解释学》 边土名朝邦 《中国哲学论集》6 (16—33页) 1980.12. 《中国古代老诗歌的形态:诗经国风形态的研究》 川上忠雄《千叶商大纪要》18卷3期 1980. 12. 《中国古代诗歌的修辞:诗经国风的表现形式》 加纳喜光 《文学科论集》13号 1980. 2. 《毛诗叠句原读考:叠字的原流》水上静夫 《池田末利博士古稀记念东洋学论集》(73—90页)1980. 9. 《诗谱考:毛诗研究》 福岛吉彦《池田末利博士古稀记念东洋学论集》(485—502页) 1980.9. 《韩诗外传思想的源流》 丰睦《池田末利博士古稀记念东洋学论集》(453—468页) 1980. 9. 《“如切如磋”训读考》 萩庭勇《大东文化大学汉学会誌》19(68—85页) 1980. 3. 《诗经《黄鸟》中有关戎狄风俗和华夏理念》 近藤英雄 《社会文化史学》18 (33—56页)1980. 3 《诗经关系书目解题》 村山吉広 《诗经研究》 5(14—20页)1980. 4. 《诗经研究文献提要》 诗经学会 《诗经研究》5 (21—27页)1980. 4. 《诗经》 石川忠久 明德出版社1984 《诗经全释》 境武男 汲古书院1984 《诗经豳风七月和春秋时代的时令》谷口义介 《学林》 6 1985 《周南关睢训诂传正义译注》《九州大学文学研究》82 1985 《关于诗经雅、颂的发生与成立》家井真 《二松学舍大学论集》1986 《赤塚忠著作集5:诗经研究》 赤塚忠著作集刊行会 研文社 1986 《毛诗原解序说》 村山吉広 《诗经研究》12 1987 《毛诗正义译注》 冈村繁 中国书店 1986 《毛诗正义校勘劄记》 冈村繁《诗经研究》12 1987 《诗经研究文献提要》(八) 清水悦男编 《诗经研究》12 1987 《诗经关系书目解题》(六) 诗经学会编 《诗经研究》 12 1987 《儒家的文学观:道德的诗说及其影响(诗经)》 沼口胜 《中国的文学论》 1987 《孔子与诗经: 诗的效用》 高桥均 《中国的文学论》 1987 《郑玄与上帝的失丧》:围绕诗经大雅皇矣篇 北村良和 《集刊东洋学》57 1987 《关于诗经邶风三篇的日、月的意味》 增野弘幸 《汉文学会会报》45 1987 《睢鸠是什么鸟:诗经周南关睢篇的解释》 西冈市佑 《国学院大学纪要》 25 1987 《诗经时代的社会:西周、春秋期的生产关系》 谷口义介 《学林》9 1987 《欧阳修的诗经学》 江口尚纯《诗经研究》12 1987 《毛序》对《诗经的》解释的立场薮敏裕 《二松舍大学人文学会第五十回研究发表会》 19875. 30 《一部对诗经研究有用的辞典》(白嘉编、四川人民出版社出版《诗经辞典》的书评) ��和顺《东方》 83 (东方书店) 1988《诗经入门》赵浩如著 增田荣次译 日中出版 1988 《释兰辨疑:诗经溱洧篇的兰的解释》 西冈市佑 《国学院大学汉文学会会报》33 1988. 《兰草与泽兰:诗经溱洧篇的兰的解释》 西冈市佑 《星美学园短期大学研究论丛》20 1988 《关于诗经鸟木的表现》 增野弘幸 《筑波中国文化论丛》91988 《郑玄注音韵分析其三、当为注》橘纯信 国际关系学部研究年报9(1988) 《从诗经到陶渊明》 近藤春雄武藏野书院 1989 《诗经·楚辞》(中国古典鉴赏)牧角悦子 角川书店 1989 《闻一多与诗经:关于其研究及研究方法试论》 中岛かどリ 《女子大学国文编》40 1989 《毛诗正义小雅采薇篇译注稿》(上)田中和夫 《宫城学院女子大学研究论文集》 69 1989 《枯鱼过河泣》考:《诗经》与古声乐府 乾一夫 《二松》 3 (二松学舍大学大学院) 1989 楚辞 《楚辞诸本的内容异同考》 斋藤护一 《斯文》17卷三、七号(1934—1937) 《浅见絅斋的楚辞观》 斋藤护一《斯文》17卷十一号(1934—37) 《现代支那楚辞研究的一斑》 星川清学讲 《斯文》二十编十二号 又大阪汉学大会研究报告(1938—39) 《楚辞概说》 桥本循 《立命馆大学论丛》十五辑(1942) 《汉镜铭人与楚辞文学》 驹井知爱 《ひのも》六卷四号(1942)《楚辞》 桥川时雄 日本评论社1943 298页 《巫系文学论:以楚辞为中心》 藤野岩友 大学书店 1951 288页 《楚辞丛说》(上、下) 白川静《立命馆文学》120 (1—20);121(24—49页) 1955 洪兴祖与《楚辞补注》 桑山龙平 《天理大学学报》19 1955 《楚辞》桥本循 东京岩波书店1956 397页 《有关楚辞的若干疑问》 桑山龙平 《天理大学学报》22 (35—44页) 1956 《译注楚辞》 桥本循 岩波书店1956 (岩波文库) 从所谓“落英”谈《楚辞》 桑山龙平 《天理大学学报》21 1956 《关于楚辞的诗歌形式》 竹治贞夫 《支那学研究》20 (31—45页) 1958 《楚辞的传统》 星川清孝 《日本中国学会报》10 (1—10页)1958 《论楚辞的二段结构》 竹治贞夫《支那学研究》 24、25 (斯波六郎博士追悼特集) (44—45页)1960 《楚辞》中“叹老的系谱 藤野岩友 《福井博士颂寿记念东洋思想论集》(559—573页) 1960 魏徵《述怀》的诗与楚辞 星川清孝 《斯文》27 1960 《楚辞之研究》 星川清孝 奈良天理养德社 714页 [书评] 桑山龙平 《图书》19 (125—28页)1961. 6 《楚辞》 青木正儿 筑摩书房1961 (世界文学大系7: 中国古典诗集) 《楚辞》中三言的因素 竹治贞夫 《德岛大学学艺纪要》(人文)11期 1963. 3 《楚辞的“兮”字:对其本文的批判性考察》 竹治贞夫 《日本中国学会报》15(51—67页)1963 朱熹编写《楚辞集注》的动机:对历代楚辞评价流变的考察 林田慎之助 《九州中国学会报》9 (30—41页) 1963. 5 《楚辞·楚歌的句法和“兮”字》浅野通有 《东洋文化》(无穷会)7期 1964. 3 《“美人”语义考(2):以楚辞为中心》 大木春基《大妻国文》6期 1975 《楚辞释文的撰者》 竹治贞夫《日本中国学会报》18(161—183页) 1966 关于王夫之的《楚辞通释》 桑山龙平 《天理大学学报》 48(天理教教祖八十年祭记念特集第2分册) 1966 《关于楚辞的日文刻本》 竹治贞夫 《德岛大学学艺纪要》(人文科学) 15 (49—59页) 1966 《诗经与楚辞》 吉川幸次郎 《中国文学论集》(23—34页)1966.12 《楚辞》 藤野岩友 青木正儿东京集英社 1967 337页(汉诗大系3) 关于庆安版《楚辞》的文选读竹治贞夫 《德岛大学学艺纪要》(人文科学) 16 (65—73页)1967 《楚辞集意注》中反映的思想 山根三芳 《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27—1 (60—75页) 1967 对《楚辞》中出现的鱼的注释桑山龙平 《中文研究》10(37—48页) 1969.12 《诗经·楚辞》 目加田诚 东京平凡社1969年(中国古典文学大系[5] ) 《楚辞》 星川清孝 明德社1970年(中国古典新书) 对古书中《楚辞》引文之考察:逸文的存否与逸书 竹治贞夫《日本中国学会报》22 (16—33页) 1970 《楚辞的传说与米及麦等等》 桑山龙平 《中文研究》(天理大学)11号(44—49页) 1970.12关于《楚辞》中的鸟 桑山龙平 《天理大学学报》72 王逸注《楚辞》中的“兴” 小尾郊一 《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20期 1962. 2 霍克斯的《楚辞——南方的歌、古代中国的词华集》 竹治贞夫 《支那学研究》30期 1965 《有关古典中表现的对话形式》 新田大作 《东京支那学报》13期1967 汉代的《楚辞》 浅野通有《汉文学会会报(国学院大学)14期 1968 关于《楚辞释文》的内容 竹治贞夫 《德岛大学学艺纪要(人文科学) 17期 1968. 3 《楚辞》世界的再现:长沙市马王堆发现古汉墓 冈崎敬 《朝日杂志》14期〔34〕1972. 8.25 《楚辞集注》:离骚、九歌、渔父竹内实 《中央公论》88期(1)1973. 1 《楚辞中的天道与生长》桑山龙平 《中文研究》13 (39—44页)1972 关于我国汉学家的《楚辞》研究竹治贞夫 《德岛大学学艺纪要》(人文科学) 22 (13—31页)1972 《新楚辞及其它》 青木正儿春秋社 1973年(青木正儿全集〔4〕) 《楚辞》 小南一郎 筑摩书房1973年(中国诗文选〔6〕) 《楚辞集注》 读卖新闻社7册(附解说) 1973年(根据北京图书馆收藏的宋端平刊本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本复制) 《楚辞山嶽观小考》 松田稔 《国学院杂志》75—1 (9—30页)1974 《楚辞的时代背景》 横山弘 《入矢义高教授·小川教授退休记念中国文学语学论丛》 (159—175页) 1974 《楚辞中的时间描写情况》 横山弘 《入矢义高教授·小川教授退休纪念中国文学语学论集》(159—175页) 1974 《关于楚辞》 星川清孝 松本清张等《国学院杂志》75—1(9—30页) 1974. 1 《楚辞对近江奈良朝文学的影响》藤野岩友 《东洋研究》40(1—28页) 1975 《中国的古代文学:从神话到楚辞:从史记到陶渊明》 白川静 中央公论社 1976年2册 《楚辞解》中苦心的一面 土岐善麿 春秋社 1976年(青木正儿全集月报[10]) 《楚辞·透楚辞后话》 东洋文化协会(国译汉文大成第二部分[1])《楚辞》入门 星川清考 日本文艺社 “月”之印象的形成(1):《诗经》和《楚辞》 江连隆 《弘前大学教育学部纪要》(A.B合刊号) 32期 1975 关于《楚辞》在歌论能乐论中的影响: 以能乐《山老》楚辞《山鬼》为中心 石田博《汉文学会会报》(国学院大学)22期 1976 《楚辞》中所见的占卜:索藑茅以筵簿兮 乌羽田重直 《和洋国文研究》13期 1977 《楚辞索引》 竹治贞夫 德岛大学教育学部汉文学研究室(修订)1970 《楚辞》参考文献 小南一郎筑摩书房(中国诗文选[6])1973 《楚辞研究》 竹治贞夫 东京风间书房 1978 944页19页索引 《古代中国的梦:从诗经到楚辞》石上幸作 《渡边三男博士古稀记念日中语文交涉史论丛》(827—843页) 1979. 4 《楚辞》中所见的几处用语 黑须重彦 《大东文化大学汉学会志》 22期 1983 《芦东山与楚辞》 稻田耕一郎《中国文学研究》9 (134—149页)1983. 12 《楚辞》的成立 黑须重彦《大东文化大学创立六十周年纪念中国学丛集》 (421—436页)1984. 12 《文选》李善注引《楚辞》考 富永一登 《大阪教育大学纪要》(人文科学) 33—1 (1—29页)1984. 9 《楚辞集解》 汪瑷注 小南一郎解说 同朋社 1984 (京都大学汉籍善本丛书[5][6]) 《五山文学与楚辞》 藤野岩友《汉文学会会报》(国学院大学)29 (2—18页) 1984 《楚辞研究》赤塚忠著作集6 赤塚忠著作集刊行会 研文社 1986 《楚辞形成过程的展望》 三泽玲尔 《八代学院大学记要》32 1988 《楚辞》的文学系列(讲演) 吹野安 《东洋文化复刊》16 1988 《诗经·楚辞》(中国古典鉴赏11)牧角悦子 角川书店 1989 【离骚】 《何为离骚》 桥川时雄 《人文研究》 (大阪市大学) 4 (8)期 1953. 8 关于《离骚》的分章段落 竹治贞夫 《德岛大学学艺纪要(人文科学) 4期 1955. 2 关于《离骚》的表现形式 中岛千秋 《日本中国学会报》7期 1955. 10 历代的屈原和《离骚》 大矢根文次郎 《早稻田大学教育部学术研究(人文、社会、自然)4期 1955.11 从秦法看离骚美:关于“加刑于弃灰者”》 桥川时雄《人文研究》(大阪市大学) 7 (6)期1956 《关于“离骚”一词的意义 三泽玲尔 《长江季刊》(神户大学)1期 1962. 1 关于长诗《离骚》 根本诚 《东洋文学研究(早稻田大学)11期1963. 3 《关于“摄提贞于孟陬兮”》 小岛政雄 《大东文化大学纪要(文学部分) 3期 1965. 1 屈原和《离骚》:从“记录”和“传说”的观点来谈 赖惟勤《御茶水女子大学人文科学纪要》19期 1966. 3 《“长余佩之陆离”一句的意义》 竹治贞夫 《德岛大学学艺纪要》(人文科学) 18期 1969 《楚辞·离骚》错简献疑: 关于灵氛卜辞的范围 稻畑耕一郎 《中国古典研究》18期 1971.12“美人”语义考:以楚辞《离骚》“恐美人迟幕暮”为中心 大木春基《大妻国文》 5期 1973. 3 《离骚》的悲剧意义 赤塚忠《二松学舍大学人文论丛》 13期1978 《离骚》的形式 赤塚忠 《二松学舍大学人文论丛》8期 1978 《楚辞·离骚》的结构 繁原央《国学院杂志》 73卷5号 1978 颛顼苗裔综考:《离骚》首句试解 稻畑耕一郎 《中国文学研究》 1980.12 【九歌】 屈原《九歌》考 藤田秀雄 《佐贺大学文学论集》1期 1953. 4 关于《楚辞·九歌》的篇章:主要从句式考察 龙川清 《会津短期大学学报》 2期 1953. 7 众神的遊乐:《楚辞·九歌》的结构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赤塚纪史 《近代》(神户大学) 6期 1954 闻一多的《什么是九歌》:作为古代歌剧的楚辞九歌 藤野岩友 《国学院杂志》56 (4)期1955、 11 《楚辞》的《九歌》的巫舞 吹野安 《汉文学会会报》 (国学院大学) 9期 1956、 6 《关于《楚辞·九歌》》 竹治贞夫 《德岛大学学艺纪要》 (人文科学) 7期 1958. 3 《九歌》试择 目加田诚 《文学研究》(九洲大学)58期 1959. 7《宋、元的祭祀歌与九歌》 吹野安 《大东文化大学汉学会志》4期(26~32页) 1961 《楚辞》九歌与招魂 (金曜日)西冈弘 《国学院大学汉文学会研究会》 1984. 2. 6 (修士卒业论文发表会) 《楚辞》的《九歌》的意味:《离骚》篇的构造与《昇仙图》之比较 石川三佐男 自印 1987 《九歌探原:其叙事文学的特性》三泽玲尔 《八代学院大学纪要》34.35期 1989 【天问】 楚辞 《天问》的原型及其类型藤野岩友 《国学院杂志》52( 1)期 1951. 10 《天问》和卜筮 藤野岩友 角川书店 1952 《楚辞·天问》论考 新开高明《东京支那学报》5期 1952 《历史与文学:楚辞天问篇的文学意义》 赤塚纪史 《近代》(神户大学) 8期 1954. 8 《楚辞·天问》小笺 白川静 《立命语文学》 150. 151期1957. 12 关于《天问》的提问形式 竹治贞夫 《德岛大学学艺纪要》(人文科学) 8期 1958. 2 关于《天问》的主题 竹治贞夫 《支那学研究》22期 1958.8楚辞《天问》 赖惟动 《中国的名著》(38—44页) 1961 《楚辞·天问》与苗族的创世歌》伊藤清司 《史学》48 (2)期1977.6 《楚辞·天问》探源 藤野岩友 《汉文学会会报》24期 1978 楚辞 《天问》篇的构思 竹治贞夫 《德岛大学学艺纪要》(人文科学)33期(1—24页) 1983 【九章】 关于《楚辞·九章》 竹治贞夫 《德岛大学学艺纪要》(人文科学) 6期 1956.12 《抽思》在楚辞文学中的地位 冈村繁 《集刊东洋学》(东北大学)16期 1966.10 《自叙性楚辞文学的体系: 试论《九章》诸篇的伪作问题》 浅野通有 《国学院杂志》68 (9)期 1967. 9 屈原《怀沙》赋的我见 桥川时雄 《二松学舍大学论集》1971. 3 读屈原《怀沙》赋序诗 桥川时雄 《二松学舍大学东洋学研究集刊》 2期 1972. 3 试论《楚辞·九章》的形成:以格言的表现为中心 一色英树《国学院杂志》86—11 1985 《楚辞·九章》的研究(甲编):其考察的线索 石川三佐男《专修国文》43期(专修大学国语国文学会) 1988 【渔父】 《渔父》 三泽玲尔 《Viking》64期 1955. 7 《渔父》与《饮酒九》及其差异大矢根文次郎 《东洋文学研究》(早稻田大学) 4期 1956. 3 《楚辞·渔父》篇和屈原谭 小岛政雄 《大东文化大学纪要》(文学部分) 2期 1964. 1 《渔父辞》—(上):中国古典文学的一个系谱 龙泽精一郎 《国学院大学枥木短期大学纪要》 2期 1968 论《渔父》:传统与新意 龙泽精一郎 《汉文学会会报》(国学院大学) 14期 1968 【九辩】 《楚辞·九辩》的研究 浅野通有 《汉文学会会报》 (国学院大学) 9期 1956. 6 《楚辞·九辩》的题名及分章的问题 浅野通有 《汉文学会会报》(国学院大学)13期 1962. 6 《楚辞·九辩》考 藤野岩友《汉文学会会报》(国学院大学)14期 1968. 4 《楚辞章句》中《九辩》的编次:王逸意图中经与传的构思 浅野通有 《国学院杂志》71卷7期 1970. 7 【招魂】、【远遊】 关于《招魂》的作者 竹治贞夫 《德岛大学学艺学部纪要》(人文科学) 9 (11—23页) 1960 《楚辞·招魂》中所见的招魂仪礼 藤野岩友 《铃木博士古稀纪念东洋学论集》 1972 《楚辞·招魂》的民俗学的一考》《察:招魂仪式与招魂辞》 张钰龄 九州大学中国文学会中国文艺座谈会第92回 1984. 9.16 《楚辞·远遊》篇作者年代考 上岛一夫 《汉文学会会报》2号1934 关於《楚辞·远遊》 竹治贞夫 《德岛大学学艺纪要》(人文科学) 10 (22—34页) 1961 《楚辞·远遊》文学的系谱》 竹治贞夫 《小尾博士古稀记念中国学论集》(23—38页) 1983.10 关于王逸 《楚辞章句》的注释态度 宫野直也 《日本中国学会报》39 1987 【屈原】 关于屈原赋25篇: 编入《汉书·艺文志》中的篇目 桥川时雄《神田博士六十一寿诞纪念书志学论集》 1957 《屈原》 目加田诚 岩波书店1967 《中国悲歌的诞生:屈原及其时代》(匈)弗·托凯著 羽仁协子译风涛社 1972 [书评]小川晴久《东京女子大学论集》2期1959. [书评]井波津子 《中国文学报》(京大) 24期 1974.10 《鲁迅其人的屈原影子,其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山田敬三 《入矢·小川教授退休纪念中国文学语学论文集》1974 《中国的诗人①:忧国诗人屈原》竹治贞夫 东京筑摩书房 1983290页 曹植与屈原:附《风骨》论》小守郁子 私家出版 1989 《屈原与柳子厚》 桥本循 《立命馆三十五周年纪念论文集文学篇》 1934 《公元前四至三世纪支那诗的更新》向井章、西山荣久 《东亚经济研究》 23卷16号 1938①;24卷2号 1939② 《屈子疑年》 孙海波 《留日同学会季刊》4号 1942 《屈原的忧愁》 花崎采琰 《东方文艺》3期 1951 《屈原》 影山巍 《华侨文化》48期 1952.11 《屈原的立场》 白川静 《立命馆文学》 109期 1954 《屈原文学与地形、气候》 龙川清 《会津短期大学学报》 4期1954. 12 《贯穿屈原的线索》田中严 《横滨大学论丛》6期(另册)1954.12; 6期(3、4) 1955. 2 《屈原的生平及其文学》 牧尾良海 《大正大学研究纪要》(文学部·佛教学部) 40期 1955. 1 有关《史记》中《屈原传》的一节 竹治贞夫 《支那学研究》15期 1956. 8 关于《屈原赋注》 近藤光男《日本中国学会报》8期 1956.10 屈原种种 湏田祯一《图书》 86期 1956.11 《屈原诗的高昂与低沉》 泷泽精一郎 《大东文化大学汉学会志》2期 1959.10 《屈原和司马迁》藤堂明保 《东京支那学报》 9期 1963. 6 关于《楚辞》及其代表作者屈原押谷治夫 《亚洲文化》 1卷1期1964. 5 楚辞文学中《抽思》的位置 冈村繁 《集刊东洋学》16 (中国文学特集号) 1966 《屈原的祖先》 竹治贞夫 《德岛大学学艺纪要》(人文科学) 20期 1971.2 《屈原的家系》 竹治贞夫 《德岛大学学艺纪要》(人文科学) 21期 1971. 9 《有关屈原世系的传说:以地志中所见为中心》 桑山龙平 《天理大学学报》78期 1972 《新中国和古典:关于屈原》 舞田正达 《国际商科大学论丛》7期 1973.11976 《屈原否定论的系谱》 稻畑耕一郎 《中国文学研究》(早稻田大学) 3期 1977 《屈原问题考辨》 三泽玲尔 《八代学院大学纪要》21期 1981.12 《屈原赋说》 品村时彦 《艺人》第十一卷六、七、八、九期 屈赋与《招隐士》 何藤达欧《汉文学会第十六回大会讲演会》1984.10.21 (国学院大学汉文学会:研究发表会) 《楚谣与屈原》1—4 水原渭江《吟詠新风》17—4、 8、11、121985 《苏东坡与屈原:以荆州停留期间的作品为中心》 石本道明《国学院杂志》88—5 (通卷962)1987 《苏轼和屈原》——乌台诗案以后的影响 石本道明 无穷会东洋文化研究所 1987.11. 8 《班固与王逸的屈原评价》 宫野直也 《九州中国学会报》 391987 《关于《史记》的屈原传与《楚辞》对照的基础》 石川三佐男 《斯文》 97 1989 【宋玉】 《“宋玉”论:围绕其对文学评价的问题》 稻畑耕一郎 《目加田诚博士古稀纪念中国文学论集》龙溪书店 1974 《骚赋和辞赋的区别:关于宋玉的赋》 藤原尚 《小尾博士退休纪念中国文学论文集》 1976 《关于宋玉的赋:试论其在赋史上的地位》 清官刚 《山形女子短期大学纪要》8期 《宋玉的别集:其编纂、流传、散失的时间》 稻畑耕一郎 《中国古典研究》 (早稻田大学) 20期 1975. 1 【比较及其它】 《诗经》和《楚辞》 松本雅明学生社(古代史讲座[12]古代思想和艺术) 1965 《楚辞》和《论语》 藤野岩友《石田博士祝寿纪念东洋史论丛》1965 柳宗元与《楚辞》 新海一《国学院杂志》57 (1)期 1956.4;57 (4)期 1956.7 关于《楚辞》和《史记》的《渔父》中岛千秋 《爱媛大学纪要》(人文科学)3(1)期 1956.12 魏微的《述怀》诗和《楚辞》》 星川清孝 《斯文》27期 1960.3 《魏文帝的赋与《楚辞》的关系》藤原尚《支那学研究》24、25期1960. 10 《仕官文学传说》吹野安 《相模女子大学纪要》31、32期 1958、1959 诗论 《中国诗论史》 铃木虎雄 弘文堂 1925年初版 1952年再版262页 《论诗教》 目加田诚 《风雅集》(14—27页) 惇信堂 1947. 7 《关于古代诗论的形成》 小川昭一 《斯文》13 (19—26页)1955. 9. 《儒家之诗观: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中心》 峯吉正则 《汉文学会报(国学院大学)》10(53—61页) 1959, 1. 《论语诗说》 境武男 《诗经学》2 (19—38页) 三岛书房1959. 4. 《墨子诗说》 境武男 《诗经学》 4(1—16页) 松坂屋 1960. 3. 《孟子诗说》 境武男 《诗经学》 1 (1—18页)三岛书房1958. 7. 《荀子的诗说:围绕三家诗说》杖下隆之 《东方学》6 (1—10页) 1953. 6. 《荀子诗说》 境武男《诗经学》5(1—36页) 三岛书房 1960. 9. 《吕氏春秋诗说》 境武男 《诗经学》7 (41—57页) 三岛书房 1962. 8. 关于曹丕的《典论论文》 冈村繁 《支那学研究(广岛支那学会)》24、25 ( 75—85页)1960. 10. 《典论论文考》 山口为广 《汉文学会会报(国学院大学)》20(49—65页) 1975. 2. 《曹丕与吴质:曹丕的评论活动的契机》松本幸男 《立命馆文学》358、359(92—122页) 1975 《曹丕的文学论:文学批评的先驱》后藤秋正 《中国的文学论》1987 《围绕对曹植的评价:以魏晋时代为中心》 植木久行 《中国文学研究(早稻田大学)》1 (42—54页) 1975.12 《南朝时期对曹植评价的实况》 植木久行 《中国古典研究(早稻田大学)》22(14—41页) 1977. 4. 《南朝时期对曹植评价的实况:以其与永明体诗学的关联为中心》植木久行《中国古典研究(早稻田大学)》24(61—86页) 1979.6. 《陆机文赋的意图所在》 小尾郊一 《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28—1 (260—276页) 1968. 12. 《文赋的理论根据》 藤原尚《支那学研究》 (广岛支那学会) 35(19—29) 1970. 10. 《典论论文》与《文赋》 林田慎之助 《文学研究(九洲大学)》75 (45—66页) 1978. 3. 《文心雕龙全译》 兴膳宏译注筑摩书房 1976. 2. 《文心雕龙全译》 目加田诚译注平凡社 1974. 6. 《文心雕龙索引》 冈村繁 广岛文理科大学汉文学研究室出版1950. 9. 改订版 1982. 9447页 《文心雕龙之风骨论》 目加田诚《九洲大学文学部创立四十周年纪念论文集》(945—964页)1966. 1 《文心雕龙中的风骨论》 小守郁子 《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论集》 57(5—24页) 1972. 3. 《风骨考》 星川清孝 《宇野哲人先生白寿祝贺纪念东洋学论丛》(1049—1068页) 1974. 《钟嵘诗品之研究》 高松亨明《各个研究及助成研究报告集录》1953. 11 《诗品考》 中泽希男 《郡马大学纪要》十周年纪念号 (69—84页) 1959. 6 《钟氏诗品疏》 铃木修次 《立命馆文学》232 (1964.10)、241(1965. 7)、268 (1967.10)、272 (1968.2 )、282(1968.12)、300(1970. 6)、308(1971. 2)、309(1971. 3)、314(1971. 8) 《钟嵘的文学观》 高木正一 《二松学舍大学论集》(309—331页)1977. 10. 《钟嵘的文学理念》 林田慎之助《中国文学论集(九州大学)》7(1—16页) 1978. 6 《钟嵘诗品里选评的文学价值标准》佐竹保子 《集刊东洋学 (东北大学)》 40 (41—55页) 1978.11. 《文心雕龙与诗品在文学观上的对立》 兴膳宏 《吉川博士退休记念中国文学论集》 (271—288页) 1968. 3. 《最近的诗品研究动态》 高松亨明 《弘前大学人文社会》 5(68—78页) 1965. 2. 《诗品序考》 清水凯夫 《立命馆文学》511 1989 《汉魏的乐府观》 山口为广 《文学与哲学之间——中国文学的世界》 3 (47—97页) 笠间书院1978. 10. 《六朝文学评论史与声律论的展开:以刘勰、钟嵘为中心》 古川末喜 《岛根大学法文学部纪要》7 1984. 《沈约与钟嵘:关于谢灵运的评价》中森健二 《学林》 2 1983.7. 《诗品详解》 高松亨明译注 《中国文学会》 (弘前大学)出版1959.12. 201页 古诗 关于荆轲的《易水歌》 花房英树 《鸟居久靖先生华甲记念论集》(23—46页) 1972. 关于项羽的《垓下歌》 吉川幸次郎 《中国文学报》一 1954 关于汉高祖的《大风歌》 吉川幸次郎 《中国文学报》二(28—44页) 1955 《汉武帝的郊祀和郊祀歌》 山口为広 国学院杂志》67—8 (20—32页) 1966. 8. 秋风辞考(1—5) 浅野通有 《汉文学会会报(国学院大学)》17号(1972);20号(1975);21号(1976);22号(1977);24号(1978) 《乐府陌上桑的源委》 藤野岩友《大东文化大学汉学会誌》14(23—46页) 1925.3 《陌上桑成立试论》 西冈市佑《国学院杂志》71—1 (36—46页) 1970.1 《孔雀东南飞的文艺性:与焦仲卿妻的关系》 铃木修次 《汉文教室》 29 (31—45页) 1957 《六朝时代长诗的成立及其社会性:孔雀歌的成立年代考》 根本诚《史观》50—1 (26—94页) 1957 《乐府诗集》 所载迎神歌与送神歌 山口为広 《汉文学会报》14 1968.4 关于吴兢的 《乐府古题要解》中津滨涉 《日本中国学会报》23 1971. 10 《乐府“怨”题诗考:昭君怨和婕妤怨》 阿部正次郎 《东洋大学文学部纪要》2 1977.3 《西汉的乐府》 高仓克己 《立命馆文学》一卷十二号 1934 《汉代乐府诗的叙事性》 小西昇《熊本大学教育学部纪要》14—2 1966. 《汉乐府的神仙道家思想》 泽口刚雄 《东方宗教》27 (1—22页) 1966 《古歌谣考》 志村良治 《东北大学教养部纪要》4 (132—169页) 1966 《汉魏乐府的表现诗形考》 泽口刚雄 《学习院大学文学部研究年报》15 (121—148页) 1969 《关于汉魏东府声调音色的考察》泽口刚雄 《学习院大学文学部研究年报》18 1972 《乐府的历史的研究》 增田清秀创文社 1975 610页 《乐府诗集的研究》 中津浜涉汲古书院 1970 1977增订版946页 《汉魏诗的研究》铃木修次 大修馆书店 1967 688页 《乐府文学的特质》 森濑寿三《立命馆文学》430—432 1981,6. 《汉代乐府的神仙歌辞和镜铭》 玉田继雄 《立命馆文学》430—4321981. 6. 《李延年与乐府》 松冈荣志 《学艺国语国文学》 19 1984 《古乐府与古诗十九首》 道家春代 《名古屋大学中国语学论集》4 1984 《古乐府与古诗十九首:抒情诗的成育》 道家春代 《名古屋大学中国语学文学论集》4 1987 《关于古诗十九首:以其主题为中心》 安部成得 《帝京大学文学部纪要》1—1(119—152页)1969. 11. 《关于班固的咏史诗》 吉川幸次郎 《神田博士还历纪念书誌学论集》 1957 《班固与张衡:创作态度的异质性》冈村繁 《小尾博士退休纪念中国文学论集》 1976. 《蔡琰作品的真伪》 冈村贞雄《日本中国学会报》23号(20—35页) 1971 《建安诗坛的形成过程》 松本幸男 《立命馆文学》184—1881960、 1961 《建安文人传》 (一) (二)中川薰 《鸟取大学学艺学部研究报告》 12、14 1961、 1963 《建安文学的视角》 冈村繁 《中国中世文学研究》5 1966 《曹操论》 井波律子 《中国文学报》 23 1972 《人间曹操的一侧面:以其诗着手》竹内晃 《东京大学教养学部人文科学纪要》 55 1972 《曹操:行动和文学》 竹内晃评论社 1973 254页 《关于魏武帝的游仙文学》 船津富彦 《吉冈博士还历记念道教研究论集》(道教的思想和文化)1977 《曹操诗补注稿》 伊藤正文 《神户大学教养部论集》 1978 关于曹操的乐政 《短歌行》 石其琳 《九洲大学中国文学会》103 1986. 9. 7. 《曹操与六朝文学》 富永一登往来社 1987 曹操 川谷康三 集英社 1986 《曹丕的诗歌》 中川薰 鸟取大学学艺部研究报告 《曹植的作者生涯及其诗赋》 西野贞治 《人文研究》五一六 1954 《曹植》 伊藤正义注 岩波书店(中国诗人选集第三卷) 1958 《曹植的游仙诗论》 船津富彦《东洋文学研究》13 1965 《曹植杂诗六首论考》 后藤秋正《汉文学会报(东京教育大学)》31 1972 《七步诗管窥》 八木泽元 《二松学舍大学论集》 1974 《漫论曹植的评价:以魏晋时代为中心》 植木久行 《中国文学报(早大)》 1号 1975 《曹植吁嗟篇考》 植木久行《中国古典研究》 20 1975 《曹植赠白马王彪诗考》 山口为広 《国学院杂志》 71—2 《38—49页) 1970. 2 《曹植传补考:以本传的补足和新说的补正为中心》 植木久行 《中国古典研究》21 1976 《曹植论》 小守郁子 《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论集》69、751976、 1978 《曹植的四言诗》 福山泰男 《集刊东洋学》57 1987. 《王粲诗论考》 伊藤正义 《中国文学报》 20 (28-67页) 1965.4 《关于王粲的诗》 下定雅弘 《中国文学报》29 (46—81页)1978.4 《关于刘桢的诗》 (一) (二) 中川薰 《鸟取大学研究报告》8、9 1957、 1958. 《关于阮瑀的五言诗》 下定雅弘 《中国文学报(京大)》24号 1974. 《关于繁钦的诗》 中川薰 《鸟取大学学艺部研究报告(人文科学)》11—2 1960 《关于应璩的百一诗》 吉川幸次郎 《京都大学文学部五十周年纪念论集》(811—843页) 1956.11 《“隐士”诗考:从应璩到陶渊明》小笠原博慧 《汉文学会会报(国学院大学)》21 (西冈弘博士还历纪念号) 1975 《稽康评传》 林田慎之助 《中国文艺座谈会丿一卜》 11 (1—16页) 1958 《稽康诗小论》 兴藤宏 《中国文学报》15 (1—33页) 1961 《从稽康、阮籍到陶渊明》 铃木修次 《中国文学报》18 (25—50页) 1963 《稽康集诗索引》 松浦崇编 京都彙文堂 1975 119页稽康的《幽愤诗》 松浦崇 《福冈大学研究所报》57 (人文科学编16) 1981.12. 《稽康思想的一视点:老庄思想》武田秀夫 《京都产业大学论集》16—3 1987 《隐逸诗人稽康和古代日本文学》山内益次郎 《皇学馆论从》20—5 1987 《关于稽康的神仙思想和大道理想》马场英雄 《国学院杂志》90—101989 《关于阮籍的咏怀诗》 (上、下)吉川幸次郎 《中国文学报》五、六 1956、1957 《阮籍咏怀诗考》 林田慎之助《九州中国学会报》六 1960《竹林七贤研究:阮籍的悲愤文学》山田胜文 《东洋学术研究》11—4 1973 《阮籍的传记:对竹林清游的疑问》松本幸男 《立命馆文学》343、344、 345 (1-65页) 1974 《关于阮籍咏怀诗表现方法的特异性》 由元由美子 《中国文学论集》5 (1—14页) 1976 《阮籍生活和咏怀诗》 松本幸男东京木耳社 1977 287页 《阮籍的飞翔》 川合康三 《中国文学报》 29 1978 《关于阮籍咏怀诗的求仙》 松田稔 国学院大学汉文学会例会第十六回大会 1984.10.21. 《阮籍集索引》 藤井良雄主编中国书店 1985. 《阮籍的咏怀诗》 副岛一郎 东北大学中国文学谈话会第110回——卒业论文构想发表会 1986.5. 1. 《阮籍咏怀诗管窥》 沼口胜 《东出国语》271 1987 《关于何晏的诗》 铃木修次 《汉文学会报(东京教育大学)》27(1~12页) 1968. 6 《何晏诗考》 福岛吉彦 《入矢教授·小川教授退休记念中国文学语学论集》 (235—251页)1974. 10. 《全三国诗索引》 松浦崇编 櫂歌书房 1985 《魏晋诗人作品中的生死观》 清水洁 《大阪大学南校研究集录》七(71—91页) 1959 《关于魏晋文学中的啸傲》 船津富彦 《东洋文学研究》11(34—50页) 1963 《关于魏晋诗中的夕日》 森博行 《中国文学报(京都大学)》 25号(11—32页) 1975 《全晋诗索引》(上) (下) 松浦崇编 櫂歌书房 1987 《六朝诗研究》 森野繁夫 第一学习社 1976 《南朝文学的概观》 柴田宜胜《世界史大系东洋中世史》第一篇1934 《从六朝诗到唐诗》 丰田穰 《东方学报(东京)》十四册之一 1942 《六朝诗与唐诗》 丰田穰 《斯文》24编12号 1942 《关于六朝诗及唐诗象征的倾向》小川昭一 《东京支那学会报大会临时号》 1951 《关于六朝时代句题诗的成立》 小泽正夫 《爱知女子短期大学纪要》 二 1951 《关于六朝诗的咏物和题咏》 小泽正夫 《日本文学研究》 381953 《关于六朝律诗的形成》 高木正一 《日本中国学会报》4 1953 《关于短箫铙歌》 吉川幸次郎《东方学》10 1955 《六朝文学的山水观》 小尾郊一《中国文学报》 8 (79—94页)1958 《关于六朝宫体诗》 田部井文雄《汉文学会会报》 18 (6—11页)1959 《北朝的诗》 小川昭一 《东京支那学报》 5 (51—61页) 1959 《南北朝的鼓吹曲》 增田清秀《学大国文》 10 (86—96页) 1966 《梁初的文学集团》 森野繁夫《中国文学报》21(83—108页)1966 《梁代文学的游戏性》 森野繁夫《中国中世文学研究》6 (27—40页) 1967 《关于六朝诗人受佛教的影响》(1—3) 川上忠雄 《千叶商大论丛》 18号、19号 1972、1973 《西晋时代的东府诗:以陆机为中心》 藤井宏 《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 36号 1976 《六朝诗的几个问题:从西晋到东晋》 石川忠久 《汉文学会会报》 24号 1978 《六朝模拟诗小考》 衣川贤次《中国文学报》31 1980 《关于六朝的娈童诗》 石川忠久《中哲文学会报》6 1981. 6. 《六朝诗人的风景观》 小川环树《集刊东洋学》50 1983.10 《六朝时代的忏悔诗》 铃木修次《小尾博士古稀纪念中国学论集》(347—363) 1983 《白云抱幽石:六朝诗的一种感想》前野直彬 《中国古典研究》29 1984 《关于采菱歌》 山口为广 《国学院大学汉文学会会报》29 1984 《北魏诗索引》 松浦崇编 櫂歌书房 1986 《北齐诗索引》 松浦崇编 櫂歌书房 1987 《北周诗索引》 松浦崇编 櫂歌书房 1989 《齐诗索引》 松浦崇编 櫂歌书房 1987 《关于张华的诗》 向岛成美 《国文学汉文学论丛》17(77—107页)1972 《陆机的传记及其文学》(上)( 下)高桥和巳 《中国文学报》11、12 1959、1960 《陆机诗索引》 后藤秋正 东京松云堂书店 1976.10. 155页 《拟古诗考:以陆机的拟古诗为中心》 大川忠三 《大东文化大学创立六十周年纪念中国学论集》(181—202页) 1984. 12. 《陆机拟古诗十二首考》 门胁广文 《东洋研究》69 1984.12 《关于陆机兄弟的四言赠答诗》 松本幸男 《立命馆文学》 511 1989 《陆机乐府诗私论》 栁川顺子 《文学研究(九大)》86 1989 《陆云的生涯》 佐藤利行 《安田女子大学纪要》 17 1989 《关于潘岳的评价》 原田宪雄 《方向》 8 (39—44) 1958 《潘岳的悼亡诗》 松本幸男《学林》3 1984 《左思和咏史诗》 兴膳宏 《中国文学报》 21 1966 《左思的苦恼》 长谷川滋成 《小尾博士退休记念中国文学论集》(189—216页) 1976 《挚虞诗略论:西晋四言诗的一个侧面》(上) (下) 后藤秋正《高校通信东书国语》156号、158号 1976 《刘琨诗略论:以答卢谌为中心》后藤秋正 《汉文学会会报(东京教育大学)》34号 1975. 6. 《关于诗人郭璞的命运:游仙诗的思想构造》 林田慎之助 《九州中国学会报》 7 1961 《郭璞诗注译附索引》 长谷川滋成 兴文社 1988 《郭璞在东晋诗中的位置》 长谷川滋成 《小尾博士古稀纪念中国学论丛》 1983.10 《庾阐的文学及其游仙诗》 佐竹保子 《东北学院大学论集》 88 1987 《庾阐诗译注》 (附索引) 长谷川滋成 兴文社 1988 《兰亭诗考》 小尾郊一 《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七(224—249页) 1955. 3 《兰亭集诗序》 长谷川滋成 兴文社 1987 《王羲之生卒年代再检讨》 福田哲之 《福岛大学教育学部论集》45 1989 《杨方诗译注并晋书本传译注》 长谷川滋成 《兵库教育大学研究纪要》9 1989 《关于何劭的诗》 中岛千秋 《爱媛大学纪要(人文科学)》11A(51—58页) 1965 《谢安和会稽之游》 石川忠久《东京支那学报》六(33—52页)1960 《葛洪的文艺思想》 林田慎之助《文学研究》 74 (107—128页)1977 《桓玄与陶渊明》 石田公道 《北海道教育大学纪要》20卷2期1970 《刘裕与陶渊明》 石田公道 《北海道教育大学纪要》21卷2期1971 《关于许询》 石川忠久 《樱美林大学中国文学论丛》2 (25—49页) 1970.12 《陶渊明的诗》 佐久节 日本放送出版协会刊 166页 《陶渊明传略:支那古今人物评传》(七) 村上嘉实《东洋史研究》七卷六号 1942 《陶渊明》 村上嘉实 富山房刊1943 190页 《陶渊明》 中谷孝雄 南风书房1948 《关于陶渊明的守拙》(上) (下)桥本循 《立命馆文学》81、88 1952 《陶渊明我见》 稻田孝 《东京学艺大学研究报告(国文汉文学)》四 1953 《陶渊明文学源流探讨》 桥川时雄 《人文研究》5—6 1954 《陶渊明的风韵》 木南卓一 《汉文教室》37 (28—32页) 1958 《陶渊明》 一海知义注 《中国诗人选集》第四卷 东京岩波书店 1958 218页 《陶渊明论》 石川忠久 《中国文学研究》二(17—52页) 1961 《陶渊明桃花源诗考》 藤田秀雄《九州中国学会报》9 (17—29页) 1963 《关于陶渊明《乞食》诗的由来》宫泽正顺 《佛教史学》10—14(45—58页) 1963 《关于陶渊明谐谑的系谱》 片冈政雄 《集刊东洋学》9 (35—46页) 1963 《陶渊明诗考》 津下政章 《熊本大学教育学纪要》13—2 (9—14页) 1965 《关于桃花源记并诗》 大矢根文次郎 《东洋文化研究所纪要(无穷会)》1—20 1965 《关于陶渊明的隐逸》 石川忠久《日本中国学会报》17 (92—107页) 1965 《陶渊明与白乐天》 小守郁子《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论集》45 (1—17页) 1967 《陶渊明生活思想中“真”的意义》关正郎 《人文科学研究》34(1—73页) 1967 《陶渊明文学中“遗”“忘”因素》片冈政雄 《集刊东洋学》17(70—80页 1967 《关于陶渊明诗文中的甲子年号》大矢根文次郎 《东洋文学研究》15 (17—28页) 1967 《陶渊明的交游》 石田公道《北海道大学教育纪要》22—2 (83—98页) 1972 关于陶渊明《和刘柴桑》诗 石川忠久 《樱美林大学中国文学论丛》3 (22—34页) 1972 《陶渊明诗集》 富士正晴译 东京角川书店1972 252页 《陶渊明》 星川清孝 东京集英社 1972 225页 《陶渊明:世俗和超俗》 冈村繁东京日本放送出版协会 1974235页 《关于陶渊明的农耕诗》 上里贤一 《集刊东洋学》34 (99—133页) 1975 《陶渊明的饮酒诗其五》 洪顺隆《斯文》79 (40—49页) 1975 《陶渊明的命子诗》 宫译正顺《中哲文学会报》2 (71—87页)1976 《陶渊明诗文综合索引》 堀江忠道编 东京彙文堂书店 1976477页 《陶渊明传》 牟田哲三 东京劲草出版 1977 331页 《陶渊明与刘柴桑》 宫泽正顺《日本中国学会报》 33 1981.10. 《关于陶渊明饮诗二十首》 石田公道 《语学文学》7 (71—83页) 1969. 8 《关于止酒诗》 大地武雄 《中国文学论考》4 (9—18页) 1976.4 《我们的陶渊明》 中谷孝雄 筑摩书房 1974 281页 《寒门诗人的精神构造:陶渊明和孙思·卢循的反乱》 藤间生大《海外事情研究》8—2 (37—59页) 1981. 2 《关于陶渊明文学的人间爱》 片冈政雄 《大东文化大学纪要》《人文) 21 1983. 3 《陶渊明与贫穷》 峯吉正刚 《国学院大学汉文学会会报》29 1984 《陶渊明札记:关于《读山海经》第一首诗的世界》门胁广文 《大东文化大学创立六十周年纪念中国学论集》 1984 《陶渊明的诗与自然》 田部井文雄 《汉文教室》149 (大修馆书店) 1984 《陶渊明的归鸟诗:其因素与展开》松本肇 《筑波中国文化论丛》3 1984 关于陶潜《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诗 长谷川滋成 《兵库教育大学研究纪要》4—31984 《新修中国诗人选集:陶渊明》 入矢义高 岩波书店 1984 《陶渊明的诗》 藤渊和技 《广岛大学中国语学中国文学研究室卒业论文发表会》 1986. 2.28 《陶渊明论第一章:隐逸诗人之宗》茂木信之 《飙风》20 1987 陶渊明《形影神三首》的内涵问题 安藤信广 《日本中国学会报》39 1987 《关于陶渊明的酒诗》 伊藤直哉《二松学舍大学人文学会第五十回研究发表会》 1987. 5.30 《陶渊明》(中国古典鑑赏13) 都留春雄 釜谷武志 角川书店1988 《陶渊明全集》 (上) (下) 松枝茂夫 和田司武译 岩波书店1989 《读汉诗: 陶渊明》 石川忠久日本放送出版协会 1989 陶渊明研究: 与《移居》诗之关连 三岛彻 《东洋文化》32 1989 《陶渊明四言诗考:陶诗的拟古性》井上一三 《中国诗文论从》81989 《颜延之的文学》高桥和巳 《立命馆文学》 180(桥本博士古稀纪念东洋学论丛) 1960 《颜延之小论三题》 甲斐胜二 《福冈大学总合研究所报》115 1989 《影宋刊本三谢诗》 桥川时雄影印刊 1934 《关于山水诗的兴起》 横山永三《山口大学文学会志》10—2(10—27页) 1953 《谢灵运的思想》福永光司 《东方宗教》13、14 1958 《谢灵运的生涯》 (上) (下) 高木正一 《立命馆文学》174(32—48页)、175 (20—42页) 1959 《山水诗与谢灵运》 横山永三 《中国历史与文化》一(47—62页) 1959 《关于谢灵运诗风的考察》 高木正一 《立命馆文学》180 (桥本博士古稀记念东洋学论丛) 1960谢灵运的《初去郡诗》 小尾郊一《中国中世文学研究》4(1—9页) 1965 关于谢灵运的《初去郡诗》 小尾郊一 小川环树 《中国中世文学研究》 6 (1—4页) 1967 《谢灵运传》 小尾郊一 《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 31—1 (149~173页) 1972 《谢灵运传论:孤独的山水诗人》小尾郊一 《广岛大学文学部纪要》(特辑号) 1975 1—185页读谢灵运的《过始宁墅诗》 小松英生 《小尾博士退休纪念中国文学论集(241~262页)》1976 《谢灵运山水诗续考》 小西昇《福冈教育大学纪要》27 (1—15页) 1978 《谢灵运山水诗五考》 小西昇《福冈教育大学纪要》 26—301977. 2—1981. 2 《关于谢灵运的文学观》 船津富彦 《小尾博士古稀纪念中国文学论集》(219—237页) 1983.10. 《谢灵运山水诗的背景》 衣川贤次 《日本中国学会报》36 1983《谢灵运的山水诗》 田中理惠东北大学中国文学谈话会第110回 1986. 5. 8. 《关于谢灵运和谢惠连的诗风》 山本诚司 早稻田大学中国文学会第十一回秋季大会 1986.12.4. 《谢灵运诗考: 当时易传统》 牧角悦子 《文学研究》84(九州大学) 1987 《谢惠连卒年考》 佐藤正光 二松学舍大学人文学会第五十回研究发表会 1987. 5.30 《谢惠连生年考》 佐藤正光 《二松学舍大学人文论丛》37 1987 《鲍照诗论稿》 伊藤正文 《研究》(文学篇) 20 (1—49页)1959 《关于鲍照的拟行路难十八首》 藤井守 《支那文学研究》 36(25—36页) 1972 《鲍照拟行路难译解》 长田夏树《神户外大论丛》10—3.4 (123—134页) 1960 《鲍照的文学》 中森健二 《立命馆文学》364、365、366 (119—164页) 1976 《鲍参军集索引》 山田英雄 崑崙书房 1987 《谢朓的对句表现:自然描写中的抒情性》 古田敬一 《日本中国学会报》24 (99-113页) 1972 《关于谢脁的诗》 向岛成美 《东京教育大学文学部纪要》107(29—59页) 1976 《谢朓作品中对其祖先的投影》 洪顺隆 《东方学》52 (61—76页)1976 《关于谢朓的唱和诗》 中森健二《立命馆文学》430、431、132(118—144) 1981. 6 《谢朓的文学》 (下) 中森健二《学林》 9 1987 《宣城时代的谢朓》 佐藤正光《日本中国学会报》 41 1988 《谢朓诗注:宣城太守时期》 中国中世文学研究会 《中国中世文学研究》19 1989 《谢朓诗研究》 森野繁夫 《广岛大学教育学部纪要》37 1989 《文选》撰者考:昭明太子与刘孝绰清水凯夫 《学林》3 1984. 1 《文选》编纂的时间与撰录基准 清水凯夫 《学林》 4 1984 《文选》的编纂及其评价 冈村繁 九州大学中国文学会第103回1986. 9. 7. 《玉台新咏:女性美的歌集》 鬼头有一 《金城学院大学论集(人文科学)》 1 1952 《玉台新咏集》 (上、中、下) 铃木虎雄译解 岩波书店 1953297页 《关于玉台新咏集》 小川环树《文库》六二(18—19页) 1956《玉台新咏》 内田泉之助 东京明治书院 1975 398页 《玉台新咏索引:附笺注》 小尾郊一、高志真夫编 东京山本书店 1976 502页 《玉台新咏》(中国古典25) 石川忠久 学习研究社 1986 《简文帝初期的诗:以玉台新咏卷十为中心》 冈村英雄 《小尾博士退休纪念中国文学论集》(459—486页) 1976 《关于燕的描写:以玉台新咏为中心》高志真夫 《小尾博士退休纪念中国文学论集》 (478—512页) 1976 《中国的爱情诗:以玉台新咏为中心》 小松忠志 《上田女子短期大学纪要》10 1987 《宫体诗与玉台新咏》 中筋健吉《日本中国学会报》41 1988 《三萧及其诗风》 大野实之助 《目加田诚博士古稀纪念中国学论集》(169—196页) 1974 《梁武帝与乐府诗》 冈村贞雄 《日本中国学会报》25号1973 《沈约的诗论及其诗》大矢根文次郎 《早大教育学部学术研究》一 1952 《艳诗的形成与沈约》 兴膳宏 《日本中国学会报》24 (114—134页) 1972 关于江淹的《郊阮公诗》 中野将 《中国文化(汉文学会会报)》45 1987 《江淹集的变迁》 中野将 《中国古典研究》33 1988 《何逊的诗风》 山田英雄 《名古屋大学文学部研究论集》55(362—384) 1972 关于何逊的《聊作百一体诗》沼口胜 《汉文学会会报(东京教育大学)》34 (13—25页)1975 《关于王褒的生卒年》 沼口胜《汉文学会报》22 (24—27页)1963 《王褒的传记和文学》 清水凯夫《立命馆文学》 364、365、366(73—118页) 1976 《庾信诗试论》 盐见邦彦 《歧阜经济大学论集》7—3 (163—183页) 1973. 12 《关于庾信的诗》高木重俊 《人文论究》(北海道教育大学)》34(1—19页) 1974. 3 《庾信拟咏怀诗考》 山田英雄《入矢教授、小川教授退休纪念中国文学语学论集》(329—343页) 1974.10 《庾信传》 清水茂夫 《立命馆文学》343、344、345 (108—132页) 1974 《关于庾信的文学》 山田英雄《知高大国文》6 (1—11页)1975. 10 《庾信与王琳:曲折心情与笔法》矢美都子 《中国综合研究》2号 1976 《北迁后庾信的恥的意识》 矢美都子 《樱美林大学中国文学论丛》7 1979. 3. 《庾信诗论考:以拟咏怀诗二十七首为中心》 安藤信広 《加贺博士退官纪念中国文史哲学论集》(381—397页) 1979. 3 《庾信边塞诗的表现》 矢美都子 《亚细亚大学教养部纪要》23 1981. 6. 庾信绮艳诗考:以《咏画屏风诗》为中心 中野将 《筑波中国文化论丛》 4 1984. 《梁朝社会下的庾信》 加藤国安《爱媛大学教育学部纪要》2—191987 《温子昇的文学》 矢彻辅 《鸟取大学教育学部研究报告(人文)》32 1981. 10. 《东魏的文学思想:通过温子昇的文学》 矢岛彻辅 《中国文学论集》 3 (1—12页) 1972 《高允:北朝文学的先驱者》 兴膳宏 《小尾博士古稀纪念中国学论集(239—256页) 1983.10. 《木兰的话》 志田不动鹰 《天地人》11 1954. 《敕勒歌:原语和文学史上的意义》小川环树 《东方学》18(34—44页) 1959王丽娜 翻译选辑 |
☚ 古诗百科大辞典︱古诗百科大辞典序言 台湾历史辞典 ☛ 000108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