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量yuán zǐ liàng元素原子的相对质量。1903年汪荣宝等《新尔雅·释化》:“含原素之诸化合物其存于一分子中之原数量,各以整数除得其最大之量者,谓之原子量。”1921年《注音新辞林》:“原子量: 化合物中所含各原子之重量也。” 原子量 原子量yuanzi liang参见“相对原子质量”。原子半径 (yuanzi banjing) 根据量子力学,核外电子运动没有固定轨道,没有明确的界限,只有几率密度的分布。通常把核到最外层电子的平均距离定义为原子半径。现代的科学技术还无法精确测定一个单独原子的半径,只能用实验方法,如X射线衍射法,测定出晶体中相同原子核间距离,或用同核双原子分子键长,被2相除得出。不同元素原子有不同的存在形式,就是同一元素的原子也可能形成不同化学键的分子和晶体。因而不同元素的原子半径可能表现形式不同,就是同一元素的原子半径也可能有不同形式。根据测定方法的不同,通常有3种原子半径: ❶金属半径 金属晶体中相邻两金属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称做该元素原子的金属半径,如铜的金属半径r金=127.8pm。 ❷共价半径 同种元素的两原子以共价键结合时,其共价键键长的一半称做该元素原子的共价半径,其数值与几重键结合有关,如碳原子的共价半径r共,单键时为77pm,双键时为67pm,三键时为60pm。金属元素原子在一定条件下也可形成共价的双原子分子,金属元素原子也有共价半径,如铜的共价半径r共为117pm。由于形成共价键时,总会发生原子轨道重叠,通常同一金属元素的金属半径比其单键共价半径要大10%~15%。 ❸ 范氏半径 (范德华氏半径的简称) 非金属元素和有些金属元素所形成的分子间或希有气体单原子分子间靠分子间力 (范德华力) 相互吸引,其不同分子中两个相同原子核间距离的一半,称做该元素原子的范氏半径,如氯原子的范氏半径r范为181pm。原子半径数据只有相对的、近似的意义,而且同一元素的不同半径,数值不同(r范>r金>r共),而且相差较大。使用时不要同时用不同半径的数据。书中一般除希有气体使用范氏半径外,其他元素都一律用单键的共价半径。 ☚ 相对原子质量 电离势 ☛ 原子量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国际原子量委员会于1979年规定,一种元素的原子量的“该元素1摩尔质量对核素612C1摩尔质量的1/12的比值。”其符号为Ar(E),例如Ar(O)=15.9994。一种原子如果有2种以上的同位素,其实际原子量则为所含同位素以612C为标准所得的平均相对质量。过去化学上所用的原子量是以氧的平均同位素量(原子量)等于16为标准的,而物理上以氧的最常见同位素816O的原子量定为16。1961年改为以碳的最常见的同位素原子质量等于12为标度,从而统一了化学原子量和物理原子量的标准。目前测定原子量多采用质谱计法。 原子量atomic weigh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