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历史简介 发展历史简介1949年以来,安徽省建筑业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949—1957年 从1949年到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期间,安徽省建筑业处于创建阶段。50年代初期,安徽只有合肥、蚌埠、芜湖、安庆等市的建筑工人较集中,其他地区的建筑工人,大多散居乡镇,亦工亦农。为适应“一五”时期经济建设的需要,1953年成立了安徽省人民政府建筑工程局,全省有了统一的主管建筑行业的机构。建筑队伍从分散到逐步集中,以各种形式组织起来。相继成立了安徽省建筑工程公司,蚌埠、淮南、芜湖和安庆4个市建筑公司,六安、蚌埠两个专署的建筑公司。1953年全省建工局系统国营建筑企业职工9519人,其中管理人员890人,工程技术人员300人,工人8329人。固定资产83万元。有少量施工机械,能承担一般的民用建筑工程。随着“一五”计划的实施,到1957年建筑业职工人数增加到14300多人,固定资产也相应增加。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累计完成大中型项目10个,小型项目454个,建成各类房屋921.4万平方米,为安徽的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8—1965年 安徽建筑业在曲折中前进。这个时期包括三年“大跃进”和国民经济调整时期。三年“大跃进”期间,建筑队伍迅速扩大。1958年国家建工部从东北抽调一批建筑队伍来安徽,全省建筑职工达到37900多人,是1952年的12倍多。安徽省第一个建筑设计院也在1958年成立。此后,又相继组建了省、芜湖和安庆3个建筑机械厂。为了加快培养建筑工程技术人才,成立了安徽省建筑工程学校。这一时期该校培养的学生,现已成为安徽建筑业的骨干。 这一阶段,安徽建筑业推广建工部提出的“快速施工”法,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相继建成合肥化工厂、合肥钢铁厂、安徽纺织厂等大中型建设项目108个。由于缺乏技术装备,施工中主要采取“人海战术”,加之片面追求工期、产值的高速度,使综合效益明显低于“一五”时期,竣工率、人均竣工面积、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利润,分别下降40%、44%、5%和43%。1961年起,国家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压缩基本建设规模。建筑业进行了全面整顿,重新调整建筑力量,恢复了“大跃进”时期被废除的经济核算和经济承包制度,到1966年,建筑业的经济效益有明显回升,竣工率、人均竣工面积、全员劳动生产率和人均利润比“一五”时期分别增长9%、29%、14%和3%。 1958到1965年底,全省建工系统共完成产值53763万元,竣工房屋面积456万平方米,年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3156元。 1966—1976年 十年动乱期间,安徽建筑业正常的工作机构和工作秩序被打乱。建筑施工、设计科研、专业学校等企事业单位被撤销、合并、下放。省建设厅、省建筑工程公司和省建筑设计院撤销后,1968年成立了省建设工程纵队,实行了军事化管理,原有经营管理制度,被视为“管、卡、压”受到批判,造成企业生产管理混乱。这一时期,工程建设周期普遍延长,工程质量普遍较差,劳动生产率大幅度下降。到1976年,建工系统亏损面最高达到90%,1975年国家给企业补贴146万元。这10年中,除完成一些民用建筑外,全省主要建筑力量投入三线军工建设,共完成33个军工项目,建筑面积达103万平方米。建筑队伍远征,施工费用增加,管理难度加大。这些已建成的项目投产后,因原材料长途运输,加大成本,又陆续迁回城市,造成很大的浪费。1977—1979年 “文革”动乱结束以后,建筑业开始进行拨乱反正,全面整顿。从扭转工期长、质量差、亏损严重的局面入手,开展创全优工程活动。当时安徽与河南组成对赛对查区,省内各城市分片进行对赛对查。1978年全省查出比较好的工程116个,占单位工程的21.4%,选出全优样板工程22项。同时还进行了建筑工业化试点,推广大板建筑,1977年至1979年,全省共建大板建筑10万平方米。三年累计,建工系统内共完成总产值11亿元,房屋竣工面积800万平方米,分别是“大跃进”期间的3.6倍和2.5倍。企业装备水平达历史最高水平,人均1041元,是1975年的1.9倍。企业经济效益提高,1978年扭亏转盈,全年盈利923万元。设计、科研、专业教育得到恢复和发展。省、市(地)勘察设计单位发展到90个,省建筑科研所科研人员增加到80余人,并开始筹办省建工技校和市(地)中专、技工建筑学校。 ☚ 一 建筑业的发展和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建筑业的发展 ☛
发展历史简介 发展历史简介安徽公路建设,迄今已历时72个春秋。最早的公路,始建于皖北。1920年,泗县绅商购买汽车,利用泗县至五河的大路,整修行车,成为全省第一条商办公路。1922年,华阳义赈会为救济皖北水灾,以工代赈,先后修建蚌(埠)怀(远)、蒙(城)怀(远)、蒙(城)阜(阳)、涡(阳)亳(县)、宿(县)泗(县)、灵(璧)固(镇)等公路。同年,南洋兄弟烟草公司为调运烟叶,捐资修筑蚌埠至刘府公路,至1925年3月,皖北共修筑公路552公里。 1922年4月,当时的省会怀宁(今安庆市)至集贤关长10公里的公路,由安徽省道局督修兴建,为安徽第一条官办公路。1928年至1932年,由安徽省建设厅主持,相继修筑合(肥)安(庆)、休(宁)绩(溪)、芜(湖)当(涂)、六(安)寿(县)、蚌(埠)寿(县)等省内干线和京(南京)芜(湖)、宣(城)长(兴)、杭(州)徽(州)三省联络线路,至1937年抗日战争前夕,全省共修筑公路5731公里,其中省际联络干线3672公里。 民国时期的公路,多出于军事需要,应急抢修,建设标准低,无路面,缺桥涵,多数路线不能正常通车。抗日战争时期,为“破路阻敌”,迫使约4000公里公路被毁,其后未能悉数修复。至1949年,全省仅有公路2088公里,勉强维持通车路线17条,有42个县不能通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安徽原有公路很快恢复并有新的发展。1949年至1952年,皖北和皖南人民行政公署,为保障渡江战役、治淮工程和生产救灾运输的需要,分别进行了支前公路、治淮公路和皖南急要公路的抢修和整修,不但恢复旧路通车,并新建了霍山至佛子岭等治淮公路。1953年至1957年,公路建设的重点是沟通省、地、县联接线,新建、改建了合(肥)淮(南)、合(肥)裕(溪口)、合(肥)巢(县)等干线。以省会合肥为中心的放射线,由原有的合(肥)浦(口)、合(肥)六(安)、合(肥)安(庆)等3条增加为6条。1957年10月,潜(山)岳(西)公路建成通车,标志着全省县县通车的实现。1958年,交通部提出“依靠地方、依靠群众、普及为主”的地方交通建设方针,全省掀起群众性筑路热潮,公路里程突破1万公里,达到10785公里。但此期间修筑的公路,由于缺乏统一规划,前期工作准备不足,资金、器材和技术人员短缺,仓促上马,标准低,质量差,留下许多后遗症。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也起到了先通车使用的应急作用。1965年至1976年,期间经过十年动乱,公路“建、管、养”曾一度处于瘫痪状态,但安徽人民和交通公路部门职工,排除困扰,进行以国防路、战备路为重点的公路建设,相继建成以泗(县)浦(口)路和五河淮河公路大桥为代表的重点路桥工程。在此期间,皖西山区的金寨县,以战备和改变山区交通闭塞状况为目的,充分发挥省交通厅、省公路局下放工程人员的技术优势,民办公助,建成主干线228公里,其后又逐年建路,持续发展,全县公路总里程达千公里,成为全省公路里程最长、发展最快的一个县。1976年,交通部总结推广“以农带路,实行山、水、田、林、路统一规划,综合治理”县社公路的建设经验,安徽县社公路建设又一次加快发展,当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达22282公里。 以1975年为转机,安徽公路实行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提高为主;新建与改建相结合,以改建为主的建设方针,开始对江淮地区6条干线(合六、合安、合芜、合浦、合蚌、合淮)的技术改造,率先建成的合肥至六安公路为全省第一条二级公路。1978年至1980年,全省有计划地加强山区公路建设,发展区乡公路,使公路向老、边、山区延伸。1985年后,全省统一安排,组织实施“七五”公路建设规划,以东西、南北两条贯通线为主骨架,以省会合肥通往各地、市直达干线改造为重点,相应发展区乡公路,完善公路运输网络。“七五”期间,共新建公路3138公里,其中新建和改建城市进出口,国、省道二级以上公路1020公里;新建桥梁699座,25016米。重点建设了合(肥)宁(南京)一级汽车专用公路,合(肥)铜(陵)、屯(溪)黄(山)、芜(湖)南(陵)公路。拓宽改造了18条干线,其中合淮、合安、合巢、合蚌、淮(北)宿(县)等路已先期完成,达到二级路标准。利用世界银行贷款新建了岳西、太湖、潜山、歙县、绩溪县境的6条山区公路,新建和扩建了皖南山区7条旅游公路,先后建成蚌埠、凤台两座淮河大型公路斜拉桥。此外,还利用国家库存粮、棉、布,以工代赈,新建和改造县、乡等级公路3300公里,新建乡村公路,断头路及联网公路1348公里,改善提高公路等级1192公里。1992年,合宁路主线龙塘至吴庄段92公里一级汽车专用线,支线吴庄至西葛18公里二级汽车专用线已全线通车。合铜二级公路、合芜高速公路、铜陵长江公路大桥先后开工建设。1992年,全省公路总里程达30671公里,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22公里。县乡公路总长达20973公里,97.7%的乡镇通了公路。全省公路的数量、质量和现代化建设水平都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初步实现从数量型向质量型的转变,安徽作为华东地区中部交通网络的中心已经形成。 ☚ 一 公路建设的发展与现状 路网布局和等级标准 ☛
发展历史简介 发展历史简介1920年,泗县商绅筹组汽车公司,揭开了安徽公路运输序幕。1929年,安徽省公路管理处成立,修公路,购汽车,先后在安(庆)太(湖)、合(肥)巢(湖)、芜(湖)当(涂)公路上正式通车运营,为官办运输之开端。1932年至1937年,安徽公路运输发展较快,有公、私营汽车500余辆,辟有20多条营运线路,经营客货运输。1937年以后,因战争破坏,公路运输陷于瘫痪,至1949年,全省仅有公、私营汽车403辆。 50年代,安徽建立了全民所有制的公路运输企业,公路运输发展较快,车辆逐年增加,职工队伍不断扩大,营运线路和运输网点日益扩展,在救灾抢险、支援农业生产和农田水利建设等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这一时期由于建立了三级调度,二级平衡的生产指挥体系和推行计划管理,企业管理水平上升很快,被誉为安徽汽车运输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1958年至1978年,由于“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的影响,汽车运输发展进程减慢。1978年后,在“改革、开放、放宽、搞活”的方针指引下,打破“国营一家独办”的局面,坚持国营、集体、个人一齐上,使汽车运输进入了一个发展较快的时期。1992年,客运量和客运周转量达2.1亿人次、107.2亿人公里,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达7386万吨和36.1亿吨公里。全省汽车运输的管理体制实行了全行业管理,形成了以16个市(地)国营运输企业为主力,市(地)、县集体运输企业为补充,城乡、社会车辆为调节的三大运输队伍和三个运输层次,构成一个四通八达、灵活机动的公路运输网。 ☚ 三 公路运输 公路运输管理体制、机构 ☛
发展历史简介 发展历史简介安徽地处华东内陆腹地,长江、淮河两大江河基本上成平行之势,由西向东,横贯全境,构成了安徽水上交通网的主骨架。境内水运条件优越,100平方公里以上流域面积的河流有300余条,除少数属于皖南新安江水系外,余皆流入长江和淮河。江淮两岸,湖泊众多,长江有巢湖、菜子湖、龙感湖、黄湖、南漪湖等,淮河有城东湖、城西湖、瓦埠湖、女山湖等,丰富的河、湖水利资源,为安徽航运提供了优越条件,全省80%以上的市(县)有舟楫之利。 古代航运 安徽航运历史久远。春秋时期,吴楚争夺江淮,进行了长达80余年的战争。其时,皖江地区陆路不通,两国交兵多赖水运,甚至直接发生水战。前506年,吴伍子胥主持开凿了胥溪运河,沟通了太湖流域与长江的航运交通,大大缩短了吴都姑苏至芜湖一带的距离。战国期间陆续开凿的鸿沟,上至荥阳连黄河,蜿蜒南行,在皖境循颍河而下,抵凤台接淮河,沟通了黄、济、淮、泗、汝五大水系,构成了黄淮平原的水上交通网。先秦人工运河的开凿和利用,为安徽航远写下了绚丽多彩的篇章。 秦统一中国后,不仅广辟驰道,也十分重视水上交通。公元前210年,秦始皇由云梦浮江东下,东入中江,南至钱塘。这次水上巡视活动历时数月,陆行舟走数千里,其中近千里航程在安徽境内。前106年,汉武帝登上天柱山,自浔阳(湖北黄梅与安徽宿松之间)浮江,舳舻千里,到枞阳北上琅琊。秦皇、汉武大规模的江上活动,表明安徽航运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到了汉代,安徽的造船水平有很大提高。大约西汉中期,汉王朝在庐江郡(今庐江、枞阳、无为一带)设立楼船宫,监造舟船。 楼船是战船的一种重要船型,具有速度快、容量大的特点,需要较高的制造技术。楼船官的设立,推动了安徽造船业的进步。 魏晋时期,曹操挟汉帝移都许昌,雄视江南。许昌居颍水上游。颍水西有汝水,东有洧水、渠水,其下游皆与颍水相汇,是一个水网地区。贾逵开贾侯渠;曹丕开讨虏渠;司马懿用邓艾计,修广淮阳、百尺渠,上引黄河,下通淮颍,使淮南、淮北皆相连接,每东南有事,即可大军出征,达于江淮。因曹魏与东吴争夺江淮,两淮的航运业,也随之得到很大发展。 隋唐时期,全国经济中心移向长江流域,为了掠夺南方的财富,隋唐王朝修通了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并不断地予以维修、疏浚。沟通河、淮的一段大运河叫通济渠(唐称做汴渠),经过安徽的濉溪、宿县、灵璧、泗县境,流程300华里,它同穿过砀山、萧县的汴泗线,和大致同于鸿沟线路的淮颍线,构成了相交于浚仪(今开封)的淮运三线,对安徽的航运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表现在:开辟了航运的通途,促进了港埠的崛起,官私航运随之兴盛,商旅更趋活跃,内河运输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兴盛局面。 北宋建都开封,东南供给仍仰汴渠运送。大中祥符初(1008),漕运达700万石;仁宗朝(1024—1064),年漕运量更高达800万石,汴渠航运与国家的经济命脉息息相关。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后,淮河以北被金王朝控制。宋金对峙期间,黄河多次决口,淮河屡遭侵夺,形成了后来700多年的黄河夺淮史,淮运系统受到很大破坏,盛及数代的黄淮平原水运交通网竟致湮废,隋唐及北宋时期的繁荣景象也随之消失。 明代以后,长江、新安江航远持续发展,常盛不衰。明清徽商最负盛名,舟车遍行全国,沿江州县,均是徽商船只停泊之所。淮河流域人民不断地疏浚航道,战黄治淮,为恢复淮河航运作出了积极的努力,漕粮、盐、茶、军用物资等的运输在局部地区仍很活跃。 近现代航运 1840年鸦片战争后,伴随着帝国主义入侵的屈辱,民族轮运业艰难起步。1867年,安徽江岸当涂官锦州和芜湖广福矶设置了两座灯桩式岸标,射程达10公里以上。1876年,中英《烟台条约》签订,芜湖被辟为通商口岸,设立了海关;安庆、大通被辟为“寄航港”,允许外轮停泊和上下货物。1877年,李鸿章主持的轮船招商局在芜湖设立办事机构,为安徽第一家近代化的水运企业。同年,英商太古航运公司率先在芜湖设立机构,并在安庆开辟码头、兴建堆栈。到1895年,英商怡和、美商旗昌、日商日清等10多家洋行和公司纷纷在芜湖设立航运机构。1898年,商办航运公司开辟了芜湖至巢湖、合肥、南京、安庆、宁国等地的季节性航线,共有小轮20余艘。20世纪初年,轮船运输业发展到淮河。1908年,“利淮河工小轮公司”在正阳关成立,经营正阳关至淮阴之间的客货运输。至30年代,仅蚌埠一地轮船运输公司就有10余家。其时,马鞍山、芜湖、大通、安庆等沿江城市筑驳岸,建码头,盖仓库,修堆场,港口建设逐步开展;芜湖、蚌埠等地的船舶修造业也相继兴起。抗日战争爆发后,安徽航运受到严重挫折,轮船招商局被迫撤往鄂、川,淮河轮船或被沉、被征,或被炸、被掠,损失殆尽,皖江和淮河航运为日军独霸。抗战胜利后,由于政府腐败,政局动荡,安徽航运始终处于萧条之中。据1949年初统计,安徽长江、淮河干支流的轮船仅152艘、3200客位,7565载重吨、2954马力;木帆船有3.05万艘,39.11万吨位;港口31处,224个靠泊点,其中,自然岸坡180个,砌石踏步码头44个;通航里程号称9000余公里,但多为排筏和木帆船季节航道,水深1米以上的里程仅2409公里(包括401公里长江干线里程)。 安徽航远虽然有着久远的历史,也不乏辉煌的发展时期,但囿于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古代近代内河航道只能大水行大船,小水行小船,港口装卸多是肩挑背扛,木帆船运输占主导地位,从总体上说,内河航远基本上处于天然状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安徽内河航运蓬勃发展,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在航道方面,1961年,建成了蚌埠船闸,渠化了淮河正阳关——红山头278公里的自然航道,根本改变了安徽航道自流通航的格局;凿成于江淮分水岭上143公里长的大潜山总干渠,创造了水流高山,船行岗头的人间奇迹;航道疏浚组建了11个疏浚船队,疏浚能力达每小时1180立方米;助航设施由电气化航标发展到太阳能航标。在港口建设方面,1958年兴建了我国第一座内河机械化码头——裕溪口煤码头;70年代初,为安庆石化厂建设而建的第一座大件码头,最大起吊设备达356吨;80年代末期建设的芜湖朱家桥外贸码头,为内陆省份外贸出口架起了通海桥梁。造船水平由新中国成立初期仅能简单地维修船舶,发展到可以建造各种客轮、拖轮、快艇、海关艇、远洋集装箱轮、气垫船、汽车渡船等10多种船舶。船舶运输基本上淘汰了木帆船,正向着钢质化过渡。 ☚ 一 水运发展概况和现状 通航里程,港口和客货运量 ☛ 000018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