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古文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文

古文

指以文言文所写之散体文章。为唐韩愈等所提倡。韩愈反对当时骈俪文章,提倡先秦、汉代散体文章,先秦、汉代于唐为古,故名。又先秦小篆(包括小篆)以上之古文字,亦称“古文”。汉代发现用古文字书写的经籍,称“古文经”;研究古文经籍的学派,称“古文经学派”。

☚ 四六文   今文 ☛

古文

古文

古代的文字。又称“古字”。❶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一说甲骨文至小篆称古文,隶书以后文字称今文。
❷专指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包括汉、魏书籍上所收的文字,历代出土的六国器、币、印、帛、简上的文字。因秦始皇统一中国“罢其不与秦文合者”,这些文字均被废止。

☚ 百体书   甲骨文 ☛

古文

 文体名。即单行奇句、不讲究对偶声律的散体文。这种散体文虽然古已有之,但作为一种明确的文体概念,最早却是由唐代韩愈等人提出来的。六朝以来的文坛,骈文风行,不但抒情写景一类的文章完全骈偶化,连奏议、论说、书信等日常习用的公私应用文也都讲究起 “骈四俪六”来,好象不如此便不足以为文似的。骈文是一种非常注重表现形式的文体,但过分注重表现形式,却给思想的表达造成了层层束缚。尽管北朝和隋朝都有人士起来反对这种文风,某些帝王甚至不惜以行政手段来强行改革文体,但都没有成功。直到中唐时期,韩愈继盛唐以来兴起的文体革新思潮之后,旗帜鲜明地倡导师法先秦两汉散体化的 “古文”传统,并身体力行地实践自己的主张,写出了一系列语言精练、文笔流畅、长短自由的散体文。这种散体文并非秦汉古文的机械模仿,而是以自由、自如、自然的精神而创造的一种新文体。韩愈的主张及其写作实际,对当时的文坛产生了巨大影响,响应者日渐增多,文风逐渐转移。到北宋时,古文便开始占上风,最后成为通行文体。后人标榜的 “唐宋八大家”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就是古文大家。“古文”从此也成为一种文体概念,凡是单行散句、没有特定形式要求的文章,都可谓之 “古文”。

古文 - 文学批评研究 - 可可诗词网

古文

 是韩愈定的“古文”之名称。韩《与冯宿论文书》:“……但不知直似古人,亦何得于今人也?……时时下笔作俗下文字,下笔令人惭。乃示人,则人以为好矣。小惭则以为小好,大惭则以为大好。不知古文直何用于今世也……”(《文心》已不满时人之文,主复古,见《宗经》篇。到唐,社会享乐阶层崩坏,故重实用。俗下文就是骈俪文,娱目悦耳的。)
 又,《题欧阳生哀辞后》:“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之不类于今者邪?……学古道则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志乎道者也。”六朝人文无“道”,其文都是写情的。韩则要文与人生之道理发生关系。古文与骈文不同的最大的地方,就是句读参差。韩要学古道,先从文字的解放下手。他以经典为标准。《文选》不收经、史、子,而韩刚好相反。他尊经、史、子,以为是文,且是主要传统。《文选》却以为经、史、子在文以外。韩在《答李翊书》里说:“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三代、两汉之书,从《进学解》可知是什么书:“上规姚姒(《尚书》内之《虞夏书》),浑浑无涯。《周诰》《盘庚》(《尚书》),诘屈聱牙。《春秋》严谨,左氏(《左传》)浮夸。《易》奇而法,《诗》正而葩。下逮《庄》《骚》(《庄子》楚辞),太史所录,子云、相如,同工异曲。”这是他文章的来源。《书》、《诗》、《春秋》、《易》、《庄子》、辞赋、《史记》,是他所宗。他建立了文统。他的道统,对宋人影响大;而其文统,对桐城派影响大。经、史、子、辞赋都是文。
 赋向来被算在文内。诗、文分,赋亦归文范围内。故《古文辞类纂》亦选辞赋。
 柳宗元之见解与韩愈相似。柳《答韦中立论师道书》说到他自己文章之法式乃取于书、诗、孔、春秋、易(经书)一类及穀梁、子思、孟、荀、老、庄、《国语》、《离骚》、太史一类,前者为本,后者为辅。
 韩愈们提倡古文之结果,很明显的就是其文中有道;而六朝人文章则不免于浮(无实用)华(华丽,好看)。对六朝文这种情形,在隋代已有人攻击。隋李谔《上文帝论文体簿书》:“竞一韵之奇,争一字之巧。连篇累牍,不出月露之形;积案盈箱,尽是风云之状。”尽是与人生无关的东西。他主张改革文体,而隋文帝亦同意。但炀帝后来又重浮华文章。李代表当时门阀衰,无暇作享乐文章而重实用之社会情况下的风尚。
 刘知几《史通·叙事》:“芜音累句,云蒸泉涌……弥漫重叠,不知所裁。”他说,因为要对偶,所以一字可表示的,却偏用两字,一句可表示的,却分为两句,这样就太啰嗦了。他举例:“容貌姿美,有殊于众。”容、貌、姿都是一样的意思。又如:“怨痛之响,上彻天阍;酸苦之极,下伤人理。”他认为,这只是空话,用四句来表示人民苦,都是啰嗦的话,只贪对偶。
 六朝文繁华芜累,所以要改革。
 古文要求简要。在骈文繁华、芜累这两种流弊之下,古文崛起,所以人(苏东坡)称韩“文起八代之衰”。八代,是六朝加上隋、唐。苏东坡《潮州韩文公庙碑》说:“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起衰,就是去掉繁华芜累之病。
 古文之名就这样定下来了。
 韩愈《师说》:“师也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韩作诗文,是把道合在一起讲的。他教学与自己做,都偏重于文一方面,“以文为教”。他是第一个以文体为主来教学生,创新体、解放旧体的。

古文ɡǔwén

❶泛指文言文。
❷古代文字,如甲骨文、金文、篆文。

古文

❶泛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等小篆以前的各种古文字。
❷特指秦以前六国写本书籍中的古文字,与“今文”相对。王国维《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说》:“六艺之书,行于齐鲁,爰及赵魏,而罕流布于秦。其书皆以东方文字书之……是六国文字即古文也。”在《说文解字》中,共有古文510字,多出于孔子壁中书。

古文

(反)白话

古文gǔ wén

文体名。指文言文中的散体文,以别于六朝形成的骈体文,后来也别于科举时代的八股文:什么《诗经》、~,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九·200)

古文

古文

古代的文字。广义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通行的六国文字。一说,从甲骨文到小篆叫古文,从隶书至现今通行的文字叫今文。狭义专指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如《说文》和曹魏时代《三体石经》 中所收的古文及历代出土的六国铜器、兵器、货币、玺印、陶器及近年长沙仰天湖楚墓中所发现的竹简上的文字。与通行于秦国的小篆不同,古文在秦始皇推行的统一文字政策时被废止。参见“壁中书”条。


☚ 笔顺   今字 ☛

古文;今文[今字]

○古文gǔ wén

(名)指秦以前的字体:儒家整理的经书用~写的称~经|《说文解字》里有许多~|甲骨文和金文是迄今见到的较早的~。
*(名)五四以前文言文的统称。

●今文jīn wén

(名)汉代称当时通用的隶字:汉武帝时设立的经学博士用~经。也说【今字】。

白话←→文言 古文bái huà ← → wén yán gǔ wén

白话:现代汉语的书面形式。
文言:五四以前通用的以古代汉语为基础的书面语。
古文:五四以前文言文的统称。
【例】 我谈到白话诗。我把五四时期那些权威的理论说了一遍。(张天翼: 《畸人日记》) 人们就开始把古文(古汉语)和国语(现代汉语)结合起来而加以综合研究。比如杨树达、黎锦熙开头都研究国语文法,后头转向文言语法,刘复、钱玄同等把古文和国语结合起来加以全面说明。(林玉山: 《汉语语法学史》) 不幸我的古文和白话合成的杂集,又恰在此时出版了,也许又要给读者若干毒害。只是在自己,却还不能毅然决然将他毁灭,还想借此暂时看看逝去的生活的余痕。(鲁迅: 《写在〈坟〉后面》)

古文

古文

指汉以前的文字,跟今文隶书相对。也特指战国古文。如《仪礼·士相见礼》“毋改,众皆若是”郑玄注:“古文‘毋’作‘无’,今文‘众’为‘终’。”
有时也用“古文”表示古本故书。如《周礼·天官·庖人》“宾客之禽献”郑玄注:“献,古文为兽。”

☚ 今文   简牍 ☛

古文

古文

文体名。这一概念最初是韩愈提出来的。韩氏把自己写的那种效法先秦两汉的散体文叫做古文,与六朝以来的骈文相对立。六朝盛行的骈文追求形式美,讲究声律、骈偶,极大地束缚了表达思想内容的能力。陈子昂主张发扬汉魏风骨。韩愈、柳宗元等大力反对浮艳文风,提倡古文。古文不拘句式、声律,抒写自由,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宣传儒家道统。韩愈提倡的古文总是与儒家道统紧密联系的,即所谓“文以载道”。古文和散文都指无韵的散体文章,都与骈文相对,只是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略有不同。散文六朝时叫做“笔”,古文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产物;散文重在形式上的散体,古文重在内容上的载道和明道。

☚ 散文   骚 ☛

古文gǔ wén

〖名词〗
一、文体名。指先秦、两汉时代以文言所写的散体文(1)。《师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李家的孩子蟠,十七岁,爱好古文。
二、指秦以前的文献典籍(1)。《五帝本纪赞》: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总之,不背离古文所记载的就接近事实。

古文

❶ 指先秦的文献典籍。《史记·太史公自序》:“年十岁,则诵~。”
❷ 上古的文字。指小篆以前的文字以及战国时东方六国的文字。《说文解字·叙》:“是时秦烧灭经书……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由此绝矣。”
❸ 文体名。指先秦两汉时代的散文。唐代韩愈反对魏晋以来骈俪的文风,极力提倡这种文体。韩愈《师说》:“李氏子蟠,年十七,好~。”

古文

(一)指小篆前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的文字。(二)专指战国时期通行于六国的文字。许慎《说文解字》收录五百余古文,经考证,都是六国文字。例如“示”,古文作。(三)泛指文言文。即先秦两汉文章及后代的仿古文章。

文字1

文字1

文(文象;中~;外~;洋~;西~) 字(~义;汉~;识~)
文字的读音:字音
本国的文字:国字
中国的文字:中文 汉文 国文 华文
印度文:梵文 梵字
描摹实物形状的文字:象形文字 图画文字
古代的象形文字:龟文鸟迹
用字母符号表示语音的文字:拼音文字
用盲字刻写或印刷的文字:盲文 盲字
古代的文字:古文 奇字 灵字
对古文字的美称:凤篆
现代的文字:今文
铁券上的文字:铁字
钱面上的文字:钱文
以银粉书写的文字:银字 银书

另见:字 词 符号

☚ 文化、文字   刻的文字 ☛
古文

古文

指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汉许慎《说文解字·叙》: “宣王太史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秦统一六国前,各诸侯国沿用周代甲骨文、籀文、金文不等,通称“古文”,当时经书典籍也用古文写成。至秦代始统一为“小篆”。汉隶出现后,时人称为“今文”,而称汉以前所用的篆文为“古文”。一说古文即大篆。

☚ 法帖   篆书 ☛
古文

古文

指春秋战国时代的文字。汉许慎《说文解字·叙》: “宣王太史籀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秦统一六国前,各诸侯国沿用周代甲骨文、籀文、金文不等,通称“古文”,当时经书典籍也用古文写成。至秦代始统一为“小篆”。汉隶出现后,时人称为“今文”,而称汉以前所用的篆文为“古文”。一说古文即大篆。

☚ 法帖   篆书 ☛
古文

061 古文

古汉字字体的名称。广义指秦统一文字前所有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和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狭义指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如《说文》和曹魏时代《三体石经》中所收的古文及历代出土的六国铜器、兵器、货币、玺印、陶器及近年长沙仰天湖楚墓中所发现的竹简上的文字。与通行于秦国的小篆不同。一说,从甲骨文至小篆称古文,从隶书至现在通行的文字称今文。

☚ 金文   篆书 ☛

古文

255 古文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文体,指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以文言写的散体文。魏晋以后,讲究声律对偶、文词华丽的骈体文盛行。北朝后周人苏绰反对这种文体的浮华,仿《尚书》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即以先秦散文语言写文章。后来唐代韩愈等发动古文运动,提倡先秦、秦汉所普遍使用的内容充实、长短自由、质朴流畅的散体文,并称其为古文。

☚ 词   骈文 ☛
古文

古文

也称“古字”。即古代的文字。主要指甲骨文、金文(钟鼎)、籀文(大篆)等。一种说法指甲骨文至小篆统称古文,从隶书以后至现在通行的文字称今文;另一种说法专指六国的文字。还有一种说法汉代时对先秦写本旧书统称为古文。

☚ 字体   金文 ☛

古文

古文guwen

与骈文相对而言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魏晋以后,文坛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文词华丽的骈俪文。一些作家不满骈文的骄柔浮艳,提倡复古。后周苏绰仿《尚书》文体作《大诰》,以为文章标准体裁,时称“古文”,由于缺乏生气,影响不大。至唐代,韩愈、柳宗元等提倡内容充实,自然质朴的先秦和汉代散文,并称这样的散体文为古文,一时风靡文坛,影响很大。后世遂相沿用。他和所作的古文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创造精神,是一种新型散文,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征。他们提倡文道合一,主张“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正如明代倡导“文必秦汉”的何景明所指出的:“夫文靡于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于韩”(《与李空同论诗书》)。唐代的古文是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宋代在欧阳修的倡导下,韩、柳开创的这种新的散文传统得到进一步的发扬。

☚ 竹枝词   时文 ☛
古文

古文

与骈文相对而言,单行奇句,不讲对偶声律的散文体。魏晋以后,文坛盛行讲究对偶、句法整齐、文词华丽的骈俪文。一些作家不满骈文的骄柔浮艳,提倡复古。后周苏绰仿《尚书》的文体作《大诰》,成为文章标准体裁,当时称此为“古文”。由于其缺乏生气,影响不大。到了唐代,韩愈、柳宗元等提倡内容充实、自然质朴的先秦和汉代散文,并称这样的散体文为 “古文”。一时风靡文坛,影响很大。其虽以复古为号召,却富有革新、创造精神,是一种新型散文,有鲜明的个性和时代特征。唐代古文提倡文道合一,主张 “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既有继承,又有创新。宋时,在欧阳修等人的倡导下,这种新的散文传统得到进一步发扬。

☚ 古体诗   箴言 ☛
古文

古文Guwen

文字学术语。又称 “古文字”与“今文”相对,指小篆以前的古代汉字。从古至今,汉字的形体演变经历了甲骨文、金文、籀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等几个主要阶段。习惯上,把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小篆)称为古文。这些文字形体,特别是甲骨文和金文, 都力图用字形结构体现出它们所对应的词的意义,形体笔画的形象性很强,因而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古人的原始造字意图, 是依照形体来解说词的本义的最可靠的原始材料。同时,也是帮助我们了解和分析汉字的起源、汉字形体结构的发展及其演变的重要材料。

☚ 异体字   今文 ☛

古文

文体。与“骈文”相对。中唐时韩愈把自己所作散体文称为上继先秦两汉的“古文”,柳宗元等大力支持,形成运动,影响很大,取代骈文而成为主流、正宗。故后世称散文为“古文”。


古文

❶汉朝通行隶书,把秦以前文字称为“古文”,今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小篆等。
❷特指战国时通行于六国的文字。如《说文解字》、《三体石经》中所收古文。

古文

古文

包括以下3种。
❶“古体文”,指与骈文相对立的、奇句单行、不讲究对仗与声律的散文。南北朝以来,形式僵化、内容空洞的骈文盛行,直到唐初,相沿不衰。中唐时,韩愈、柳宗元等人出于政治改革的需要,发起“古文运动”,主张改革当时的文风、文体和文学语言,恢复先秦两汉时散文的质朴自然和切合实用的传统,并把这种文体称为“古文”。古文包括各种体裁,又各有特点。清人姚鼐《古文辞类纂》把历代文章分为13类:其中论辨、序跋、秦议、书说、赠序、诏令6类属于议论文;传状、碑志、杂志3类属于记叙文;箴铭、颂赞、辞赋、哀祭4类属于抒情文,基本都具备各种现代文体的原型。
❷隶变以前的古代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籀文、战国文字、秦代小篆等。
❸特指战国时通行的六国文字。如《说文》和曹魏时代《三体古经》中所收的文字及历代出土的六国兵器、铜器、陶器、货币、玺印和长沙天湖楚墓中所发现的竹简上的文字。这些文字一般难以辨认,不易句读,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将其全部废止使用。

☚ 文言文   骈文 ☛

古文

古文

泛指秦始皇统一文字以前的各种文字。唐张怀瓘称:“密古文者,黄帝史仓颉所造也。颉首四目,通于神明,仰观奎星圆曲之势,俯察龟文鸟迹之象,博采众美,合而为字,是曰古文。”《说文解字》所引共五百一十字。皆与小篆有异。秦创小篆、焚先典,而古文灭绝。汉重新整理之。

☚ 金文   钟鼎文 ☛
古文

古文

文体名。有广、狭二义。狭义的古文即指古代的散文,又有专指和泛指之分。中唐作家为区别于称为“时文”的骈文,将先秦、两汉时期用散文形式所写的各种文章定名为“古文”。这是专指。后来中唐作家自己创作的散文也称“古文”,如“愈之为古文,岂独取其句读不类于今者耶?”(韩愈《题欧阳生哀辞后》)这是最初的引申义。后世更用来指历代的散文。这是泛指。狭义的古文是相对于骈文而言的,它以散行单句,不拘格式,不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和典故为特征;又是相对于韵文而言的,它以抒写自由、不押韵为特点。但它包括各体论说文章,与现代文学体裁“四分法”的散文概念并不完全等同。广义的古文包括骈文和辞赋在内。历来的文章选本如《古文观止》以及近时的《古代散文选》等,编选者大抵都这样做。因为骈文辞赋是汉语文章走向俪偶的一个极端,最能体现汉语文章的语言特点。有些辞赋虽然介于诗文之间,但多数作品不近于诗,而近于文。

☚ 文笔   骈文 ☛
古文

古文

文体名。泛指用文言所写的不讲求对偶声律的散文。古文概念的提出始于唐代韩愈。他把自己的奇句单行、上继先秦两汉文体的散文称为 “古文”,同六朝以来流行的骈文对立。韩愈、柳宗元为代表的唐代优秀散文家提倡古文,并逐渐形成中国文学史上的 “古文运动”。他们虽以恢复先秦、两汉散文内容充实、长短自由、质朴流畅的传统为号召,却不失革新精神。他们既强调 “道” 的重要,也注重“文” 的作用,并崇尚创造,主张学古文应 “唯陈言之务去”,提出 “唯古于词必己出”,“文从字顺各识职”。这是一种新的散文,其主流是从当时口语中提炼的、有自己的个性与时代现实性的新的书面语言,是同先秦两汉的 “古文” 不同的既有继承又有创新的古文。

☚ 骈文   时文 ☛

古文gu wen

ancient style prose

古文gu wen

prose written in the classical literary style; classical prose; Chinese script before the Qin Dynasty

古文

ancient Chinese prose;prose written in the classical literary style

古文

classical Chinese (prose)

古文

❶文字学名词。始见于《汉书·艺文志》等书。自汉至今,先后有7种涵义: (1)又称大篆。泛指小篆以前的各种古文字,包括传说中远古时期造字之初的龙书、云书和现知最早的汉字陶文、甲骨文、金文、籀文及六国文字、鸟虫书等。秦代改革文字、创制小篆以后,小篆前的各种古文字遂不再通用。到了两汉,人们对之已很陌生,故统统称之为古文,一直影响到清末。古人的这种认识,反映了当时文字资料的匮乏和古人研究的不足与混乱。其中连实系伪造的龙书、云书等也归属在内,因为远古时期的文字,现知至今还无任何足资参用的材料;(2)古文字的简称,泛指隶变以前各种现知的古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陶文、籀文、六国文字、古泉文、鸟虫书和小篆等,与秦汉以后以隶、楷为主的“今文”相对(“今文”在两汉时期指隶书)。这是近现代学者以相继发现和出土的原始文字资料为依据、科学研究以后提出来的,实是一个文字系统和大的种类。其结构和书写均有很强或较强的象形特点,与以笔画符号化为特点的今文字相去甚远。就本质而言,这一意义上的“古文”乃是象形性的表意字,而今文字则是符号化的表意字,区别明显;(3)泛指战国时期秦以外六国通用的文字,通称六国文字。这一说法源于后蜀林罕的《字源编旁小说·自序》:“降及夏商周,通谓古文。至宣王太史籀著《大篆》十五篇,与古文或异,七国分裂,篆与古文随其所尚。”近人王国维则是此说的代表人物。在其《史籀篇疏证·序》中,他提出并论证了“战国时秦用籀文、六国用古文”的观点,至今仍有很大影响,差不多已成公认的定论;(4)又称蝌蚪文、漆书,专指孔壁古文。(5)指《说文解字》中的古文,作者东汉许慎称系孔壁古文及西汉张苍所献《春秋左氏传》中的“古文”(与孔壁古文全同)之汇总,实际是新莽时改造过的“古文”。其字特点为结构属篆而异体较多,与大、小篆具有明显不同,写法更是中间粗、两头细的形式;(6)新莽六书之一。东晋王恒《四体书势》:“王莽时,使司空甄丰校文字部。改定古文,复有六书,一曰古文,即孔子壁中书也。”按:此说未是。孔壁古文传为蝌蚪之形,新莽六书之一的古文则中间粗,两头细,两不相符。其原始材料保存在魏三体石经之中。只是石经早已残缺不全,故仅可窥具一斑。《说文解字》中的古文也可作为参考;(7)指籀文。《汉书·王莽传》:“征天下通史篇文字者。”注:“史籀,史籀所作十五篇古文书也。”
❷经学名词,古文经的简称,与今文经相对。《汉书·艺文志》:“唯费氏经与古文同。”
❸指文言文。先秦两汉的书面语文章及其后各代的仿古之作。

古文

一種書體。尚無定說。據許慎《說文序》,當為篆書成熟前之書體,以孔子壁中書為例。漢景帝 (劉啟)時期 (前156—前141) 毁魯地孔子舊宅時,尋得 《書經》、《禮記》、《論語》、《孝經》等古籍數十篇,其字形异于當時之隸體,故稱“古文經”。藏于國庫,留傳後世,郭忠恕 《汗簡》、夏竦《古文四聲韵》集有此種殘字。新王莽時期 (前9—25),分類書體,并 “小篆”入 “古文”。秦始皇 (赢政) 時期 (前221—前210),整理諸體成“小篆”,將舊時殷、周文字(即先秦文字) 概稱“古文”。亦有指魏 <三體石經> 所刻古文者,或謂“蝌蚪文”為“古文”。總之,“古文字”之概念尚未統一。邇來,有取各種古文字形體以資書法創作者,打破昔日篆、隸、楷、行、草範圍,以開美術之天地,誠為一大進步。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8:3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