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词 | 史汀生主义 |
类别 |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
释义 | 史汀生主义Stimson doctrine1931年美国国务卿史订生发致中日两国照会所包含的不承认主义。1932年1月7日,针对日本在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强行侵占中国东北三省并制造一个所谓伪“满洲国”这一傀儡政权,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分别照会中华民国政府和日本国政府,声明美国政府“不能承认任何实际上情势之合法性,也不予承认这些政府(指日本和所谓伪‘满洲国’政府)或其代理人所订足以损及美国或其国民之条约的权益,或损及中国主权独立或领土及行政完整,或违反国际间对华政策,即所谓‘门户开放’的任何条约或协定。同时,美国政府也不予承认任何由违反1928年8月27日巴黎《非战公约》之方法所造成之情势或缔结之条约或协定。”这一照会所表明的立场后来被称为史汀生主义,也是国际法上不承认主义的最初表现。史汀生主义原来是美国为了保护自己在华的利益和在任何地方的利益不受损害所采取的消极主张,但为国际组织决议及一些国际公约所采纳,形成国际法上的承认制度的不承认主义。 史汀生主义又称“不承认主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以后,日本在中国东三省扶植了一个所谓“满洲国”傀儡政府,为此美国国务卿史汀生于1932年1月7日照会中日两国政府,声明不承认用违反1928年巴黎非战公约义务的手段所造成的任何情势、条约或协定,同时宣称坚持美国对华的 “门户开放”政策,史称“史汀生主义”。史汀生主义关于不承认傀儡政府的声明于同年3月11日在国际联盟大会上作为决议得以通过,并被确定为国联成员国的义务。以后 “史汀生主义”成为国际法上承认制度的一项重要规则。 史汀生主义Stimson Doctrine指1931年国务卿亨利·L·史汀生所发表的声明,表示美国政府反对日本占领满洲。史汀生主义谴责日本的侵略违反了门户开放政策、凯洛格—白里安公约和九国公约,并宣布美国不承认任何违反巴黎和约的局势。史汀生主义发表后一直为美国政府所恪守。 史汀生主义又称“不承认主义”。美国就日本侵略中国采取的外交方针。由国务卿史汀生于1932年1月照会中、日政府,故名。强调美国对任何损害“门户开放政策”及美国或其人民在华权利的条约或协定均不承认。实质是企图牺牲中国东北,换取日本对美国在华权益的承认。 史汀生主义 史汀生主义亦称“不承认主义”。1931年日本侵略中国后,美国政府宣布的一项对外政策,因系美国国务卿史汀生首先提出,故名。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英美等国统治集团对日本采取了姑息养奸、妥协纵容的政策,蒋介石国民党政府则发出了“绝对不抵抗”的命令。日本遂肆无忌惮地扩大侵略。1932年1月2日,日军侵占锦州,东北三省陷落,日军进一步南下的态势显露,英美在华北的利益面临严重威胁。同年1月7日,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向中、日两国政府发出内容相同的照会,宣称美国“不承认”日本独占中国东北的情势的“合法性”,也不拟予以承认中日两国政府或其代表所签订的任何足以损害美国及其在华国民在华利益的条约或协定,不拟承认“损害通称为‘门户开放’政策的‘对华国际政策’的任何新情势”。次日,美国国务院又发表补充声明说,“美国丝毫无意干涉日本在满洲的合法条约的权利; 美国并不想干涉日本对任何事件的解决,只要这些事件不损害合众国的利益。”史汀生所谓“不承认主义”的实质,乃是损害中国主权,牺牲中国的东北,以换取日本承认美国在华权益,并以此将日本侵略的祸水北引反苏。同时,“不承认主义”也反映了美日之间在远东的利益冲突和尖锐矛盾。 ☚ 卡特主义 旧金山会议 ☛ 史汀生主义the Stimson Doctrine(亦称不承认主义。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美国国务卿史汀生Henry Lewis Stimson于1932年1月7日照会中、日两国政府,声明坚持旨在瓜分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宣称“不承认”日本独占中国东北为“合法”,并“不承认”中、日签订的任何足以损及美国在华权益的条约或协定) 史汀生主义Stinson Doctrine亦称“不承认政策”。美国针对日本侵华战争所采取的外交政策。1932年1月,美国国务卿史汀生因日本对中国的侵略触及了美国的在华利益而照会中国和日本政府,美国不承认任何损害中美条约权益及美国政府和私人在华权益的条约和协议;不承认任何领土变动以及通过使用武力而获得的其他特权。照会还重申了门户开放原则、《九国公约》和《非战公约》的主要条款。美国政府采取的这种政策,带有妥协性,未能有效地阻止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行径。 |
随便看 |
|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