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周期货币政策Anti-Period Monetary Policy西方经济学中凯恩斯学派的一种货币政策主张,亦称“逆风向货币政策”。具体来说就是,当经济出现危机或萧条时,货币当局或中央银行就采取扩张性货币政策,增加货币供给量,以降低利率,刺激投资和就业,实现经济增长。当经济过度扩张和发生通货膨胀时则紧缩信贷,以减少货币供应量,限制社会需求,抑制通货膨胀。二战后的西方国家普遍采取这一政策,20世纪70年代以后则用得较少了。 反周期货币政策见 “逆风向货币政策”。 反以纸代钱论 (中国清代学者许楣公元1797~1870年)否定不兑换纸币的货币主张。1846年许楣为批判王瑬 《钞币刍言》刊行了 《钱币论》,其兄许梿 公元(1787~1862年) 为此书写序并加了按语。许楣认为白银为币是历史趋势,“银日多,而钱重难致远,势不得不趋于银” ( 《钞币论·通论六》),“如欲尽废天下之银,是惟无银,有则虽废于上,必不能废于下也”。关于货币本质,许楣认为货币及其他商品的贵贱差别是因为 “天下之物,惟有尽故贵,无尽则贱” (《钞利条论一》),金、银及一切商品的价值均由其数量决定; 他认识到作为货币的白银无论其形制如何不同,都只是一定数量的银,货币与其他商品相交换,都是依其本身价值进行的等价交换。许楣把纸币分为可兑现纸币与不可兑现纸币两种,认为唐代的飞钱、宋代的交子“皆以纸取钱,皆良法也” (《通论三》); 他要求纸币发行须有十足的准备金,可以“易金银”,“有所附丽以行,而不尽为徒纸”,不是“虚纸” ( 《通论四》、《通论二》)。许楣把不兑现纸币称作 “以纸代钱”,认为 “银,银也; 钞,纸也” (《通论一》)。而不兑现纸币是尤为不可行的 “罔民”之“弊法”。许楣对王瑬的行钞理论及其方策进行了全面、系统的批判,指出“以纸代钱,而至欲尽易天下百姓之财”是历代行钞 “弊法”所没有过的新弊端 (《通论一》)。针对王瑬“造钞约已足天下之用,则当停止” 的观点,许楣反驳说: “能足天下之用,而不能足国家之用。……自古开国之君,……其始常宽然有余,至其后嗣,则甚不肖也: 水旱耗之,兵革耗之,宗禄庆典及诸意外冗费耗之。用度稍不足矣,势不得不于常赋之外,诛求于民。而行钞之世,惟以增钞为事,犹不增则国用不足,增之则天下之钞固已足用,而多出则钞轻而国用仍不足” (《造钞条论七》)。许楣区别了纸币的经济发行 (满足流通需要的发行,即 “足天下之用”) 与财政发行 (弥补国家财政需要的发行,即 “足国用”),并提到如以财政发行为目的必然导致纸币贬值,如此,不仅没有王瑬所讲的 “大利”,而且会使百姓财富 “即化为纸”,“贫民抱空票而妇子愁叹”; 更会使商品流通混乱,物价波动,钱庄亏空,给社财富 “即却不能规定纸币在流通中的实际购买力,“钞文一贯亦只是一贯,然不能令商贾之必当千钱乎?” ( 《钞利条论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