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古代盐碱地改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盐碱地改良ameliortion of saline-alkali soil in ancient China

中国早在战国时代就进行盐碱地改良,2000多年来积累了很多经验。
水利改良 利用水利措施洗盐压碱,从而达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主要方法有引水洗盐、放淤压碱、修筑台田等。
引水洗盐 战国时魏国引漳灌邺的漳水渠,是最早的引水洗盐的大型工程,使大片盐碱地得到改良。《吕氏春秋·任地》中也提出“子能使吾土靖而甽浴土乎”的问题。所谓“甽浴土”,就是开沟引水洗土去盐。这种引水洗盐的方法一直为后世沿用。元代还在无淡水可引的滨海地区,发明了利用雨水洗盐的方法。据王祯《农书》记载,是先按地形平整地块,四周围埝,蓄积雨水,使地表盐分溶于水中下渗或排出。然后先种水稗,三四年后种稻等作物,此法当时称“蓄淡养青”,后发展到内陆地区无水可引处应用。明代在津、沽一带多次屯田改土。据万历《河间府志》记载,1598年汪应蛟组织军民,修堤筑堰,开沟挖渠,引水洗盐,使水田收四五石,旱地收一二石,产量大增,故当地军民“益信斥卤尽可变为膏腴”。明末徐光启也在此处用此法将大片盐碱地辟为稻田。当时袁黄在《劝农书》中还总结经验说:“濒海之地,潮水往来,淤泥常积、有碱草丛生。此须挑沟筑岸,或树立桩橛,以抵潮汛。其田形中间高两边下。不及十数丈即为小沟,百数丈即为中沟,千数丈即为大沟以注雨潦,此甜水、淡水也。其地初种水稗,斥卤既尽,渐可种稻。”这是元代“蓄淡养青”的发展。清代在漳沽地区也继续推行此法,并在苏北沿海进行较大规模的盐碱地改良,在技术上也有提高,如先把须改良的地段分为若干区,内开干河,外通长流水。区间有区河,与干河相连。 区下又分若干间有河,与区河相连。 下又分若干排,排间有排河,与河相连。 排下又分若干,一约为25亩,间有沟,与排河相连。上种作物,引灌的淡水注干、区、、排等河入沟而至田内洗盐,再从下一级的沟渠中将含盐之水排出,从而达到洗盐改土的目的。
放淤压碱 战国时秦国在关中引泾水东注洛河的大型工程郑国渠,据《史记·河渠志》说是“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汉书·沟洫志》也说“泾水一石,其泥数斗,既溉且粪,长我禾黍”。这是通过淤灌改良了大片盐碱地。淤灌改土在战国时已较多使用,故《管子·轻重乙》就指出“河淤诸侯,亩钟之国也”。汉代大有发展,在关中新建了白渠等一批灌溉渠道,使泾、渭水系的浊水得到进一步利用,扩大了淤灌改土的面积。当时在华北平原也兴建一批灌溉工程。汉元帝时南阳太守召信臣非常重视“开通沟渎”,注意建立泄水设施,故他在大规模放淤后,并无“膏腴尽为斥卤”之患,即能防止地下水位升高而发生次生盐渍化。汉顺帝时内郡汲县令崔瑗也用此法,使“薄卤之地更为沃壤”。唐代引汴河淤灌很有效果,宋代沈括在其《梦溪笔谈》中曾说“予出使至宿州,得一石碑,乃唐人凿六陡门,发汴水以淤下泽,民获其利”。北宋在河南、河北、山西、陕西等地,曾广泛利用黄河、汴河、漳河、洛河、胡卢河、滹沱河、汾河等水放淤。王安石变法时,“农田水利法”中有“淤田法”,并于熙宁二年(1069)设立中央的管理机构淤田司,主持全国淤灌工作。《梦溪笔谈》指出:“深、冀、沧、瀛间,惟大河滹沱、漳水所淤,方为美田。淤淀不至处,悉是斥卤,不可种艺。”《宋史·河渠志》也说:“累岁淤京东西碱卤之地,尽成膏腴,为利甚大。”《宋会要辑稿·食货》也说当时仅在开封境内,淤田后每年增产粮食有数百万石。尤其是《宋史·河渠志》还指出当时对黄河的水质变化有相当认识,在13种水势中,总结出农历六月中旬以后带腥臭的“矾山水”最肥,最宜放淤。因此时正值黄河汛期,含泥沙量最大,水中有机质含量最丰富。当时不仅利用黄河及其支河放淤,甚至在山西还利用“谷水”即以地表的径流来淤灌。宋以后也有一些发展,如清代靳辅就提出“放淤固堤法”,既是治黄河固堤的重要措施,又对南岸盐碱地的改良起很大作用,另外,胡定还提出在黄河中游三门峡以上及山西中条山一带,遍设坝堰,即以谷方来阻滞沙土,淤平后可以种麦,对多沙河的治理和对盐碱地的改良都有很好效果。
修筑台田 台田始创于明代天津、宝坻一带。当时的沟洫台田是中间高,两边下,十丈左右开小沟,百丈左右开中沟,千丈左右开大沟,三沟配套,以蓄雨水。每块地约2亩,以小沟相间。在一块改土地段上可达万余亩之多。外围为大沟,可引淡水灌溉。这样既能灌排洗盐又可降低地下水位而减少地面返盐。后来这种台田法逐渐从沿海地区推广到华北平原的重盐碱地区,尤其适用于地下水位高而排水不畅之处。据近代山东《博兴县志》记载,光绪十四年(1888)当地洪水泛滥后,田地“非污即碱、大半不毛。……种旱不得,种水不能,田地尽成废土”。当时地方官就“率庄众掘为台地,民众始得粒食”,说明修筑台田确能改良盐碱地。
农业改良 利用农业措施改碱肥土,从而达到改良盐碱地的目的。主要方法有旱改水和种稻、深耕深翻、压沙盖草、种树种草等。
旱改水和种稻 在《管子·地员》就有低洼盐碱地宜种稻的记载。此法可收到利用和改良盐碱地的效果,故汉代贾让总结说“若有灌溉,则盐卤下隰,填淤加肥,故种禾麦,更为秔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说明有灌溉条件的地方,旱改水后有很好的改土和增产效果。北宋何承矩在宋辽交界的河北诸州修堤筑堰,利用淀泊蓄水,种稻改良盐碱地。前面介绍的元代“蓄淡养青”及明代在津、沽及宝坻等地也以种稻洗盐来改良盐碱地。清代也在天津、宁河、大沽、海口等地围垦,辟田种稻而使“泻卤渐成膏腴”。但这种方法主要用于地势低洼,水源丰富之处,在缺乏水源之处难以应用。
铺垫客土 宋代陈旉《农书》最早提出用客土法改良土壤。后来成为在北方改良盐碱地的一种方法。清代《增订教稼书》曾介绍明代吕新吾提供的经验:“薄地碱地不生五谷,然土各有所宜,利在人兴。沙薄者一尺之下常湿;斥卤者,一尺之下不碱。山东之民掘碱土一方径尺深尺,换以好土,种瓜瓠,往往收成。明年再换沮洳,以栽蒲、苇、箕柳。”又说:可将盐碱地“掘地,方数尺,深之三四尺换好土以接地气,二三年后,周围方丈之地亦变为好土矣。”清代在苏北还有“铺生扛土”的客土法,是在每年秋末冬初,乘河渠干涸时,将其中淤泥挖出置田畔,晒干打碎后,铺放田面。此法兼有清河渠及改碱肥土的作用且随处可行,颇为实用。
深耕深翻 明清时期深耕深翻也是改良盐碱地的措施之一。清代道光河南《扶沟县志》就指出当地将碱地“挑深数尺,或多牛深耕,可翻好土”。光绪河北《望都县乡土图说》也说:“盐碱害苗,必斫土下,深三尺许,取黑土铺地面,使盐碱深埋,方可变硗薄为良沃。”光绪江苏《阜宁县志》还说:“田之瘠者,卤气上腾,禾稼尽萎,名曰碱田。其下深一二十尺,必有黑泥,农人掘地埋碱,易黑泥覆于上,地顿饶沃,亩收数钟。”这是当时黄泛区发明的方法,因黄河每次泛滥后,会留下一层肥沃的淤泥,日久年深,层层压叠,形成不易透水的胶泥层,使耕层盐分不能随水下渗而积存。深耕深翻能打破胶泥层,可将下面肥土翻上地面,故能起改碱、肥土的目的。
刮盐起碱 在返盐季节中盐分大量集中于地表,故发明了刮盐起碱的方法。清代乾隆山东《济阳县志》指出:“治荒碱地之法,当去土五寸,方可犁种。所去之土,居民但知培作田垦,而不知将路培高,以致积雨之后,行旅泥泞。嗣后新起碱土,但筑培垫于大道两旁”,而且还说要“照谕定宽深丈尺,开沟泄水。并即将碱地四周,犁深为沟,以泄积水。如不能四面尽犁,即就略低之一隅,挑挖成沟。或将碱地多开沟湾,为泄水之区,以卫承粮地亩。是以无用之抛荒,而为永远之利矣。”这是除去表土外,还要有一定规格的泄水沟渠,是一套较为完整的治碱地之法。
压沙盖草 明代中后期在西北地区出现了砂石田,有保温、保墒和防止返盐碱的特点(见砂田法)。清代道光《扶沟县志》指出当地“碱地最多,重者只可煮晒碱硝,轻者非不可治,粗沙可压”。近代的《甘肃通志稿》、《宁夏纪要》、《新兰州》等地方志中均有沙田可以“抗旱抑碱”的记载。清代苏北地区还有盖草的方法,效果与沙田相似,草和秸秆易得,且可以部分重碱地专供长草利用,每年在秋收后至返盐前盖草,每亩要盖数百斤至千余斤草。
种树种草 《齐民要术》中就有“其白土薄地,不宜五谷者,唯宜榆及白榆”的记载,已利用盐碱地种榆造林。明清时则较多地通过种树种草来改良盐碱地,且有丰富经验。清代《增订教稼书》,载有明代吕新吾介绍的山东在盐碱地上种树改土的方法:“沙薄地大路边头三二尺下有好根脚,卤碱之地三二尺下不碱。掘沟深二尺,宽三尺将柳橛插下九分,外留一分,乃将湿土填实,封个小堆。俟一两月芽出,任其几股。两年后就地砍之。第三年发出,粗大茂盛。要做梁檩,只留一二股,不消十年,都成材料。其次于正月后,二月前,或五六月大雨时,截柳枝三尺长,掘一沟,密密压在沟内,入土八分,外留二分。伏天压桑,亦十有九活,盗贼难拔,牲畜难咬。天旱封堆不干,天雨沟中聚水,又不费浇,根入地三尺,又不怕碱。十年之后,沙地、碱地如麻林一般矣。”这项明代山东老农的经验,在清代河南、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的不少地方志中均有引载,以便在当地推行。在种草方面,主要是种植苜蓿等饲草和绿肥。早在宋代苏轼的《元脩菜》诗中,已有“力与粪壤同”、“瘠卤化千钟”之句,说明当时已知种植元脩菜即巢菜为绿肥,可以改良盐碱地。至于种植苜蓿则是明清时的普遍经验。明代《群芳谱》就指出西北地区多种苜蓿。几年后垦去苜蓿种谷,能大幅度增产,因苜蓿能肥地。清代《增订教稼书》指出:在无水可引的盐碱地上宜“先种苜蓿,岁夷其苗食之,四年后犁去其根,改种五谷蔬果,无不发矣,苜蓿能暖地。”清代《救荒简易书》也指出:“祥符县老农曰苜蓿性耐碱,宜种碱地。并且性能吃碱。久种苜蓿,能使碱地不碱。”种苜蓿改良盐碱地的经验在清代河南、河北、山东等地的不少地方志中均有记载。另外《救荒简易书》又说:“滑县老农曰扫帚菜性耐碱,宜种碱地,并且性能吃碱,久种扫帚菜,能使碱地不碱。”这类种树种草的经验,在清代有关地区的地方志中记载颇多。
中国古代改良盐碱地常采取综合治理,这是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明代耿荫楼在《国脉民天》中提出的亲田法,就是通过灌溉、耕作和施肥来进行改良的综合治理方法。
中国古代在盐碱地改良方面有很大成就,主要有水利改良和农业改良相结合,改土与改种相结合,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传统特点。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8:2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