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言不尽意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言不尽意

言不尽意

古代与诗学有关的文论概念。虽然《易·系辞传上》早就称引孔子的“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之说,但《易·系辞传》实际是以此为导语而发为“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论。因此,哲学与文学上的“言不尽意”论,实际上语出于《庄子·天道》篇:“世之所贵道者,书也,书不过语,语有贵也。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而世因贵言传书。世虽贵之,我犹不足贵也,为其贵非其贵也。故视而可见者,形与色也;听而可闻者,名与声也。悲夫,世人以形色名声为足以得彼之情! 夫形色名声,果不足以得彼之情,则知者不言,言者不知,而世岂识之哉!”意思是说,书籍文辞之所以可贵在于记录了语言,语言之可贵在于反映了人的情意,然而人的情意的产生,随具体条件而变化,其思维想象可以超越时空限制,这又不是具有物质外壳的语言所能充分、全部表达的,因而其中究竟保存多少作者的真情实意,是很难说的。一切事物都有外貌与内质,人们的认识与表达如果只停留在其形状、声音、颜色、名称的表面,而没有透过现象去发现其内在本质,发现世界事物的丰富多样、精深微妙,那实在太遗憾了。古代关于“言意之辨”问题的争论,儒家强调言可达意,如孔子标举“辞达”(《论语·卫灵公》),肯定“言以足志,文以足言”(《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这是很有道理的。语言作为人类进行思维与交流思想的重要工具,理所当然地为抒情达意服务,而文学则借语言得以长期保存和广泛流传,有着对知识的延续与发展文明的伟大作用。然而言、文与意三者之间,既密切联系,又属不同的现象,其间也存在着矛盾。儒家在这矛盾的复杂关系方面,有所忽略,因而道家创为“言不尽意”之论。儒、道二说,各抒己见,容有偏胜,但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进行探讨,都有益于对“言意之辨”问题认识的深化。特别是庄子,揭示了“言”和“意”的矛盾,恰恰为弥补其间的差距,突破语言文辞的局限,并启发了深入一层的文学思维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庄子肯定了“言贵意”的前提,但同时指出了“不可言传”的客观事实。正如现代语言学家所指出,语言表达思想的功能也有它的局限性,因为语言只表现一般的东西,“而人们所想的,即语言所要表达的,却是特殊的、个别的东西,自然会产生一些矛盾。有的时候,特殊的、个别的东西的复杂性难以用言词一一穷尽地表达出来,因而在所要表达的意思上留下一片空白”(叶蜚声、徐通铿《语言学纲要》)。于此可见,道家的“言不尽意”之说,虽然不可能排斥不可知论的唯心成分,但却也有其一定的科学根据,所以陆机《文赋序》有“恒患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之叹。后来如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欧阳修《书梅圣俞诗集》,随处可见其影响。《庄子》的“言不尽意”论,启示诗歌文学创作追求言外之意,对于促进形象思维和文学创作,产生了良好的影响。

☚ 言意象   得意忘言 ☛
言不尽意

言不尽意

这原是《周易·系辞上》的语言,原文为:“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系辞焉以尽其言,变而通之以尽利,鼓之舞之以尽神”。王弼在《周易略例》中对“言不尽意”的思想作了深入的研究和发挥。由于魏晋玄学认为“道”是“无名”、“无形”亦即无限,因此就产生了一个“道”能否用名言概念和具体形象来加以表述的问题,从而引出了“言”、“象”能否尽“意”的问题。王弼认为,“得意在忘象”,“得象在忘言”,他看到了任何固定的“象”和“言”总是有限的,前者不足以充分地表现或象征它所要尽的“意”,后者不足以充分地说明或解释它所要尽的“象”。某一固定的“言”既然不能“尽象”,那当然也就不能尽“象”所代表的“意”,所以结论是“言不尽意”。这种观点看似难解,其实目的是要打破“言”与“象”的有限性,去把握那不能用有限的“言”和“象”去加以指谓说明的“象”与“意”。这是中国美学对审美特征认识的一个巨大进展。

☚ 王弼   得意忘象 ☛

言不尽意

谓言语难于表达思想。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序志》: “言不尽意,圣人所难,识在瓶管,何能矩矱。”
●《易·系辞上》: “子曰: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然则圣人之意,其不可见乎?子曰:‘圣人立象以尽意,设卦以尽情伪。” 圣人: 指《易》之作者。见: 通“现”。情: 真实。伪: 虚伪。孔子认为书是记录语言的,语言是表达思想的,但都有局限,不可能将要说的话都表达出来,而《易》却只要立象代表事物,便能尽意。

言不尽意,再祈珍重

意为我所说的话仍不能表达完自己的意思,再一次希望您多加保重。

字数:39 - 来源:委婉语应用辞典 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 倘有闲暇,敬候回谕   春寒料峭,善自珍重 ☛
言不尽意

言不尽意

语言难以把意思都表达出来。后常用于书信结尾,表示意犹未尽。

☚ 言必有中   言不由衷 ☛
不能完全表达

不能完全表达

无法用语言表达:无可言说
书写的东西没能把意思全部表达出来:书不尽意
所说的话不能完全表达心中的意思:言不尽意
想说的话很多,但由于书写的篇幅有限而情意不能尽表:情长纸短 纸短情长 楮短情长 意长笺短
言辞不能完全表达想表达的心意:词不悉心 辞不悉心
说的话不能准确或充分表达要想表达的意见:言不达意 言不逮意
说话、写文章的词句不能充分确切地表达意思:词不达意 词不逮意 辞不达意 辞不达理 辞不逮意 辞不意逮 辞不达义 辞不逮理
表示言辞难以充分达意:书不尽言
意思还未完全表达出来:意犹未尽

☚ 表达充分   传情 ☛
言不尽意

言不尽意

意指言语很难把自己的心意都能表达出来。《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 言必有中   言而有信 ☛

言不尽意

魏晋玄学命题。指语言不能详尽表达意思和思想。荀粲主此说。先秦《易传·系辞上》有“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的说法。荀粲进一步加以发挥:“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今称立象以尽意,此非通于意外者也,系辞焉以尽言,此非言乎系表者也。”

言不尽意

言不尽意

语言不能完整精确地表达思想,与“言尽意”相对。语出《易·系辞上》中“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一句话。是指事物深处的精微道理,语言文字并非都能表达得详尽无余。魏晋玄学家发挥了这一思想,三国荀粲认为:“理之微者非物象之所举也。”(《三国志·荀彧》注)任何概念总是反映事物的部分特征,不可能反映事物的整体和规律,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接触,恰恰是“意以象尽,象以言著”。语辞虽然在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中起工具作用,但人们一旦认识事物之理之后,语辞便失去了再现事物本质的作用,因为它们不可能如实地反映人所获得的事物之中的道理。这种“言不尽意”的说法不完全正确。从语言是人们反映客观事物的工具来看,语言不可能原原本本地再现客观事物的全部特征,做到完全、绝对的精确,但语言毕竟能够表达人们的思想,把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再现出来。“言不尽意”只能是说语言所描绘的世界,不可能完全等于真实的世界。

☚ 言尽意   证明 ☛

言不尽意yán bù jìn yì

be reticent about; not put one’s whole meaning into words; I should like to say more (but I must bring my letter to a close)
❍ 秋风渐厉,一切望加意珍卫,~,幸能体会。(叶圣陶《倪焕之》333) As the autumn wind becomes gradually keener I hope you will watch your step in every way and take care of yourself; I’m not putting my whole meaning into words,but I think you’ll know what Imean.

言不尽意yán bù jìn yì

所说的话不能表达全部思想内容。speak with reticence, I should like to say more(but I must bring my letter to a close). reticent

言不尽意yán bù jìn yì

【解义】指说的话不能表达全部的意思。
【用法】多用于书信的末尾,也可用于写文章、讲话等。
【例句】由于时间所限,他虽讲了好半天,还觉得~,很想继续讲下去。
【反义】淋漓尽致

言不尽意yán bù jìn yì

言语尚不能表达出全部的心意。多用于书信的末尾,表示所说还不可能把想法表达完善。《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疏:“意有深邃、委曲,非言可写,是言不尽意也。”

言不尽意yán bu? jìn yì

【释义】说的话未能表达出全部意思。表示意犹未尽。
?? ? ???? ???.
(???? ?? ???)
【例句】1.言不尽意,聚首再叙。
?? ? ?? ???? ????????????.
2.这篇文章有的地方显得言不尽意,需要修改一下。
? ???? ??? ???? ?? ??? ??? ??? ?????.
3.演讲者讲了半天,犹觉言不尽意,索性延时继续讲下去了。
???? ?? ?? ??? ????? ??, ?? ??? ?? ?? ???.
【近义词】词不尽意 书不尽言
【反义词】一语破的

言不尽意yán bù jìn yì

所说所写不能表达全部的意思。也用为书信结尾的套语,表示意犹未尽。陈村《故乡》:“听了他隐隐约约的一番话,颇使人感到别别扭扭的,干吗要这样~ 呢?”王火《战争和人(三)》一:“弦月已上,市嚣盈耳,心情寥落,思念之情犹如潮水,~,匆匆搁笔。”
〔出处〕《周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反义〕畅所欲言 和盘托出
〔辨析〕见“语焉不详”(721页)。
〔连用〕书不尽言

说的话没有把意思完全表达出来言不尽意

格式 直叙式。
释义 尽:完全表达。
出处 《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举例 病中作词一阕,调寄《菩萨蛮》,奉上文郎云杰翰座,谨望挽回春色,词不尽言,言不尽意。(元·贾仲名《萧淑兰》第三折)

言不尽意yán bù jìn yì

意:心意,想法。所说的话不能完全表达心中的意思。后也用于书信结尾,表示话虽说完但意犹未尽。
〔例〕大哥在信中最后说:“~,就此搁笔,万望保重。”
【提示】多独立成句。

言不尽意yánbùjìnyì

《易·系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本指言语难于完全表达心中的意思。后多用于书信结尾。表示信中的文辞无法充分表达自己的心意。

言不尽意yán bù jìn yì

言语难以完全表达心中的意思。多用于书信的末尾或文章与讲话中,意谓话已说完而意犹未尽。

言不尽意yán bù jìn yì

【解义】 指说的话不能表达全部的意思。
【用法】 多用于书信的末尾,也可用于写文章、讲话等。
【例句】 由于时间所限,他虽讲了好半天,还觉得~,很想继续讲下去。
【反义】 淋漓尽致

言不尽意yan bu jin yi

尽:完。思想的内容不是言语所能表达完全、表达明白的。常用于书信结尾,表示要说的意思还无法完全说出来。
【近】言犹未了书不尽言
【反】言无不尽畅所欲言
【注意】尽,不读jin。

书不尽言 言不尽意shū bù jìn yán;yán bù jìn yì

书:写;尽:完全。指没有写完要说的话,没有说完要表达的意思。表示意犹未尽。书信末尾常用语。俞平伯《文学的游离与其独在》:“我觉得我常受这种苦闷的压迫……恐怕古往今来的‘文章巨子’也同在这网罗中挣扎着罢。‘~’,实事普通的,永久的,不可弥补的终古恨事。”

【言不尽意】yán bù jìn yì

原指说话时难以把意思都表达出来。后常用于书信结尾,表示意思没有表达完。《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言不尽意yánbùjìnyì

〔主谓〕 尽,完全表达出来。所说的不能完全表达出内心的意思。语出《周易·系辞上》:“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孔颖达疏:“意有深邃委曲,非言可写,是~也。”二春居士《海天鸿雪记》:“主人为广大教主,愿以慧眼慈航照见鄙人苦难而救度之也。带水尺素,~。六月某日君牧奉笺。”
△ 常用于书信结尾。
【近义】词不达意
〖反义〗畅所欲言

言不尽意yán bù jìn yì

《易·系辞上》: “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尽:完全。意:思想内容。即说的话难以把全部思想内容表达出来。常用于书信结尾,表示意犹未尽。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3 7: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