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病内治法
口唇齿舌病的内治法,亦是根据不同脏腑病变,临床不同症状表现, 分别选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兹分述于下:
疏散风邪 用于风热或风寒外邪侵袭而致的口腔疾病。风热外邪侵犯而致的如风热牙痛、牙痈、口疮初起,症见发热、恶寒、口渴、舌红、脉浮数等,治宜祛风清热,可选用薄荷连翘方。药物如荆芥、防风、牛蒡子、菊花、桑叶、连翘、金银花、薄荷等。若风寒邪毒侵袭口腔肌膜,停聚不散,使局部经络气血不运,症见患处肌膜淡白,不肿不痛,口不渴,舌苔白滑,脉迟缓等,治宜辛散风寒,代表方如五白汤,药物如苍耳子、白附子、白蒺藜、白芷等。
清心降火 用于心火上炎,熏灼口舌而致的口腔疾病。症见口舌溃烂,红赤疼痛,心中烦热,面色红赤,舌质红,苔黄等。常用方如黄连解毒汤,药物如黄连、栀子、丹皮、生地黄、紫草、淡竹叶、莲子心等。
清利湿热 用于脾不化湿,湿热熏蒸,或湿热蕴结膀胱,气化失常,移热于小肠,以致湿热上犯的口腔疾病,症见口腔肌膜糜烂、唇肿痛破裂流水等。以清热和利湿药物治疗,使上蒸之湿热从下渗出。代表方如加味导赤汤。若以脾不化湿为主者,可用加味四苓散。清热的药物如黄连、金银花、连翘、龙胆草、菊花、紫花地丁等。利湿的药物如泽泻、车前子、绵茵陈、冬瓜仁、木通等。
利膈清热 用于热毒壅盛于里,热困脾胃,以致里热上灼,口腔溃烂,红肿疼痛或化脓,大便秘结,腹胀,口渴、口臭等症。用泻下药物,以通便泻热,使壅盛的胃肠里热从下而泄。常用方如大承气汤,药物如大黄、芒硝、火麻仁、郁李仁、番泻叶等。临床上,泻下药往往与行气导滞药配伍使用,有利于利膈清热。常配用药如大腹皮、枳实、川朴等。若尚有表症者,可与解表药同用,如凉膈散。若体质素虚,气阴亏损,宜润肠通便,用火麻仁、郁李仁,以润下壅盛的里热。若胃经热盛而无腹胀便秘者,宜用清胃汤,以清胃泻火。
清化痰浊 用于痰浊停聚而致的口腔疾病,其症多以肿胀为主,如痰包、舌肿胀,或痰浊内生,阻滞脉络,痰浊气血凝聚而成的良性及恶性肿瘤。应用化痰行气,清利湿浊药物,以清除凝聚的痰浊。常用方如加味二陈汤。药物如瓜蒌、贝母、竹茹、制半夏、桔梗、前胡、海藻、昆布、礞石等。由于痰浊形成的原因及症状不同,运用本法则有所差异,若肺经受热,痰湿凝滞者,宜清热润燥,疏肺散结,选用益气清金汤; 若痰浊困结,气血凝聚,用消瘤丸加制半夏、瓜蒌仁、葶苈子等,以软坚散结祛痰浊; 若痰浊结聚而成肿瘤,可选用清气化痰丸加鸡内金、党参、山慈姑等。
滋养肾阴 用于治疗肾阴不足,虚火上炎之症,如虚火牙痛、牙龈微红肿痛、虚火口疮及肾虚精亏髓少而致的牙宣等。常用方如六味地黄汤、知柏八味丸,常用药如熟地黄、女贞子、旱莲草、龟板、五味子等。若肾阴虚兼阴虚胃热者,宜养阴清胃降火,可用玉女煎。
补益气血 用于治疗气血亏损而致的口腔疾病,如气血亏损的牙宣、牙衄、口疮等,用补气养血药物,以扶助正气,祛邪外出。气虚为主者用补气方药,如四君子汤、补中益气汤,药物如北芪、党参、白术等; 血虚为主者,用补血方药,如四物汤,药物如首乌、黄精、杞子、 熟地黄、 当归、 阿胶,若气血两虚者, 可选用八珍汤、归脾汤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