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的建立和发展
古代埃及的纸草文中已记有一些药物治疗牙痛和口臭。古代腓尼基的墓地中,曾发掘出一妇女上颌骨装有假牙,是用金属线将别人的两个切牙结扎在牙列上。古巴比伦人很重视漱口,特别是在祈祷的时候。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的著作中记述了牙齿的发生、牙齿与发音的关系,并已知龋齿能引起重症颌骨炎症。古罗马名医盖仑(Galen,C.)对于牙根数目的记载和现代相同,并首先指出牙齿的神经分布与脑神经的关系。
文艺复兴时代的艺术家达·芬奇绘出了真实的人体解剖图,其中也有牙齿的图;解剖学家维萨里《人体之构造》一书中,包括了牙齿解剖的记载。维萨里的继承者法罗比奥(Fallopius,G.)和柯伦波(Columbus,M.R.)都研究过牙齿发育。欧斯塔修(Eustachius)著有牙齿解剖专书(Libellus de Dentibus 1563)。
巴累对牙科学也有许多贡献,他曾经介绍多种牙粉和牙膏,描写了切开和引流牙齿脓肿的工具。他也提出许多倡议,例如应用软木和铅来充填牙齿的空腔;或采用骨或象牙制造人工齿;或用金线、银线来固定牙齿。他的这些设想,给后世牙科学有不少启发。
显微镜的发明人雷文虎克于1678年曾报道牙本质细管的存在,并于1683年报道牙石上附有微生物。
使牙科学成为独立学科的,当推十八世纪法国医生福查德(Fauchard,P.1678~1761),他把牙科学知识系统化,对齿槽脓漏、充填、矫正和修复技术都有记述。十八世纪,英国著名外科医师约翰·亨特(Hunter,J.1728~1793)对牙齿解剖学和生理学也做过研究,并对牙齿疾病、错颌矫正等作过介绍。 著有《人类牙齿的自然史》(1771)和《实用牙病论集》(1778)。
细菌的发现,消毒和麻醉法的应用,使外科和口腔科手术有了迅速的发展;十九世纪以来口腔医学的重心转到美国。
1828年,弗拉格(Flagg,F.)制作了拔牙钳子,1829年美国应用陶齿,1836年斯普纳(Spooner)使用砷剂失活牙髓,1837年英人墨菲(Murphy)应用银汞作牙齿充填。
1844年,美国牙科医师韦尔斯(Wells,H.1815~1848)首先用笑气麻醉拔牙,1846年牙科医生莫顿(Mor-ton,W. T. G. 1819~1868)应用乙醚麻醉拔牙,为各科手术麻醉的先驱者。
1851年,美国制造了牙科升降椅。1855年使用硬橡皮作假牙基托镶牙,是牙科镶复技术的一大进步。
1864年,英国人首先使用脚踏牙钻在牙齿硬组织上打孔,开始了牙病的现代化治疗。
1880年,金斯利(Kingsley,N. W. 1829~1913)发表《口腔畸形》专著,他可以说是口腔正畸学的创始人。1887年,安格尔(Angle,E. H. 1855~1930)制作了矫正器,著有《不正咬合的治疗方法》,开创了牙列正畸的工作。
1883年,美国米勒(Miller,D. 1853~1907)发表了化学细菌学说,阐明龋齿的病因病理,为牙病的防治奠定了理论基础。
美国巴尔第摩尔(Baltimore)牙医学院成立于1839年,是世界最早的近代牙医教育。英国伦敦的梅特罗波利坦(Metropolitan)牙医学校成立于1859年,法国巴黎牙医学校成立于1874年,俄国的牙医学校成立于1881年,瑞士日内瓦牙医学院也在同年开办。德国1884年开设柏林大学牙医学部,丹麦1888年在哥本哈根创办牙医学校,同年瑞典在斯德哥尔摩、意大利在罗马、以及荷兰等国相继开设了牙医学院。1890年,日本在东京创办高山齿科医学院,是现在东京齿科大学的前身。
1839年美国创刊《口腔医学杂志》,1840年建立牙科医师会,1849年美国发行《齿科医学辞典》。
1889年在巴黎召开世界牙科医学会议,促进了各国口腔医学的发展。1893、1900年先后召开第二次,第三次世界牙科会议,制订了口腔多发病的统一病名、诊断标准及科学研究方向。
十九世纪以来很多国家成立了口腔医史学会,出版口腔医史专著和期刊,建立了专门研究机构。在大学里成立口腔医史教研室,在一些口腔医学院都将口腔医学史列为必修课。
二十世纪口腔医学更进一步发展,1912年麦凯奇(Mckag)发现氟化物防龋,近年氟化水源已在一些国家推广。在牙科治疗中,超速轮转机的应用,最高转速可达每分钟50万转,提高了治疗效果。近年利用多学科、多种手段研究口腔病的防治理论与技术,已成为一种趋势。
口腔医学的发展在世界各国很不一致,不仅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差异甚大,即使在发达国家中也不尽相同,如瑞典、新西兰等国口腔保健工作很有成效,龋齿发病基本得到控制;而另一些国家,如美国,口腔医学虽甚发达,由于牙科保健组织工作薄弱,仍有半数以上龋齿并没有得到及时治疗,这表明牙病防治工作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同时也是一个社会组织管理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