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双清亭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双清亭 双清亭位于市区北1公里,背负禹山,面瞰邵城。当资水、邵水两条清流之汇合处,故名。始建于北宋,自元至明,几度重修。纯木结构、重檐六角,内饰龙凤,外绕明廊,“双清览胜”为邵阳八景之一。亭旁有登云阁,右有览翠亭。亭上有高庙,北宋徽宗曾题额“康济”,故宋元时称康济庙,清康熙年间改名为关帝庙,庙祀关羽。庙中原有石磬,长四尺许,相传渔人得于江中,击之备五音,现已不存。亭北侧为资水,亭西侧为砥柱矶。明黄克缵《游双清亭记》描写其地势:“循庙而西,山麓隐隐横入江中。有小径可三尺许,怪石嵯峨,峙于其旁。又西则山势已断,数石隆起江中,桥之,乃通亭于其上。”矶上之亭,名曰亭外亭。双清亭石上,元代元贞元年(1295)郡守三不都书刻“天开图书”,明湖广巡抚赵贤书刻“双清览胜”,明刑部尚书顾璘书刻诗作及“砥柱矶”三字。1979年,亭修葺一新,并辟为双清公园,园内现存明清碑记十余种。 ☚ 2. 邵阳市 北塔 ☛ 双清亭 双清亭位于邵阳市邵水东面、资水南岸的砥柱矶上,居高临下,背城面水。因位居资水、邵水汇合处,故以“双清”命名。双清亭为纯木结构,六角重檐,脊饰龙凤,雀替斗拱,绕以明廊。亭侧有高庙,原名康济庙,宋徽宗赵佑曾题额“康济”。清代皇室敬重关羽,康熙年间更名关帝庙。高庙右侧,有嶙峋如柱的岩石雄踞于资水南岸,这就是砥柱矶,矶上有朱亭,又名亭外亭。双清胜景曾吸引历代墨客骚人揽胜抒情,留下许多墨迹和诗文。双清亭上有元贞元年 (1295)郡守三不都书“天开图画”,明湖广巡抚赵贤书“双清揽胜”,明刑部尚书顾璘亲题“砥柱矶”三字。亭外亭上有清代诗人徐小松写的一幅楹联:“云带钟声穿树去,月移塔影过江来”。“屿扼双流合,江涵一廊烟”是邵阳著名学者魏源的手笔。双清亭现辟为公园,园内存有古代修建碑记十余种,排列成林,最早为明成化和万历年间石刻。 ☚ 邵阳崀山旅游区概况 东塔 ☛ 双清亭 双清亭邵阳电视台1996年6月15日开播的一个杂志性文艺栏目,以展示地域文化风情、传播文艺信息、透析人生社会百态、扶植地方文艺新人为宗旨,设有“名人访谈”、“话说宝庆”、“流行风”、“生活点滴”、“新人佳作”等小栏目。 ☚ 市民热点 经济观察 ☛ 双清亭 双清亭位于邵阳市双清区双清路北双清公园内,居邵水东岸砥柱矶之上。资水、邵水汇经其下,四时登览,碧水澄清,故名 “双清”。始建于元代,初名 “揽翠亭”,别名 “登云阁”。明洪武初,镇抚姚士真题“江山”二字于其上,故又名 “江山亭”。景泰年间湖南巡抚李实游此,又题名 “俯影亭”,后废。清初移地重建更名 “亭外亭”,以其位于“双清亭”之外而取名。今之“双清亭”实为清初所建的 “亭外亭”。现遗构为清光绪三十四年 (1908)宝庆知府潘清主持重修。亭呈正方形,面积54平方米。木结构,重檐歇山顶,上覆小青瓦。亭由8根木柱分内外两圈顶托。亭四周有坐凳栏杆,供游人歇息凭眺。 ☚ 双牌励志亭 新邵岣嵝门茶亭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