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力的前奏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力的前奏在一瞬的震颤中凝神 舞者为一个姿势 拼聚了一生的呼吸 天空的云、地上的海洋 在大风暴来到之前 有着可怕的寂静 全人类的热情汇合交融 在痛苦的挣扎里守候 一个共同的黎明 曾见到过陈敬容年轻时的一幅照片:清纯的短发,秀美文静的面容,加上略显纤弱的身材,是一个典型的东方淑女的形象。 但是,如果读陈敬容的诗,你会感受到一种令人难以置信的震动。袁可嘉说她的诗作“往往是火爆式的快速反应,高速度地以外景触发内感,势头快而猛,粗犷而有力”。她的许多诗作因此而充满了一种撼人心魄的力量,使人强烈地感受到:在纤秀的外表下所包孕着的一颗炽热而坚强的心。 《力的前奏》是一首短诗。开头两小节以简炼的语言勾勒出两个形象“歌者蓄满了声音/在一瞬的震颤中凝神”, “舞者为一个姿势/拼聚了一生的呼吸。”这里,作者所表现的是“前奏”,是“响遏行云”和“广袖善舞”之前的那一刻。接着,诗人把目光转向了自然界“天空的云,地上的海洋/在大风暴到来之前/有着可怕的宁静。”这一节依然是“前奏”,是爆发前的沉默与宁静,只不过较前两节视野开阔了,力度增加了。而最后一节, “全人类的热情汇合交融/在痛苦的挣扎里守候/一个共同的黎明”。这是着眼于社会发展产生质的变化的“前奏”。可以说,诗人所构筑的是时空交错时所产生的一个临界点:这里既有长期蓄积起来的忍耐与渴望,又有爆发前的骚动与凝神。在这个临界点上,一切似乎都已发展到了极点,再向前一步就会产生令人耳目一新的逆向变化。也正是因此,一切都凝固了,屏息等待着那一触即发之后便势不可挡的神圣时刻。 全诗写到这里已蓄足了力量,只待江河临谷、急转直下了,但出人预料的是,作者突然收起笔墨就此结束了。这种戛然而止所形成的起落无断的艺术效果,令人回味不已。 这首诗作于1947年4月,当时正值第三次国内战争时期。百余年来的异族入侵、战乱频仍已使得具有数千年文明史的泱泱大国千疮百孔,而人民依然在灾难与黑暗之中顽强的期待着和平与幸福。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这也正是一个伟大的临界点。作者用哲理诗的形式揭示出“社会一定会进步,人民一定会胜利”的历史发展规律,表现出了对中华民族乃至整个人类的前途和未来充满了信心的乐观主义精神。 正如诗人所期望的那样, “在痛苦的挣扎里守候”的那个“共同的黎明”,在两年以后就降临在这块土地的上空,中国人从此告别了充满屈辱与苦难的岁月,满怀信心地开始建设自己渴望已久的新生活。在这里,诗人的艺术感觉与人民的思想感情息息相通了。这首诗还使我们从中感受到诗人洞察社会发展规律的睿智目光和具有强烈东方色彩的哲思,诗中的想象与情感也因此而具有十分丰满的现实意义。 力的前奏在一瞬的震颤中凝神 舞者为一个姿势 拼聚了一生的呼吸 天空的云、地上的海洋 在大风暴来到之前 有着可怕的寂静 全人类的热情汇合交融 在痛苦的挣扎里守候 一个共同的黎明 这首诗的标题为我们打开了它神秘的大门,它不是力的运动,而只是“力的前奏”。这种“前奏”,可以理解为射箭者拉着沉静的弓,在不动声色中蓄势。真正射出那支利箭的,却是读者。这样,更加强了诗歌空间的广阔性和诗歌意味的复杂性。所谓“引而不发跃如也”,正是诗歌孜孜以求的审美效果。显然,瞬间的“寂静”潜藏着更强劲的爆发力,是透视此诗灵魂的关键。对“力”来说,也是使之变无形为有形,变一览无余的动为无穷动的有效办法。歌者声音高亢是一种力,但更内在的力却是“蓄满了声音”后,瞬间的“凝神”;舞者的狂放是一种力,但更持久的力则是“拼聚了一生的呼吸”凝铸成的“一个姿势”,它也许是雕塑般的稳定,但这是一生中只有“一个”的;风雨狂涛是一种力,但它只是力的宣泄过程,真正的力则是它未宣泄前的“可怕的寂静”,你可以任意想象它的势头……这些意象都有意保持一种“待完成”状,诗人将更广阔的东西留给我们去实现,这就使诗充满了张力,充满了无限前倾的势能,诗的含量猛然增大了。直到最后一节,诗人变前三节的具象为抽象,我们在瞬间顿悟了社会意义上的“力的前奏”,胸中蓄满的力顷刻咆哮着奔出,竟有裂岸崩云的力度,成为光明与黑暗较量的自信的呼喊!这首诗写在四十年代末的上海,由此背景我们可以看出,诗人是怎样清醒地把握了当时社会斗争的总体趋向的。但从诗歌的技艺上,我们得到的启示,也许比它的意味更有价值。这就是,诗必须是诗,它的生命一定不是建立在某种背景上才有意义的;它不是什么号角、投枪之类的工具,而是活的灵魂的独立歌唱。而真正高标独秀的纯诗的歌唱,其力度也决不在号角、投枪之下。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