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南音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南音nán yīn

南方的音乐。刘禹锡《送李策秀才还湖南》:北渚不堪愁,南音谁复听。刘禹锡《采菱行》:一曲南音此地闻,长安北望三千里。

南音

南音

半月刊。1932年元旦创刊于台北。主编郭秋生。南音社出版。该刊是台湾第一个纯文艺中文刊物。第7期改在台中出版。主要撰稿人有郭秋生、赖和、叶钟荣、陈逢源、周定三、张聘三、许文逵、吴秋霖等。该刊以重金征募小说、诗歌、戏曲、春联等作品。在《发刊词》上提出要推动“文艺的启蒙运动”和“思想、文艺普遍化”。主要栏目有评论、随笔、诗、创作等。曾发表赖和的《归家》《惹事》、赤子的《擦鞋匠》、一吼的《老成党》等小说及陈逢源的《对于台湾旧诗坛投下一巨大的炸弹》,芥舟的《社会改造与文学青年》、毓文的《最近的苏维埃文坛展望》等评论。另辟有“台湾话文尝试栏”,发表用台湾话文创作的童话、散文。1932年1月8日发行至第12期后停刊。

☚ 台湾战线   福尔摩沙 ☛
南音

南音

牌子曲的一种。也叫“南曲”、“南乐”。流行于福建闽南方言区及马来群岛的华侨中和台湾省。曲调唱腔由“指”、“谱”、“曲”三部分组成。指,是具有一定戏剧内容的套曲;谱,是大都带有标题性的套曲;曲,分大倍、中倍、小倍、二调和倍工等许多滚门,每个滚门都有五韵。演唱形式有洞管和品管两种。洞管的乐器有洞箫、琵琶、二弦、三弦、拍板五种。品管是以品箫代替洞箫;如再加上小叫、木鱼、铜铃等打击乐器,则称“下四管”。

☚ 南戏   南昌采茶戏 ☛
南音

南音

1932年1月1日创刊于台湾。郭秋人、黄纯青等创办并编辑。其宗旨是:尽微力于文艺的启蒙运动,提供发表作品的园地,以鼓励作家的创作,促进思想和文艺的普遍化和大众化。该刊曾发表过一批较有影响的小说,如懒云(赖和)的《归家》、《惹事》,一吼(周定山)的《老成党》,赤子的《擦鞋匠》等。该刊为促进台湾话文的推广,还开辟了“台湾话文尝试栏”。

☚ 文学生活   南方月刊 ☛

南音nán yīn

南方的音乐。刘禹锡《送李策秀才还湖南》:“北渚不堪愁,南音谁复听?”

南音

南音nányīn

━━ 楚囚钟仪操南音,以示不忘故国。指思念故乡。唐·刘驾《久客》诗:“南音入谁耳,曲尽头自白。”

☚ 南枝   首丘 ☛

南音

借指思乡怀国之情。唐刘驾《久客》诗:“南音入谁耳,曲尽头自白。”
○ 南冠楚囚

南音

跟北音相对, 指近代音里代表南方官话的语音系统。其基础方言是金陵一带。明代《洪武正韵》基本是南音的代表。 其语音特征跟北音不同, 如不分阴阳, 存在入声等。 其他如 《戚林八音》、 《潮声十五音》等则是反映某一方言的语音系统的。 也有人把南音用来指称跟北方官话不同的吴、闽、湘、粤等方言。

南音

南音

曲牌联套体曲艺。源于福建泉州,流行于福建晋江、龙溪两地区以及厦门市和台湾省。又称“南管”、“南乐”、“弦管”。在东南亚华侨旅居地区和港澳同胞中名为“乡音”。
南音是唐代大曲等宫廷音乐传入福建以后,与闽南地区的民间音乐、戏曲音乐等相互融合发展形成的。从现在的乐器、曲牌、乐曲内容及演奏形式等方面仍可看出古典音乐的传统成分及发展的历史痕迹。如南音的主奏乐器南琵琶,构造古老,并保存着唐代横抱的弹奏姿势和指挥乐队的作用,洞箫、拍板的制作也仍沿唐制的尺寸规格。使用音阶也与隋唐古乐相同,半音在四、五度与七、八度之间。曲牌方面,有出自唐以前的[魔诃兜勒]、[子夜歌]、[清平乐]、[阳关曲]、[汉宫秋]等; 出自唐代大曲的有[三台令]、[梁州曲]、[甘州曲]等; 出自法曲的有[婆罗门]、[太子游四门]等。曲谱如[梅花操]的结构形式,以散序性质的慢板开始,后是行板、中板、快板,最后转慢板结束,极近于唐代大曲的形式。在发展过程中,还吸收了宋词的词牌和内容,南戏的内容和一些方言,以及元杂剧、散曲、明代昆山腔、弋阳腔和闽南梨园戏的内容。至清代,有了更大发展和提高,创造了[北迭]、[寡迭]等生动活泼、节奏明快、唱词通俗的曲调; 内容上也突破了原来局限于描写男女爱情和历史故事的范围,可以直接用来讽刺、鞭挞现实生活的黑暗现象。
南音由“指”、“谱”、“曲”三大部分组成。“指”,即指套,是一种有词、有谱、有琵琶弹奏指法的套曲。现有49大套,每套都有一定的故事情节,曲子由若干同宫调的曲牌组成。指套演唱较少,多作器乐曲演奏。“谱”,是一种标题性的器乐弹奏套曲,内容多描写四时景色及花鸟、昆虫等。“曲”,即散曲,也称草曲,是一种以乐器伴奏的清唱曲。曲词可分抒情、写景、叙事三类,长期来积累传统曲词近千首。南音演唱时,演员两手执拍板,左手三块,右手两块,以三弦、二弦、琵琶、洞箫伴奏。现在散曲演唱,除保留一人清唱的形式外,还吸收北方曲艺的特点,发展了说唱、对唱、合唱等新的演出形式。

☚ 单弦   南管 ☛
南音

南音

南音是广东粤剧、粤曲常用的曲牌,它是在木鱼、龙舟的基础上吸收了苏州弹词(吴声)等曲种的曲调发展而成的。为了与广东以外的吴声区分,便以“南音”(南方的曲调)命名之。著名的南音代表作品有《客途秋恨》、《沙田夜话》等。

☚ 木鱼歌   潮剧 ☛

南音

楚地音乐的别名。《左传》成公九年:“使与之琴,操南音。”杜预注:“南音,楚声。”相传南音源始于大禹之时。《吕氏春秋·音初》:“禹行功,见涂山之女。禹未之遇而巡省南土。涂山氏之女乃令其妾候禹于涂山之阳。女乃作歌,歌曰:‘候人兮猗’。实始作为南音。周公及召公取风焉,以为《周南》、《召南》。”荆楚多情歌,江湘民谣《九歌》等多涉及爱情,与南音起源时的风格一脉相承。参见“楚声”。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2:4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