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卖布谣(一、二)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卖布谣(一、二)》

《卖布谣(一、二)》

刘大白



卖布谣(一)



嫂嫂织布,

哥哥卖布。

卖布买米,

有饭落肚。



嫂嫂织布,

哥哥卖布。

弟弟裤破,

没布补裤。



嫂嫂织布,

哥哥卖布。

是谁买布,

前村财主。



土布粗,

洋布细。

洋布便宜,

财主欢喜。

土布没人要,

饿倒哥哥嫂嫂。



卖布谣(二)



布机轧轧,

雄鸡哑哑。

布长夜短,

心乱如麻。



四更落机,

五更赶路:

空肚出门,

上城卖布。



上城卖布,

城门难过:

放过洋货,

捺住土货。



没钱完捐,

夺布充公。

夺布犹可,

押人太凶!

“饶我饶我!”

“拘留所里坐坐!”



【赏析】 《卖布谣》最初发表在1920年6月出版的《星期评论》上。第一首以一个孩童的眼光、感受和口吻说出了手工纺织工人生活的艰难。这个小小的家庭,主要依靠嫂嫂哥哥织布卖布维持生活。为了“卖布买米,有饭落肚”,宁肯让弟弟穿破裤子,也舍不得用一块新布给补一补。由此可见他们窘困到何等地步。即使如此地“节俭”,也因“土布没人要”,而使两个主要劳动力“饿倒”。第二首叙述手工织布工尽管日以继夜地拼死拼活地劳作,然而这血汗换得的成果却最终被“充公”,甚至连人也给关押起来。在“五四”白话诗里,能够如此真实而具体地反映手工劳动者命运的作品是不多见的。这从一个侧面说明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民的境遇不但没有得到改善,相反是更加不堪忍受了。

《卖布谣》特别深刻之处,是它把手工工人的不幸同“洋货”联系了起来。正是由于“洋布细”、“洋布便宜”,在质地与价格上对“土布”来说占有绝对的优势,才使得手工织品疲软下来,无竞争能力。这实在是20世纪初年中国社会出现的一种势不可当的现实。这种局面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带来的。由于帝国主义正在欧洲鏖战,无暇东顾,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侵略,于是中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发展的机遇。单就纺织工业来说,“从1896年至1913年,中国的华资纺织工厂仅有16家,总共只有四十八万四千多枚纱锭;而1914年至1922年民族资本所创建的纱厂达49家,另有织布厂5家,已开工的纱锭达一百五十万六千余枚,8年超过了17年的两倍。(胡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史》)正是在这种所谓“洋货”、“洋布”的现代机械纺织品与本国的现代机械纺织品的潮水般的冲击下,中国的乡镇手工业被压垮了。《卖布谣》通过一个织土布工人遭遇的描绘,突出地表明中国的封闭的自然经济正在被打破,以及由此所加给社会基层人民的空前不幸。

《卖布谣》字里行间充满了鲜明的爱憎感情。诗人不但深深地同情着以织土布为生的人们,而且一再地暴露旧政权支持资本主义经济对劳动人民的剥削,抨击旧政权对善良的劳动者所施行的暴政。当然,诗人也可能像当时的许多中国人一样,尚不能理解中国经济正在发生的巨变和民族工业朝现代化发展的意义,所以诗里还没有更为新颖的思想光芒的闪耀。

《卖布谣》具有鲜明的民歌风味。诗人不但利用歌谣体反映民间疾苦,而且热心地模仿民歌民谣的表现手法,如“嫂嫂织布,哥哥卖布”这个句子的一再出现,正是民间歌谣为强化某种情感而常用的“反复”手法。又如“土布粗,洋布细”等,是民间歌谣常用的“对偶”手法。这是为了在对照中所产生的意思鲜明起来。又如下一个诗节的第一句“上城卖布”,正是上一个诗节最末一句“上城卖布”的重复,这是民间歌谣中常用的“顶真”手法。这除了在语义上造成上下连接紧密外,还会增添旋律美。又如“四更……五更……”也是民间歌谣以时序叙述事物的常用手法。以上诸多手法的运用,不但使这首诗洋溢着民歌特有的风味,而且表明新诗的发展是必须向民歌吸取营养的。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5 16:08: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