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古代果树嫁接技术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古代果树嫁接技术graftage of fruit treein ancient China

嫁接繁殖是中国古代果树栽培中应用最广的繁殖方法,宋代以来,几乎大多数果树主要采用这种方法繁殖。中国有关嫁接的最早的明确记载是汉代的《氾胜之书》中记载的将10株瓠靠接成1株,从而培育出大瓠子的方法。不过,古代并无“嫁接”这个名称,而且史籍中对它的称谓不一:《齐民要术》中称“插”,唐末五代时成书的《四时纂要》中叫“接”,元及元以后的农书中名“接换”、“接缚”。
嫁接技术起源于何时,迄今尚无定论。《齐民要术》首次提到果树的嫁接繁殖,并详细论述了梨的嫁接繁殖技术,足见在南北朝时,果树的嫁接繁殖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其后又不断有所发展。
砧木的选择与处理 南北朝时,梨的嫁接技术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不过,当时尚无“砧木”这个名称,而称之为“主”,《四时纂要》中才有“树砧”或“砧”的专称。
在果树栽培中,古人首先注意到的是,嫁接繁殖的果树,达结果年龄比较早,这大约是古代在果树栽培中崇尚嫁接繁殖的主要原因之一。同时,古人也观察到砧木对接穗的果实大小、品质等都有影响。例如嫁接梨,用棠为砧木者,所结果实大而且肉质细密;用杜做砧木者次之;用桑做砧木者最差(历代典籍中对此的说法不一,宋代的典籍中说桑砧接梨,结实早,果实品质好;明代的文献中称桑砧接梨,梨果脆而甘);用枣或石榴做砧木者最差。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砧木对接穗影响方面的观察也不断丰富,发现在果实色泽、种子多少、树寿长短,甚至对土壤肥力的适应性等各个方面都有影响。例如,嫁接可增进枇杷果实的品质,使果核变小,如重复嫁接,则可无核;梅砧上嫁接杏,结实味甜;桑砧上接杨梅,结实不酸;梅砧接李,易成活,树寿长,耐肥,果实“红而甘”;桃砧接杏,结实大;枣砧接葡萄,结实“肉实如枣”;凡果树经多次稼接后,果核均变小,但不能再用作播种材料;柿砧上接桃,则果肉都是黄色;枫杨砧接核桃,易成活,达结果年龄早。
古人在注意到不同的砧木对接穗有不同影响的同时,也注意到不是任何植物互接都能成活,这就是现在所说的亲和力。《齐民要术》中指出桑砧嫁接的梨品质量好,但成活率只有10~20%。到唐末五代时,人们已从实践中总结出“实内子相类者”互接容易成活。即砧木与接穗亲缘关系近的,嫁接易成活。据近年的研究,稼接亲和力的强弱与亲缘关系的远近并不成绝对正相关。如上所述,典籍中就记载了一些远缘嫁接的事例,不过,其效果究竟是否确如典籍的记载,尚有待进行试验验证。
在历史的早期,枝接均选用干径粗如手臂或斧柄的亩木作砧木,砧木的苗龄似乎都比较大。元代所用砧木的苗龄大小都有,小者仅两年生。清代的文献中则明确指出,选用两三年生的砧木,嫁接较易成活。
枝接留砧的高度,南北朝的标准一般为距地面5~6寸(约折合15~18厘米);也可留砧高一些,则嫁接苗枝叶生长较茂盛,但易于被风吹折。唐末五代时的文献中则说,留砧的高度应根据砧木的大小决定:砧木大的,留砧应稍高,约距地面一尺截断。如果留砧过低,则“地力大壮”,易“夹煞”接穗;砧木小的,留砧宜稍低,约距地面7~8寸。如果留砧过高,则“地气难应”。元代以后的典籍中所记留砧的高度不一,有的很低,平地面截砧;也有的相当高,高可平人肩,这大致相当于现在的高接换种,古代名为身接。
芽接均选用苗龄较小的小树作砧木。留砧高度为一尺余。
接穗的选择与处理 古代没有“接穗”这个名称,南北朝时称之为客,宋元时名接头,《橘录》中称贴,明清之际叫接条。
南北朝时,人们即已知道接穗要选用优良品种;要选取向阳面的枝条,不可用背阴面的枝条,否则结实少。枝接的接穗长度为5~6寸。更可贵的是,当时人们还注意到,嫁接梨,用树干近根处的小枝作接穗,则嫁接树的树型美观,而达结果年龄迟;用结果枝(鸠脚老枝)作接穗,则嫁接树的树型不美观,而达结果年龄较早。唐代的典籍中明确指出,枝接的接穗应选用两年生粗细如筷子的枝条,长度为4~5寸。清代的文献中明白提出,接穗应从已开始结果的树上剪取。
关于接穗剪取后的处理,《齐民要术》中仅说,在接穗剪下后,随即用火将下端的3~4寸烧一下,则虽经长途运输,仍可成活。用火烧的目的,据说是防止接穗中的养分流失。元代的文献中则说,如附近无适当的接穗,需从别处剪取者,可于农历腊月间剪取,埋于土中,至次春芽眼萌动时,取出嫁接;如需从较远处剪取接穗,则可将接穗剪下来置于未曾盛过油的、用柿漆涂过的新竹篓中,用蒲草的果序、麦穰、谷穰等加以铺衬,将篓口密封,虽经千里运输,接穗也不至冻损。
嫁接时期 南北朝时,认为嫁接梨的适期最好是在春季,梨的叶芽刚开始萌动时;稍迟至梨的叶芽即将展开时也还可以。《四时纂要》中仅笼统地说,农历正月可进行嫁接。元代的农书中称,最好在春分节前10天进行嫁接,其次是春分节前后5日,接着又将嫁接适期概括为以树芽微现绿色时为准,并指出应选择晴暖之日进行。到了明代,人们进一步总结出,在春季树叶将萌发,及秋季树叶将黄落时。也就是春分节以前,及秋分节以后,都可以进行嫁接。
嫁接方法 嫁接繁殖的方法,按所用材料可分为枝接、根接与芽接三大类。据史籍记载,元代以前都采用枝接或根接,元代的农书中才首次提到芽接。
至于嫁接方式,古代基本上都采用露地接(亦称居接),史籍中未见有掘接(亦称扬接)的记载。
枝接的操作方法,在元代以前的文献中都无名称,只叙述具体的操作方法。《齐民要术》中记述了两种方法:一法相当于现在的插接,另法类似现在的劈接(或称割接)。书中对两法的评价是,后一种方法的切口过大,砧穗不易密接,所以成活率低。
《四时纂要》中所记枝接的操作方法与上述《齐民要术》中的后一种方法类似,所不同的是,《齐民要术》中说将砧面切割成十字形,《四时纂要》中则说将砧面的两侧各切割一条缝。
到了元代,枝接的操作方法不仅较前代有所增加,而且还分别赋予它们不同的名称,如:插接、劈接、搭接、皮接等。不过,从具体操作方法来看,除插接与搭接与现在基本相同外,其他的名称都与现在不一致:古代所谓的劈接相当于现在的嵌接;古代所称的皮接,类似现在的腹接。
《氾胜之书》中所记将10株瓠靠接成一株,以培养大瓠的方法,也是枝接法的一种。该法虽是一种较早出现的嫁接方法,但是,用在果树繁殖中却迟至明代的文献中始见记载。而且史籍中也无“靠接”这一名称,而称之为“寄枝”或“过贴”。
根接的操作方法,在南北朝时与枝接一样,也有两种,一种相当于现在的插接,另一种类似现在的劈接。元代典籍中提到的根接操作方法也有两种,即插接与劈接,也同枝接的操作方法一样,分别相当于现在的插接与嵌接。
芽接,史籍中称为“靥接”,具体操作方法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嵌芽接(亦称贴接)。古今的差异在于,古代是先将砧木于距离地面一尺左右处截断,并剔去一侧的树皮一方寸,然后再揭取接穗的芽片嵌贴于砧木上;现在则于芽接成活后,才从芽接部位的上方截断砧木,而且往往分两次截砧,即成活后先在芽接部位的上方留15厘米剪砧,以便用作活桩,绑撑接芽萌发成的新梢,待新梢生长充实后,再正式剪砧。
保证嫁接成活的措施 《齐民要术》中不仅记述了梨的嫁接方法,并且还论述了如何保证嫁接成活。元代的农书中更作了进一步发挥,其中首要的是,应使砧穗的形成层密接。形成层是现代植物解剖学上的名词,史籍中是没有的。但是,古人早已意识到它的存在。《齐民要术》在叙述枝接的操作过程中,特别指出,必须“木边向木,皮还向皮”。元代的《士农必用》进一步阐明:树木的皮层(皮肤)与木质部(坚骨)之间,是春季天气转暖时树木“津液”流动的地方,砧穗之间的“津液”一旦相连通,砧木对接穗的种种微妙影响就会出现。这就清楚地说明,嫁接成活的关键在于砧木与接穗的皮层与木质部之间的形成层的密接。
元代的农书中特地交待,嫁接要先准备锋利的工具,如细齿锯厚背利刃等;操作要快速平稳。这些都是保证切口平滑,有利于砧穗密接的先决条件。
《齐民要术》中说,在断砧以后,随即用麻绳缠绕砧面以下部分,而后才用竹签插入木质部与皮层之间。《四时纂要》及《士农必用》等则说,在接穗插入砧木后,用树皮缠绕砧穗接合部,而且要松紧适中。具体操作方法虽有差异,目的则都在于使砧木与接穗的形成层密接。
砧穗的形成层密接还只是嫁接成活的外在条件,最终还有赖于砧穗的形成层分别产生的新的输导组织和其他组织融为一体,才能真正成活。而愈伤组织的形成需要一定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齐民要术》所说,在接穗插入砧木后,用丝绵裹住砧面,上封熟泥,再用土壅培,仅露出接穗的顶端,并浇水,以保持湿润,勿使坚涸。《四时纂要》改封熟泥为黄泥。《士农必用》的记述更有所改进:接穗切削妥当后,随即噙于口中,并且指出,嫁接前,操作者不可喝酒或吃滋味浓厚的食物;接穗插入砧木后,用树皮缠缚砧穗接合部,再用新鲜牛粪和泥封涂,最后再用湿土壅培。这些措施都是旨在创造适宜的温度与湿度,以利于砧穗的形成层产生愈伤组织。值得注意的是,将切削好的接穗噙于口中,以及在砧穗接合处用新牛粪和泥封涂,除了有利于保持适宜的温度与湿度外,人的唾液和新鲜牛粪中是否含有某种可促进产生愈伤组织的生长刺激素,值得研究。现在果农在嫁接时,也常将切削的接穗噙于口中,大概正是古法的延续。
嫁接苗的管理 嫁接苗在成活以前,四畔壅培的土要经常浇水,以保持湿润。成活后,所壅之土暂时勿扒开,待接合部分生长充实后,最好等到秋季再扒开。
砧木上如有芽萌发,应及时除去。枝接在一株砧木上同时嫁接一枝以上接穗者,成活后应选留一枝生长健壮者,其余均应除去。接穗成活萌发成新梢后,需及时立支柱保护,防止折断。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19:29: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