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向作用Fanxiang zuoyong
人的行为方向与动机方向之间的相反活动。一个人如存在一种可能要产生焦虑的冲动,但为了避免他人的指责批判,于是就有意无意地将“冲动”转化为反向行为,即做出一些与自己意识到或意识不到的动机相反的活动。有些人内心里对某人怀有不满,但表面上却竭力讨好;有些人常常炫耀自己的长处,以便引人注意,可能是由于自己的心虚、自卑所驱使。总之,若某人的某些行为过分,则表明他在无意中可能有相反的欲望与冲动,而引起人们怀疑他在这方面有问题。“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故事,可以说就是这种反向作用。
亦称“反向行为”、“矫枉过正”。精神分析术语,自我防卫机制之一,指人的外表行为或情感表现与其内心的动机欲望完全相反。如一个人内心中讨厌或憎恨另一个人,但在表面上却对此人过分热情和关心; 一个怀有强烈淫乱欲望的人,但表现却是道貌岸然的禁欲主义者。采用这一防卫机制的人,其情绪和行为表现不取决于另一方的需要,也非环境条件所要求,而是取决于被压抑的欲望所需要的自我防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