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重病人抢救的道德要求危重病人和社会向抢救人员提出的必须遵守的道德准则和应具的道德品质。危重病人的一般特点是:病情紧急复杂,变化快,诊疗困难,预后差,心理活动复杂。因而对抢救人员提出了十分严格的道德要求,主要有:(一)争分夺秒,一心赴救。应树立“时间就是生命”的观念,抓住抢救时机,采取有效的措施迅速予以救治。(二)敢担风险,不计得失。既谨慎从事,不随意冒险,又敢担责任,只要有百分之一的希望,就应全力抢救。(三)高度负责,任劳任怨。对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应敏锐准确,诊疗操作要精心仔细,即使无人监督,也应忠实于病人利益,认真采取救治措施,不怕艰巨脏累,尽力使病人转危为安。(四)团结协作,互学互尊。危重病人的抢救,往往需要多个专业科室的协同努力。各科医务人员都应急病人所急,服从统一调度,互相支援,配合默契。(五)正确掌握不可逆转的危重病人的治疗原则。按传统观念的要求,对这类目前医疗水平无法救治的病人,应不惜代价,不遗余力地抢救,尽量延长其片刻的生命。但从现代生命观和公益论的观点看,这种做法未必是道德的,因而应采取下述治疗原则:(1)必须做出明确的诊断,不可耽误本来经过努力可以缓解治愈的病人。(2)对确实不可逆转但又不会马上死亡的人,毋须不惜一切代价抢救,应给予支持疗法,如输液、维生素、止痛剂等。同时要坚持细致周到的护理,特别要给予良好的心理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