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反切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反切 反切音韵学名词。一种传统的注音方法。“切者,以两字贴切一字之音”,上字与所切之字声母同(为字头),下字与所切之字韵母和声调同(为字腹、字尾),即为反切之字音。如“练,郎店切”,取“郎”的声母l ,取“店”的韵母ian和声调去声,即成“练”的字音(lian)。明王骥德《曲律》云:“度曲先须识字,识字先须反切。”唱曲时,须用正确的方法把字音念准。明沈宠绥在《度曲须知》中提出“以头、腹、尾三音共切”的主张,即“三字切”,于唱曲大有裨益。如“东,多翁鸣切”,出上半字面“多”的声母有“一点锋芒,见乎隐,显乎微”,自然过渡到下半字面收音,念准“翁”、“鸣”合成的韵母,以“鸣”音收尾。 ☚ 鼻音 切音 ☛ 反切 反切汉语的一种传统注音方法。其法以两字相切合,取上一字的声母与下一字的韵母和声调,拼合成一个字的音,即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如“冬,都宗切,”即取上字“都”的声母d和下字“宗”的韵母和声调ong相拼,读为“冬”(dong)。 ☚ 等韵 翻切 ☛ 反切又称 “反”、 “翻”、 “切”、 “切语”、 “反音”、“反语”、 “反言”, 古代给汉字注音的一种方法, 即用两个汉字通过拼合来为另一个汉字注音。 反切的第一个字称为反切上字, 又称切上字, 或简称上字; 反切的第二个字称为反切下字, 又称切下字, 或简称下字(上下的称呼是因为古人竖行书写的缘故)。 上字和下字所拼注的字称为被切字。 反切的原则是: 上字取声母, 下字取韵母及声调。 如: 刚, 古郎切。“刚”为被切字, “古”是反切上字, “郎”是反切下字, “古”的声母 (g) 与 “郎” 的韵母及声调 (ang) 相拼, 得出“刚”的读音 (gang)。反切起于何时, 出自何人之手,目前尚不能确知。 陆德明 《经典释文·叙录》: “古人音书,止为譬况之说,孙炎始为反语,魏朝以降渐繁。”目前大致认为反切受梵文的影响, 酝酿于汉代, 魏晋时期兴盛起来。 对于以前的直音、 譬况等方法, 反切是一个进步。 它不仅使汉字的注音更加准确, 而且促使人们注意字音的分析。 反切在当时是极易掌握的,只要掌握了反切原则, 便可拼读出被切字的读音。 但是由于早期反切没有统一体例, 用字繁杂, 且有很多误切, 所以后人对此多有改良之举。 如明吕坤 《交泰韵》、 清李光地等 《音韵阐微》, 都试图使过去的反切更便于拼读。 反切是我们认识和研究古代字音的重要资料。 由于语音的演变, 古反切很多不能拼读出今天的正确读音, 所以近代以来不少人依据语音发展规律, 对古反切加以解释, 帮助人们切出正确读音。 如殷焕先 《反切释要》 (1979年)。 反切 反切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也叫“反语”“反音”“翻切”,或单称“反”“翻”“纽”“切”。用两个汉字配合起来注明另一个汉字的读音。上边的一个叫做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下边的一个叫做反切下字,表示被切字的韵母和声调。声、韵、调三者合起来就是被切字的读音。如“都,当孤切”—dū←d(āng)+(g)ū;“攻,古冬切”—gōng←g(ǔ) +d(ōng );“唐,徒郎切”—táng←t(ú))+(l)áng。有些字是零声母,就用零声母字做反切上字。如“乌,哀都切”“衣,於希切”“殷,於斤切”“烟,乌前切”。 ☚ 直音 反 ☛ 反切(-qiè)汉字一种传统的注音方法,始于六朝,也称“反语”“反音”。用两个汉字相切合,取上一字的声母,与下一字的韵母和声调,拼合成一个字的读音。《云麓漫钞》卷十四:“孙炎始为~语。” 反切我国古代主要的注音方法。即用两个字合起来拼出另外一字的读音。合起来的两个字,前者称反切上字,后者称反切下字。上字取声,其声母和被注字的声母相同;下字取韵并定声调,其韵母、声调和被注字相同。两者相拼而得出被注字的读音,如“红,胡笼切”: 反切 019 反切利用双声、叠韵关系,用两个字来拼读第三个字读音的方法。唐以前称 “反”,宋以后多称“切”。反切的规律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兼取它的声调。”如“冬,都宗切”,其中“冬”是被切字,“都”是反切上字,与“冬”声母相同(双声),“宗”是反切下字,与“冬”韵母相同 (叠韵)。将“都”的声母与“宗”的韵母相拼,即得出“冬”的读音。用国际音标表示就是:冬[tu ☚ 平仄 等韵学 ☛ 反切 反切Fanqie传统注音方法中的一种。反切法就是由两个字来拼合另一个字的读音,两个字中,前一个字叫反切上字,后一个字叫反切下字。反切上字与被注音的字声母相同, 反切下字与被注音的字韵母和声调相同, 也就是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这在古人叫“反”、或称 “翻”, 又称 “切”。例如 “神”、“市人切”,即取 “市” 的声母sh与 “人” 的韵和调en拼合成“神” (shen)。一般认为是汉末人孙炎最初使用反切法注音。在反切法发明之前,人们使用拟音的方法,“某读若某,”或用直音注 “某音某”。应该注意的是, 由于古今的音系变化, 前人作的某些字的反切用普通话的声韵调去切已经大相径庭了。 ☚ 叠韵 押韵 ☛ 反切 反切汉语传统的 一种注音方法,用两个汉字来拼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这种方法大约产生于东汉,盛行于六朝。由于佛教传入中国,一些文人受了梵文的影响,注意到字音的分析,于是逐渐发明了 “反切”,开始时叫做 “反”,又叫 “翻”,唐人忌讳 “反” 字,所以改为 “切” 字。可以说,反切的发明是汉语音韵学的开始。反切的方法是: 取前一个字的声母,取后一个字的韵母和声调,合起来相拼得出的字音,就是这个生字(被切字)的读音。如“同,徒红切”,用拼音公式表示,即“同tong=徒t (u)+红(h) ong”,用反切上字 “徒” 的声母t,与反切下字 “红” 的韵母和声调ong相拼,就是被切字 “同”的读音。反切法与 “譬况法” “读若法” “直音法” 相比是一大进步,因为它能把 一个单字的音分析为声母和韵母两部分。但是,要想运用反切法,首先得掌握许多反切上字下字,况且 “上字既取其声而有韵相杂,下字既取其韵而有声相乱”,不便于准确拼音。 ☚ 双声 韵书 ☛ 反切一种传统的注音方法。即用两个汉字拼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前一个字为反切上字,后一个字为反切下字。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如“同,徒红切”取“徒”之声母t,取红之韵母和声调ong,即拼出“同”的读音。 反切fan qietraditional method of indicating the pronunciation of a character by taking two other characters,one with the same initial and the other with the same final as the character in question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