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卞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卞和

和氏璧的发现者。一作和氏。春秋前期楚国人。善相璞玉。曾在楚山中得一璞玉,往献厉王。厉王令玉工鉴别,玉工说是石头。厉王以其为诈,乃刖其左足。武王时他又往献璞,玉工仍以为石,武王又刖其右足。文王即位,他抱其璞哭于荆山(今鄂西武当山东南)中,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文王使玉工雕琢其璞,果得宝玉,遂命名为“和氏之璧”。

卞和

春秋楚人。相傳他覓得玉璞,兩次獻給楚王,都被認爲欺詐,先後被砍去雙腳。楚文王即位,他抱璞哭於荊山下,王使人剖璞加工,果得寶玉,稱爲和氏璧。馬融《樗蒲賦》:“矢則藍田之石,卞和所工。”

卞和

卞和

春秋时楚国人。相传他得到一块璞玉(未雕琢的玉石),先后献给楚历王、武王,都被认为欺诈而截去双脚。楚文王即位,他在荆山下抱璞痛哭,楚王派人对璞雕琢加工,果然是块宝玉,遂命名为 “和氏之壁”。文王封他为零阳侯,不就。

☚ 紫微垣   楚文王 ☛
卞和

卞和

汪玉岑著。1946年11月出版,纪秋水发行。收《一个兵士底悲哀》、《童年》、《夸父》等诗46首。

☚ 王贵与李香香   民主短简 ☛

卞和

 【出典】 见“献玉”条。
 【释义】 春秋楚人卞和能识璞中玉,后世因用卞和比喻赏识人才的人。
 【例句】 ①滥窃商歌听,时忧卞泣诛。(杜甫《舟出江陵南浦奉寄郑少尹》2561)这里用卞和泣璞的故事,谓处于知己难逢之世,衬托对郑少尹的感激之情。②结绿处燕石,卞和不必知。(独孤及《送陈兼应辟兼寄高适贾至》2764)这里反用卞和事,谓识材者也不能遍知所有的人才。③连城犹隐石,唯有卞和知。(刘商《殷秀才求诗》3458)这里借卞和识璞事,对殷秀才求诗表示知己之情。④卞和试三献,期子在秋砧。(韩愈《孟生诗》3819)这里以卞和三献荆璞的精神鼓励科举落第的孟郊,希望他再接再厉。预期他的才能将被赏识。⑤圭璧无卞和,甘与顽石列。(元稹《谕宝二首》其二4460)这里举卞和识玉事为一例,说明宝物被认识需要一定的条件。⑥居然一片荆山玉,可怕无人是卞和。(李涉《送颜觉赴举》5437)这里以荆山玉比喻颜觉,将他赞为才士。同时以“卞和”比喻能发现人才的考官,表示担心主考官不识人才。⑦东归万里惭张翰,西上四年羞卞和。(许浑《长安岁暮》6086)这里以卞和献玉事为衬托,自叹求仕无成。⑧却羡卞和双刖足,一生无复没阶趋。(李商隐《任弘农尉献州刺史乞假还京》6204)作者以任弘农县趋走小吏为屈辱。这里借弘农县内有荆山同卞和得玉之荆山同名,活用卞和事作为映衬,表明自己乞假的原因是耻于趋走。⑨楚玉已曾分卞玉,膺门依旧是龙门。(许棠《讲德陈情上淮南李仆射八首》其二6984)这里以“分卞玉”点明自己进士及第之事。

卞和

❶借指识才之人。唐刘商《殷秀才求诗》:“连城犹隐石,唯有卞和知。”
❷借指善识宝玉之人。唐元稹《谕宝》诗之二: “圭璧无卞和,甘与顽石列。”
❸借指怀才不遇之士。明汤显祖《牡丹亭·耽试》:“(生)呀,试期过了……天呵,苗老先赍发俺来献宝。止不住卞和羞,对重瞳双泪流。”
○ 和氏璧

卞和

春秋早期楚人。卞氏,名和。得璞玉于荆山之下,不敢私有,以之献于楚王。厉王(相传即蚡冒)使玉人检视,认为卞和所献非玉,而是石,楚王以为诈,下令刖其左足。厉王死,武王即位,卞和又献玉璞于武王。经玉人检视,仍判断为石,王下令刖其右足。文王即位,卞和抱玉璞哭于荆山之中,3日3夜,泪尽而继之以血,悲痛至极。人见而告知楚王,王派人查问,卞和答称,最悲伤的是“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韩非子·和氏第十三》)。于是楚文王遂令人剖开璞石查明真象,果然得稀世宝玉,遂将其玉名之曰和氏之璧。

卞和

春秋时楚国人。相传他曾于荆山得玉璞,献给厉王,厉王以为骗他,刖其左足;武王即位,又献给武王,又以为骗他,刖其右足。文王即位,他抱璞哭于荆山下,文王使人问其因何而哭,他答道: “臣非悲刖,宝玉而题之以石,真士而名之以诈,所以悲也。”文王使匠人雕琢,果得宝玉,称“和氏之璧”。文王封他为零阳侯,不就。

卞和

春秋时楚国人。他得玉石于荆山,献于楚厉王。玉人说是“石”,厉王以和为诳,刖其左足。武王即位,和又去献玉石,玉人仍说是“石”,武王刖其右足。文王即位,他抱其璞哭于荆山下,文王得知,使人剖其璞,果得宝玉,称作“和氏之璧”。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3:1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