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单纯疱疹性急膜炎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单纯疱疹性急膜炎

单纯疱疹性急膜炎

由单纯疱疹病毒引起的角膜炎临床上十分常见,近二、三十年来有明显上升趋势,可能与皮质类固醇广泛应用有关,也可能是病毒发生变异使侵袭力增强。在任何年龄组中都可发生,通常单眼受累,病人常有异物感,羞明流泪,如果病变影响角膜中央部位,则可造成视力损害。发病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或其他全身感染病史。目前药物治疗仍不理想,往往经过反复发作而严重危害视力,成为一种世界性的重要致盲原因。
本病主要是由单疱病毒Ⅰ型感染所致,但Ⅱ型也可以引起此病。感染后,人体内可对此病毒发生体液免疫及细胞免疫反应,但很快就下降,因此容易复发。在病情静止期,病毒可能沿感染神经上行,以亚病毒形式隐匿于三叉神经节节细胞内,也可存在于皮肤、粘膜表面或在角膜细胞内,当机体经受感冒,高热,劳累,月经等影响,眼部药物刺激以致免疫能力下降时,则病毒重新活跃而发病。据统计,本病初发组在二年内复发占25%,九年以内占45%,复发组在二年内复发者占50%,九年内占85%。
原发性单纯疱疹性角膜炎仅见于婴儿及儿童,主要表现为点状角膜炎,其次是树枝状角膜炎或地图状角膜炎,极少发生角膜基质炎。所有病例都伴有严重的滤泡性结膜炎,耳前淋巴结肿大以及全身发热等症状。临床上最常见者是复发性单纯疱疹性角膜炎,此类病例曾遭单纯疱疹病毒感染,在一定诱因下发病,通常不合并结膜炎、耳前淋巴结肿大及全身性症状。它可以表现为以下几种形态:
(1) 上皮型——树枝状角膜炎: 病毒直接破坏角膜上皮细胞,形成树枝状溃疡,荧光素染色阳性,溃疡边缘上皮中有大量病毒。未经治疗的病例,病毒分离阳性率达80~90%。基质层常无改变,但也有少数病例可合并葡萄膜炎及角膜深层炎症者。(彩图29)
(2) 浅、中基质层型:病变累及前1/3~1/2基质层,病变区因水肿及浸润而增厚,边缘不整而表面有深度不等的溃疡,形成犹如地图形的外型,故称地图状溃疡。病毒分离阳性率仅为5~20%。
(3) 深基质层型:包括盘状角膜炎及深角膜基质炎,整个基质层有浸润水肿,后弹力层皱褶,及角膜后沉淀物。盘状角膜炎水肿重于浸润,较少形成溃疡及新生血管。深基质层角膜炎浸润重于水肿,新生血管亦较多,荧光素染色仅溃疡区着色,常合并溃疡穿孔,病毒分离仅于溃疡边缘偶获阳性。(彩图30)
(4) 晚期病变:属于基质层型病例及反复发作的晚期,以合并上皮型大泡角膜炎及顽固性角膜溃疡为其特点。基质层浸润水肿增厚,后弹性层皱褶,上皮水肿粗糙,并形成大小不等的水疱。顽固性溃疡呈椭圆形,边缘圆滑隆起,基底不平,溃疡边缘不能分离出病毒,荧光素染色不明显,经久不愈。
在以上几种类型中,其上皮病变主要与基底膜损伤、上皮不能与前弹力层紧贴有关,基质层内炎症反应除了病毒本身的破坏外,并与病毒侵犯角膜小体、改变其抗原性、引起的自身免疫反应有关。也有个别病例可单独表现为病毒性葡萄膜炎的体征。临床诊断可根据发病诱因及复发病程,角膜典型病灶,感觉减退或消失以及抗生素治疗无效等特点作出。
治疗上可采用抗病毒药物,如碘苷、腺苷、氟苷、亚磷酰乙酸等,我国1972年合成的环胞苷及5-环胞苷都有较好的疗效。关于常用的细胞免疫增强剂,干扰素,恢复期血清,左旋咪唑,转移因子等的疗效,均有报告;中药薄荷、蒲公英等试管内有抑毒作用,临床上应用祛风解毒,活血利水,养阴明目原则加减组方煎服,对深基质层病例有一定疗效。此外机械清创和冷凝术对上皮型者有效,但化学清创必须慎重,因为容易损伤上皮基底膜及角膜基质层; 皮质类固醇能抑制机体免疫反应和干扰素的产生,从而激活病毒与真菌,又能延缓上皮的愈合及再生,应严格控制使用,上皮型及溃疡型禁用,深基质层无溃疡者在同时使用抗病毒抗细菌药物前提下,可小量局部应用以降低超敏反应并减少胶原酶的释放。对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反复发作,角膜已穿孔或濒于穿孔的病例,治疗性角膜移植是一个很有价值的治疗方法。它不仅能控制炎症,而且有恢复视力的希望。虽然术后仍有复发的可能性,但复发后仍可再手术。板层移植复发率较高,目前多采用穿透性角膜移植术。

☚ 病毒性角膜炎   过敏反应性角膜溃疡 ☛
00012280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2 18:0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