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山区生态经济
发展建设城乡共生、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生产高效、生活健康的山区经济,是发展山区经济的主要内容。我国山区面积占全国面积的69%,山区人口占全国人口的56%,发展山区生态经济在生态经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
转变发展方式,树立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念。在发展山区经济的同时,要正确处理好生态与发展的关系,找出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的最佳结合点,使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之间形成共生、平衡、协调发展的复合系统,实现山区生态经济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一方面在山区生态建设中,注意经济发展,做到保护和发展相结合,达到通过山区生态建设既增大环境容量,又提高经济系统的产出率; 另一方面在山区经济发展中,要重视生态建设,做到在不超越山区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机制承载阈限的目标,使山区的自然资源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以满足山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生态经济。转变山区资源依赖型经济发展模式,重点在于如何发挥山区资源的最佳效益,使资源利用符合生态平衡的原则。要因地制宜利用山区各类资源,大力发展生态经济是山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如发展生态农业,开发有机农产品和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复合型林地经济,搞好林下立体综合开发; 在水力资源丰富的山区,开发水电产业等。此外,山区区域经济的发展还应延长生态经济的产业链,大力发展第二、三产业,如农林产品的深加工,发展生态文化旅游业等等。
加强生态科研,建立生态技术体系。生态技术体系是实现山区生态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保证。生态技术体系的本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通过生态系统的治理及农林能源综合建设,使生态环境从恶性循环向良性循环转变,使绿色覆盖率、土壤理化性能及有机质含量得以提高,进一步增强农业生态经济系统的生产力。二是农牧结合或农林结合,提高系统自身组织能力,增强系统的稳定性和生产力。三是以农业废弃物资源化为中心的生物多层次循环利用,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通过相应的政策引导和支持,推动诸如立体种养、生态林业、水土保持、节水灌溉、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等技术的研究和应用,提高山区资源利用的效益和效率,减轻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压力。
加强区域规划,实行生态补偿。要实行科学合理的区域规划,科学划分主体功能区和环境功能区,在不同功能区实施不同的产业准入、环保准入、投资调节的财税政策。
稳定低生育水平,加强山区人力资源建设。山区地区最丰富的资源是劳动力资源,但普遍缺乏人才。要实现山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解决人力资源问题首要的瓶颈。一方面在人口数量上要稳定低生育水平,严格控制人口总量的增长,缓解人口增长对山区生态环境的压力,同时做好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工作; 另一方面要加强教育,提高山区人口素质,加强人才的培养和引进,为山区发展建立一支较高素质的人才队伍。
发展山区生态经济要站在科学发展观的高度,把山区开发、生态建设、人口控制等有机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山区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