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古代汇兑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汇兑

古代汇兑

汇兑,一般是为了减少运送或携带现金的麻烦,把款由甲地转向乙地,实现异地间的款项收付。不论古代或现代,中间都要通过委托人、银行或信用机关,凭票据、汇票来完成两地之间的汇付。中国早在唐代就有了汇兑的萌芽,当时叫“飞钱”,以后也有叫“便换”的。直到现代才称“汇兑”,或称为“异地结算”。
汇兑的产生,首先,是由于唐代的商品经济有了空前的发展,商业、贸易繁荣起来,异地之间的贸易,需要用钱币作媒介,当时又没有纸币,异地间转运铜钱很不方便,加之当时缺乏钱币,常有禁止钱币出境的事情。其次,当时的税赋、税款转移等,客观上需要有一种手段来代表钱币的作用,这就有了唐代所采用的“飞钱”办法。唐代经营“飞钱”的有商人,也有官府。当时各道的地方政府在京师设有进奏院,代表地方政府的驻京办事处,专同中央政府联系事务,自然中间需要用钱币。同时商人到京师搞贸易,把货物卖出后,不便于携带大量钱币回家,逐渐想出了把货款交给本道的进奏院的办法,即由进奏院开给一张凭据,当时叫“文牒”或“公据”,将凭据分成两半,一半交给寄钱款的商人,另一半捎寄回本道。商人回到本道时,两券合拢不错,就可以兑付如数钱币。这样,就解决了往返运送现钱的不便,消除商人带现款的风险。这种“飞钱”的办法,就是现代汇票、汇兑的雏形。
中国古代汇兑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中国信用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的反映。唐代的飞钱,是中国经济文化发达的产物,也是中国纸币发展的渊源。“飞钱”所用文牒,具有纸币性质,是纸币的雏形。它比欧洲兑换券的产生要早好几百年。中国古代的汇兑发展,经历过一个缓慢曲折的发展过程。唐代兴起汇兑之后,对繁荣经济,发展商业起了很大促进作用。当时,因商人使用“飞钱”的数量很大,致使京师积钱过多。政府曾一度停用,也有的经手官府索取汇费进行勒索。有的官府不守信用,商人持“文牒”支付时不立即付现,引起商人疑虑,不敢使用,后朝廷曾下令纠正。由于货币制度的变革,由金属货币变换到白银、纸币,纸币又回复到金属货币。几经反复,汇兑办法也随之变化。到宋代,“交子”得到大量发行,出现了正式的官办纸币,因为纸币可以代替汇票。所以,北宋以后,汇兑曾一度发展缓慢。明朝中叶以后,纸币流通减少,大量运送硬币使人感到不便,又迫使恢复了汇兑,仍由政府办理。崇祯十六年(公元1143年),思宗帝曾下令户部承管汇兑一事,多方积极鼓励,一面派人到各处去办理付现,一面禁止官吏从中勒索少付,并同时奖励兑银多的官吏。至此,汇兑业又有抬头。
汇兑办法,断断续续地延续到清代,直到现代才逐步完善起来。

☚ 古代典当信用   明、清时中国资本主义信用制度的萌芽 ☛
00000394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4:4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