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茶器ancient tea things对采茶、制茶和贮藏茶叶器具的通称。唐宋时,有的书中也称茶具。 茶器名物的演变 茶器一词,最早见之于晋代杜育的《荈赋》:“器择陶简,出自东隅;酌之以匏,取式公刘。”这里讲的茶器,是指烹、饮茶叶的器具。唐朝陆羽在其《茶经》中“二之具”,讲的是采、制茶叶的用具;而“四之器”,说的则是烹煮、饮用茶叶的器具。至宋朝,茶器的名物开始有变化,如北宋蔡襄《茶录》的“论茶器”中,有“茶焙”、“茶笼”和“茶盏”等,把制茶、藏茶和烹饮茶叶的用具,统称之为“茶器”。但至南宋末年审安老人的《茶具图赞》中,共绘和诗赞12种茶具,其所刊如茶笼、茶碾、茶碗、茶壶等等,就全部是烹饮茶叶的器具了。元朝和明朝前期,茶具、茶器的概念和划分,不甚严密,有的把采、制茶叶用具称为“茶具”,有的称为“茶器”。明朝后期特别至清朝时,人们便愈来愈习惯和固定把烹饮茶叶的器具称为茶具,把采制和贮藏的用具称为茶器了。在采、制和贮藏茶叶的用具中,采茶和贮茶的器具,或篮或篓,或罐或瓮,种类较少,变化不多,而历来都以制茶器物为重点,所以中国茶器是随茶类生产的变化、发展而演变的。随近代茶叶生产机械化的发展,过去许多传统的茶器,也愈来愈多地为现代茶机具替代了。 饼茶的主要茶器 中国最初的茶类生产和生产用具,史籍中无记载,直到唐朝中期陆羽的《茶经》中,才讲到饼茶或团茶的用具。 籝 采茶器。《茶经》“一曰篮、一曰笼、一曰筥,以竹织之;受五升或一斗、二斗、三斗者,茶人负以采茶也。”即采茶用的篮筐或篓子。 灶 蒸茶的茶灶。《茶经》要求“无用突者”,即不用有烟囱的。蒸茶用的茶器,除灶外,还有釜、甑、箅和木叉等等。 釜 蒸锅。《茶经》说“用唇口者”,即用有沿边的锅,使甑可以平放在锅沿,便于密封和加水。 甑 《茶经》说“或木或瓦,匪腰而泥”,意即可以是木制的。也可采用陶质的;直筒,放在锅上以后,要用泥在四周把连接处密封。 箅 《茶经》说“篮以箅之,篾以系之”,即甑内用以置茶的竹箅子。 木叉 用以摊散出甑芽叶的工具。《茶经》载:“以榖木枝三亚者利之。” 杵臼 即茶杵、茶臼、捣茶工具。《茶经》:“一曰碓、惟恒用者佳”;要求捣茶用的杵臼不作他用。 规 拍茶的模子。除规外,拍茶的茶器还有下面的承、檐、芘莉等。唐朝茶模的规范,如《茶经》所说:“以铁制之,或圆、或方、或花”,不限一种形状。 承 “一曰台、一曰砧,以石为之,不然以槐、桑木半埋地中,遣无所摇动”,实际即拍制茶叶的砧台。 檐 垫在承上的衬布。《茶经》称:“一曰衣,以油绢或成雨衫,单服败者为之,以檐置承上,又以规置檐上以造茶也。茶成,举而易之。”檐除保持洁净,减轻规、承拍制时的损伤外,还有把拍制好的茶饼从承上容易地移置到芘莉上的作用。 芘莉 “一曰籝子,一曰篣筤,以二小竹,长三尺(躯二尺五寸,柄五寸)以篾织方眼,如圃人土罗,阔二尺,以列茶也。”也就是存放或晾茶的器具。 棨 如《茶经》所说:“一曰雉刀,柄以坚木为之,用穷茶也。”和朴同为穿茶的工具。 朴 “一曰鞭,以竹为之”,即竹鞭。在用棨穿孔以后,用竹朴或竹鞭把茶穿起来入焙烘干。 焙 烘茶设备。《茶经》:“凿地深二尺,阔二尺五寸长一丈,上作短墙,高二尺,泥之。”焙床中一般用木炭作燃料,焙墙上设棚二层,分批焙烘。 贯 穿茶的串。《茶经》:“削竹为之,长二尺五寸,以贯茶焙之。”贯的长度与焙宽基本相同,以便穿有茶饼的贯杆能恰好置于棚上烘。 棚 《茶经》:“一曰栈。以木构于焙上,编木两层,高一尺,以焙茶也,茶之半干升下棚,全干升上棚。”即是说,棚是焙上以木编排放置贯的木架。 穿 《茶经》称:“江东、淮南剖竹为之,巴川、峡山纫榖皮为之。江东以一斤为上穿,半斤为中穿、四两、五两为小穿;峡中以一百二十斤为上穿,八十斤为中穿,五十斤为小穿。”这里的穿有两层意思,一是和前面的朴、贯一样,是用以穿茶之物,或竹片、竹鞭或榖树皮等编搓的绳带;另各地所说的“上穿”、“中穿”和“小穿”,就是具体表示茶叶数量的量词了。 育 封贮茶叶的器具。《茶经》:“以木制之,以竹编之,以纸糊之,中有隔,上有覆,下有床,旁有门,掩一扇,中置一器,贮煻煨火,令煴之然;江南梅雨时,焚之以火。”其作用,一方面是藏茶;另一方面是用以复烘。所以诚如有的《茶经》注中所说的那样:“育者,以其藏养为名”;这件茶器,是由其功用得名的。 散茶的主要茶器 散茶的工艺较饼茶要简单,其茶器也少得多。据万历(1573~1620)年间罗廪撰刊的《茶解》介绍,当时炒青的制作工艺,主要分杀青、摊晾、揉捻、焙干和贮存五步。其主要茶器有: 箪 《茶解》称:“以竹篾为之,用以采茶,须紧密,不会透风。”这较陆羽《茶经》采茶用的籝或篮,稍微讲究和不同的是篾编得较紧密。《茶解·采》解释,这样可不见“风日”,以避免“耗其真液”。 灶 “置铛二、一炒一焙,火分文武。”《茶经》的茶灶,是为蒸茶设计; 这里的灶,是根据炒青工艺而建的。 箕 大小各数个,小者盈尺,用以出茶;大者二尺,用以摊茶,揉挼其上,并细篾为之。 扇 “茶出箕中,用以搧冷,或藤、或箬、或蒲。”笼 “茶以铛中焙燥,复于此中再总焙入瓮”。这有些类似《茶经》中的“育”。 幔 “用新麻布,洗至洁,悬之茶室,时时拭手。”瓮 其称“用以藏茶,须内外有油水(釉)者,预涤净,晒干以待。” 散茶是针对团茶、饼茶一类的紧压茶类而名的。早期的散茶,包括炒青、蒸青和晒青等几种茶叶,多属绿茶类。宋时增加一种窨花茶,至明清,更增加发酵的红茶和半发酵的乌龙茶两种茶类。各种绿茶、窨花茶、红茶和乌龙茶,因制法和性质不同,其茶器也互有不同,现择其不同种类补说如下: 蒸青工具 蒸青前道工序杀青,和团、饼紧压茶类一样,是用蒸而不是炒;其后面的工序,又大抵和炒青相同。所以,其茶器除杀青用具类似团茶、饼茶外,其他基本和炒青的器具相似。因此,蒸青的茶器,是在炒青的基础上,另增加甑、箅和木叉等几件过去生产饼茶时用过的杀青器具所构成的。 窨花茶工具 花茶是由成茶后加工窨制而成的。旧时窨花较原始,专门窨花用的茶器,仅茶罐一只,窨制时只是将花与茶按比例地一层隔一层放入瓷罐内,用纸、箬把口扎紧,然后放在锅内隔水煮一次,再焙干即成。 红茶工具 红茶要经过发酵,清咸同之前红茶加工方法一般采取晒制,所以其茶器较绿茶既简单又特殊。红茶茶器主要有晒垫、翻耙和扫帚、茶臼、木权、茶袋和贮缸等几件。晒垫以竹篾和芦苇编成,据有些方志记载,制红茶,将采下的茶叶,首先晒软,扫成堆,然后放到茶臼中用脚踩揉,去其苦水,然后再晒,至不粘手时,再装入布茶袋,筑紧让其发酵,待发热变色即上汗后,再晒干用纸包贮石灰缸、瓮中。后来各地红茶的加工在不断改进,其茶器也随之有相应变化。 乌龙茶工具 据清末福建有的县志记载,乌龙茶的茶器除采茶的篮、箩外,晒青和摇青的用具有茶筛、茶架、茶油灯、𥬯䇭、茶篓、青楼、掸帚、火钵和茶笼等。茶叶采回后,先行摊晒,每筛晒鲜叶半斤至10两,晒至叶枝柔软便移置密室架上,待筛冷,以两筛合一筛摇一次,再候半刻,复将两筛合一筛再摇一次,合摇三四次,候叶缘出现朱砂红兼发花香,方可落火。密室中虽日中亦须灯照。 摇好后,把茶叶放在𥬯中播匀再置茶篓中候炒。如雨天茶叶潮湿,放在青楼以烘代晒。青楼用苦竹棚成,棚下置火塘或火钵。炒焙和揉捻的茶器,主要有炒鼎或釜、焙、匾、筛、笼等件。摇青后,即把茶入炒鼎急炒,以去苦水。出锅后略凉加以揉捻,复炒,待炒至有香味和水鸡皮色,起锅用烈火初焙,起焙后用筛分盛置架上以去火气,约过三时辰再复焙直至贮之于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