卵巢生发上皮来源的肿瘤
卵巢生发上皮来源的肿瘤占原发性卵巢肿瘤的60~70%。它发生于卵巢表面的生发上皮及其下面的间质。在胚胎发生学上,生发上皮是由体腔上皮形成的单层扁平上皮,具有向不同方向分化的潜在能力。虽然卵巢不是由副中肾管发生的,但其生发上皮与副中肾管同源,故卵巢可以发生与输卵管上皮、子宫内膜上皮及子宫颈管内膜上皮相似的肿瘤,这些肿瘤各称为浆液性肿瘤、子宫内膜样肿瘤及粘液性肿瘤,多数的上皮细胞瘤还根据其组织学、细胞学的特点而分化为良性、交界性 (低潜在恶性)及恶性。
属于卵巢生发上皮来源的肿瘤有:
卵巢浆液性肿瘤 是最常见的一种卵巢生发上皮性肿瘤(见“卵巢浆液性肿瘤”)。
卵巢粘液性肿瘤 是常见的一种卵巢生发上皮来源的,较浆液性肿瘤少见(见“卵巢粘液性肿瘤”)。
子宫内膜样肿瘤 卵巢良性子宫内膜样瘤及透明细胞瘤极罕见。卵巢恶性子宫内膜样瘤即卵巢子宫内膜样癌,其发病率仅次于浆液性囊腺癌,在卵巢腺癌中占第二位(20%),发生年龄平均为53岁。子宫内膜样癌可由卵巢子宫内膜异位或卵巢生发上皮向子宫内膜上皮化生并恶变而来。
肿瘤多为单侧,大部分为囊性,表面有包膜。切面部分为囊性,部分为实性,可有乳头,或出血坏死。镜下可见与子宫内膜腺癌形态相似且分化好的子宫内膜样癌,其中有明显的腺腔样结构,被覆单层或多层有间变的高柱状上皮细胞,可见核分裂相,部分可有鳞状细胞化生。分化差的肿瘤与浆液性囊腺癌不易区别,但如在相邻部分发现分化较好的肿瘤则对诊断有帮助。子宫内膜样癌也可有乳头状结构,偶见砂粒体。
子宫内膜样癌常伴发其他类型的副中肾管型肿瘤,如浆液性癌,粘液性癌与透明细胞癌等。此瘤也有时与子宫内膜腺癌并存。子宫内膜样癌预后较一般卵巢癌好,五年存活率可达50%。组织分级与预后无明显关系。
卵巢透明细胞癌 又名卵巢中肾样癌,约占卵巢上皮性癌的5%,平均发病年龄为54岁。此瘤的组织发生尚未完全确定。目前一般都认为来自副中肾管上皮,因
❶子宫可以发生透明细胞癌。
❷卵巢透明细胞癌患者的子宫内膜异位发生率高。
❸可与子宫内膜癌并发。
❹子宫内膜样癌部分上皮呈透明细胞癌的形态。
透明细胞癌约40%为双侧性,其部分为囊性,部分为实性。切面黄白灰相间,可见出血区。镜下可见大部分有管状、腺样或囊状结构,被覆的上皮为单层较大的多角形边界清楚的透明细胞,此类细胞有时呈多层向囊内突出,形成乳头状结构;“鞋钉细胞”夹杂于透明细胞之间,向管腔内明显突出,核大深染,位于细胞顶部。一部分肿瘤排列成片状或索状,由透明细胞构成,胞浆丰富透明,核位于中央或可偏心。有时可见浆液性、粘液性或子宫内膜样癌的结构。
透明细胞癌常伴发其他副中肾管型肿瘤,最常见的是子宫内膜样癌与浆液性囊腺癌。此瘤伴发子宫内膜异位症者占25%。
透明细胞癌的五年存活率为50%。
纤维上皮瘤 卵巢纤维上皮瘤又名勃勒纳瘤,占全部卵巢肿瘤的1.7%,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大于50岁者占半数以上。因在光学显微镜与电镜下,胚胎残存的瓦氏细胞(Warthard cell)或尿道上皮细胞与勃勒纳瘤上皮岛中细胞结构相似,故肯定此瘤发生自卵巢的生发上皮。肿瘤一般较小,直径2~8cm,多为实性,质韧,有包膜。切面可呈淡黄色,可见针头大的小囊,偶见较大囊腔。镜下可见肿瘤由两种成分构成,一种是上皮细胞,排列成巢状;另一种为围绕上皮细胞巢的致密的梭形间质细胞。上皮细胞巢为实性或呈部分囊性变,其细胞部分似尿道上皮细胞呈大多角形,部分呈圆形,核卵圆形或咖啡豆状,有核沟。上皮细胞可以发生鳞状细胞化生或粘液上皮细胞化生。
此瘤常与其他囊性卵巢瘤伴发,其中以与粘液性囊腺瘤及囊性畸胎瘤较常见。纤维上皮瘤,可有交界性及恶性病史,但均极少见。恶性勃勒纳瘤的平均年龄为60.3岁。其部分为囊性,囊内有脆的息肉样肿块,多发于右侧。镜下诊断为恶性的标准是:
❶有显著的恶性表现。
❷同时可见呈良性勃勒纳瘤的区域。
❸如伴发粘液性肿瘤,两种肿瘤应有明显分界。
❹ 有间质浸润、瘤细胞多为移形上皮型,可有鳞状上皮化生或粘液上皮化生。
未分化癌 卵巢未分化癌约占原发性卵巢恶性肿瘤的10%。肿瘤为实性,双侧者多,肿瘤细胞分化很差,无法分型,预后最差。
未分类腺癌 卵巢未分类腺癌的大部分结构因分化差,不能明确诊断。如在个别地区见到腺癌结构则可列入此组。如对标本多处取材并经细致检查或有可能作出确切诊断。
癌肉瘤及中胚叶混合瘤 卵巢癌肉瘤及中胚叶混合瘤都极为罕见,多发于老年妇女,来源于副中肾管及间叶组织。肿瘤多为单侧,平均直径15cm,部分呈实质性,部分为囊性。切面常有出血及坏死。镜下可见癌肉瘤为恶性上皮与间质成份,上皮成分常见为腺癌,间质成分多为排列紧密有明显间变的梭形细胞,有较多的分裂相,中胚叶混合瘤的切片中可见恶性上皮成分与恶性异源性间叶成分。后者中最常见者为横纹肌、软骨和骨。
该两类肿瘤恶性程度极高,患者多于1~2年内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