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印度种姓制度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印度种姓制度印度社会存在的一种彼此严格区分社会等级或集团的制度。种姓系梵语瓦尔纳和印地语阇提在中国古文献中的意译。约公元前1000年~前600年4种姓的产生:婆罗门、罗惹尼亚(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4个等级。公元前600~公元200年,4等级划分日趋严格。后种姓日益增多,制度日趋复杂,在种姓之外又出现大批“不可接触者”,即最受歧视的贱民。今日印度“贱民”数量将近1亿。虽在独立后予以废止,但种姓问题仍是一个重要问题。 印度种姓制度 印度种姓制度the Caste System of India印度古代社会里职业世袭,内部通婚和不准外人参与的社会等级(身份)制度。等级序次为:(1)婆罗门,即僧侣贵族,掌握神权。(2)刹帝利,即武士贵族,掌握政治、军事实权。(3)吠舍,即农牧民和工商业小生产者。(4)首陀罗,是奴隶、杂工、什役。种姓之间不能通婚、交往,甚至不能同坐同餐。印度进入封建社会后,在种姓之外又出现大批“不可接触者”的贱民,其人身和用过之物被视为“龌龊”,不得同其他种姓的人接触,不许进入寺庙、学校等公共场所。1950年印度国会通过废除种姓制度的法律,但实际上至今仍有影响。 ☚ 印度共和国 印度混合经济 ☛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