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乐府民歌nanbeichao yuefu minge
南朝、北朝长期对峙,两地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风格。南朝民歌产生于城市都邑。由于娱乐歌舞的风气盛行于上层社会和民间,新的乐曲和歌辞随之产生。而表现男女情爱的民歌,尤其为士族官僚所喜爱,并为乐府官署所采集加工。因而现存的南朝乐府民歌,收集在宋代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约近500首,绝大多数为女子所唱的情歌,归入“清商曲辞”中的“吴声歌”和“西曲歌”。另有几首归入“杂曲歌辞”和“杂歌谣辞”。
这些情歌表现女子的痴情哀怨,尤为生动。如《子夜》写女子的日夜相思之情:“夜长不得眠,明月何灼灼。想闻散唤声,虚应空中诺”;《懊侬歌》写女子的哀怨之辞:“我与欢相怜,约誓底言者?常叹负情人,郎今果成诈!”又如《那呵滩》写男女相送时对唱,妙趣横生,自然可爱。抒情长诗《西洲曲》是南朝民歌的杰作,描写一位女子从春到秋对情人的思念,春天折梅忆远,秋日采莲怀人,最后想象“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一往情深,余味无穷。此外“神弦曲”18首,是江南民间弦歌以娱神的祭歌,也具有人神恋爱的特色,如《白石郎曲》表现为“女悦男鬼”;《青溪小姑》则表现为“男悦女鬼”,与情歌没有区别。南朝民歌在艺术形式方面独具特色:体裁短小,多是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广泛运用双关语。这都与歌辞入乐有关。
北朝民歌以《乐府诗集》所载“梁鼓角横吹曲”为主,约60多首。歌词的作者主要是鲜卑族和其他北方民族的人民。但现存歌词全用汉语,已经过翻译和润饰。北朝民歌的内容丰富,往往能反映出北方人民在那个战乱频繁时代的各种生活状况。如《企喻歌》:“男儿可怜虫,出门怀死忧。尸丧狭谷口,白骨无人收”,表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男儿的厌战情绪。《隔谷歌》则描述了被围城中的人“救我来!”的惨痛呼救声。有的诗也反映了北方各民族的尚武精神。如《琅琊王歌》和《折扬柳歌》,写健儿爱刀爱马。北朝民歌也有情歌,但语言明快坦率,与南方情歌的柔婉含蓄不同。《捉搦歌》大胆直言:“天生男女共一处,愿得两个成翁妪”,《地驱乐歌》写“老女不嫁,蹋地呼天”无所顾忌。此外,《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的代表作,叙述木兰乔装代父从军的故事,具有传奇色彩。艺术手法也比较纯熟。《敕勒歌》描写北方辽阔苍茫的草原景象,“天似穹庐,笼盖四野”的比喻十分生动形象,“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态画面,更令人回味。北朝乐府民歌的风格豪放刚健,语言质朴真率。和南朝民歌的女儿之声形成鲜明对比。在体裁方面还创造了七言四句的绝句体,并发展了七言古体和杂言体,也为南朝民歌所不及。
南北朝乐府民歌
南北朝民间歌辞的总称。南朝乐府民歌主要有《吴声歌》、《西曲歌》、《神弦曲》3大类,多是东晋、宋、齐时期的作品。现存南朝乐府民歌大量是写男女爱情的。如“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侬作北辰星,千年无转移。欢行白日心,朝东暮还西。”(《吴声·子夜歌》)。除情歌之外,也有一些反映劳动人民的情歌,作品的特点是在劳动中描写爱情,如“春月采桑时,林下与欢俱。养蚕不满百,那得罗绣襦。”(《西曲·采桑度》)。南朝乐府民歌与汉代乐府民歌比较,内容显得狭窄,单调,除了多数是比较健康的情歌外,也有一些情调低级、庸俗的东西。其原因:
❶当时采乐的范围多是商业都市,
❷与封建统治者的情趣有关,他们专门采集这种浮艳的作品。在形式方面,南朝乐府民歌多是五言四句的小诗,封建文人也仿效制作,于是就形成了五言绝句的格式。在艺术上主要特点是大量应用谐音双关语,运用同音字关顾两种不同的意思。如“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的“丝”字,便是偕“情思”的“思”、“匹”谐“匹配”的“匹”。北朝乐府民歌多是北魏时期流传下来的作品,它是反映北方各族人民劳动、斗争和生活的歌,具有广泛的社会内容。如“健儿须快马,快马须健儿。䟤跋黄尘下,然后别雄雌。”(《折杨柳歌辞》)。战争是北朝政治生活中最突出的现象,给人民带来极大灾难。在长期战争中孕育出的英雄诗篇——《木兰诗》,便是战争生活的写照。这首叙事诗,故事性强,剪裁详简得当,结构完整,特别运用了复叠和排比的铺张写法,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北朝乐府民歌中也有一些反映贫富对立及爱情的民歌,手法直率、大胆,与南朝乐府情歌的迂回婉转风格大不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