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字词:

 

字词 协同学
类别 中英文字词句释义及详细解析
释义
协同学

协同学xietongxue

一门研究远离平衡的复杂系统如何通过自己组织产生时间、空间或功能结构的科学。协同学是一门系统科学理论,它所研究的结构并不局限于某一门学科,自然界或人类社会中的各种结构原则上都是其研究的对象。协同学是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H.哈肯(Haken)首先提出来的。哈肯考察分析了许多不同领域中非平衡有序结构形成的现象,发现了有序结构形成过程的普遍规律和共同特征,导致了协同学基本原理的产生。1971年哈肯在一篇题为《协同学:一门协作的学说》的文章中,第一次阐述了协同学的主要概念和思想,并逐渐使之成为一门十分重要的关于复杂系统自组织理论的横断学科。一个由大量子系统构成的复杂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子系统之间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效应,使系统形成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从而出现新的有序状态,这一从无序到有序的过程,遵从着某些普适的规律,至少有以下几点是自然界中各种各样的自组织系统所共有的:
❶系统内的子系统自我排列,自我组织,似乎有一个“无形的手”在操纵着这些成千上万的子系统;另一方面正是通过这些大量的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才导致了这个“无形的手”的产生。这种无形的手就是序参量。也就是说,子系统的协同作用导致了序参量的产生,而所产生的序参量又反过来支配着子系统的行为。
❷结构的产生及其性质特点往往由少数几个序参量所决定。
❸在结构出现的临界点,涨落起着触发器的作用。正是由于各种微小扰动的存在,才将系统由不稳定的无序状态驱向与新结构相对应的有序态。
基于以上对自组织过程基本原理的认识,协同学总结出了一整套处理问题的方法。从整体上来讲,协同学方法是一种综合的方法,它强调从总体上把握对象。具体来说,处理复杂系统的自组织问题需要经过以下步骤:
❶将具体问题翻译成数学,即建立系统的数学模型。若系统的内部机理、相互作用机制比较清楚,则这一步较为简单,对于一般的社会学问题或其它复杂系统,这一步是解决问题的重点与难点所在,这时,对系统的数学描述将更多地依赖于工作者本人对该领域的熟悉程度和经验,实验资料也是建立模型的重要依据。
❷求出所建立方程组的定态解,这些解对应于系统处于稳定状态时各种不同的结构,然后针对某一具体的定态解,做线性稳定性分析,通过这一步,可以区分出快变量和慢变量,为考察相应结构的演化打下基础。
❸应用支配原则,消去快变量,求得序参量方程。序参量方程决定着系统的演化进程,通过对它的分析讨论,就可以了解系统是如何随着控制参量的变化,经过突变进入新的状态的。
协同学不仅在理论上日益完善,在应用上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作为一门横断学科,协同学的研究对象包含涉及自然科学直至社会经济领域的各种复杂系统,可以说哪里有有序结构的形成,哪里就有协同作用,哪里也就有协同学的研究对象。社会科学中舆论形成的研究、生物的进化过程、生物模式的转变、人口的生灭迁移、经济现象中投资倾向等都是协同学应用非常成功的例子。协同学的进一步发展,将会不断地发现自然界结构的秘密,从而揭示出自然界更本质的规律。

☚ 耗散结构   贝纳德对流花样 ☛

协同学

协同学xietongxue

西德物理学哈肯于1976年提出的一种系统理论,主要研究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复杂系统在一定条件下由无序向有序转变时所遵从的基本规律。其中自组织系统是重要的内容,如激光器。哈肯在近代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的基础上,把对系统的动力学考察和统计学考察结合起来,把必然性和偶然性结合起来,研究系统从无序到有序的转变,具有深远的意义。它为阐释非生命系统向生命系统的突变提供了思路。协同学的建立为从物理科学向生命科学的过渡展示了希望。

☚ 耗散结构论   突变论 ☛

协同学

研究自组织系统及演化序列的系统理论。西德科学家哈肯(Hermann Haken,1927—)在20世纪70年代提出。以可分为大量子系统的复杂系统为研究对象,认为系统的每一宏观状态都由大量子系统间的协同运动所决定,结合了量子力学、激光理论等科学新成果,利用现代数学的多维相空间理论,以伺服原理为基本理论,把确定性和不确定性、必然性和偶然性结合起来,建立和求解序参量方程,研究协同作用在宏观尺度上产生结构和功能过程的规律,说明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进而到高一级有序的演化进程。已说明了一些过程中的自组织现象,对生物的社会现象的说明还在形成发展之中。

协同学

亦称“协同论”。以物理学为背景研究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理论。是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由德国著名的物理学教授赫尔曼·哈肯创立。协同学以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为基础,并吸取平衡相变理论原理,在不同学科研究领域里,通过类比找出它们转变所遵循的共同规律,创造出一套模型和处理方案。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问题提出科学的定量和定性分析结论。协同学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许多领域里已得到广泛的应用。

协同学

协同学

研究非平衡系统中的自组织现象的综合性学科。20世纪70年代中期由联邦德国理论物理学家哈肯创立。哈肯在研究激光系统的过程中,发现了一种典型的远离平衡态时的由无序到有序的转化现象,并发现这一转化的关键在于系统的非线性关系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能够产生协同现象和相干效应,使系统形成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表现出新的有序状态。协同学以现代科学理论的最新成果——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为基础,吸取平衡相变理论中序参量的概念和绝热消去原理,首次真正地将无序与有序统一起来,是一门横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适应性较强的学科,对研究复杂系统的结构与功能都有实用价值。

☚ 亚利桑那索诺拉沙漠博物馆   共同体 ☛

协同学

研究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硬科学和软科学之间的协同作用现象的科学。
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之间,硬科学和软科学之间有着内在的普遍的联系。马克思曾经预言过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一体化。德国著名物理学家普朗克认为,科学是内在的整体,它被分解为单独的整体不是取决于事物的本质,而是取决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实际上存在着从物理学到化学,通过生物学和人类学到社会科学的连续的链条。这是一个任何一处都不能被打断的链条。
协同学(Synergetics)以研究开放系统的普遍性,即研究开放系统中学系间的协同作用的现象为对象,是一门应用范围十分广泛的科学。它以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生态学、流体动力学、社会学以及现代经济管理、系统工程、城市规划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学系间共同作用的规律性为研究内容。其任务是使硬科学和软科学的联系进一步加强,加速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一体化的进程,为各门学科的深化和发展提供手段。
协同学是联邦德国著名的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H. Haken)及继承者建立起来的一门综合性的新兴学科。自1977年问世以来,已引起国际上一些科学家的注意。与协同学密切联系的跨学科研究领域建立起来的新理论,有系统论、信息论、控制论等,还有普利高律(I. Prigogine)学派的远离热力学平衡态的耗散结构理论,艾根(M. Eigen)的超循环理论,日本的长谷川一、栉田孝司等,都在所谓以开放系统自组织现象(有序结构)为对象的科学研究上做出了贡献。
哈肯学派的协同学,系统地介绍了有关数学、物理学的基础,并以激光、化学、生物学、生态学与社会学为具体对象进行研究,应用上述的基础理论得出的结论与实际现象非常符合,它的最大特点是抓住了各学科中的非平衡态的共同性,经过数学的分析和动力学的考察,建立了一套非平衡系统所共同遵守的规律。
我国对协同学的研究始于1979年,西北大学与大连铁道学院引进并翻译了《协同学导论》。1980年,开始用协同学原理对经济学进行研究,为协同经济学的创立奠定了基础。钱学森重视并应用协同学的有关理论。在我国,以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为指导,以数量经济学为主体,以物理学的思想,数学的方法,计算机的手段,并结合自然科学、技术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最新成就,创建有中国特色的协同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开拓人们的思路,有助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相互渗透,在方法上相互借鉴。

协同学

协同学

(又称协同论、协合学)。是研究由许多完全不同的子系统构成的系统的宏观结构发生质变的共同规律的理论。协同学一词是希腊语“合作的科学”。协同学的创始人是西德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1969年他第一次使用此概念,1977年,他发表的《协同学》一文标志这一学说诞生。
协同学研究完全不同的系统在远离平衡态时,通过子系统之间的协同合作,从无序变为有序的共同规律。协同学描述从无序到有序的自组织过程的主要概念是“序参量”。序参量是描述系统宏观有序度的量。由于系统的子系统很多,自由度(即无序度)很大。同时,子系统之间还有不同程度的关联,这就需要用大量的参量描述系统的演变。但参量的驰豫时间有快慢,只有慢驰豫量主宰系统演变过程,慢驰豫参量就是序参量。系统达到无序时,序参量为零,当完全有序时,序参量最大。一个系统序参量很少,控制和支配着子系统。如果只有一个序参量,系统结构由此序参量决定;当有几个序参量时,每个序参量决定一个对应宏观结构的微观结构。这样,每个处于不稳定点的序参量都孕育一个宏观结构的“胚芽状态”。最终出现哪一种结构,由序参量的合作与竞争结果决定。这种序参量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决定系统从无序变为有序的自组织过程。这是协同学的“协同”的真正含义。协同学建立和应用的方法是类比法,但在方程求解中引进了数学工具。
协同学在某些自然科学中应用成绩很显著,但在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应用还处于定性理解阶段。在舆论学中,应用协同学认识舆论的形成是深刻的。舆论作为系统是从无序变为有序的自组织过程。初时,众人各不相同的意见、见解群是无规则运动的子系统,是无序的,此时舆论系统的序参量为0或很小(舆论系统的序参量可以理解为起统一意见作用的几种意见或见解)。但是随着序参量的合作与竞争,起统一意见作用的序参量增大,即表现为起统一意见作用的见解被人们接受。当达到临界点时,序参量达到最大值,引起质变,出现了一致的舆论。舆论形成过程中,几种起统一作用的见解的交流和斗争,即舆论序参量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的过程,就是舆论的自组织过程。

☚ 光通信   闭环控制系统 ☛
协同学

协同学

研究各种由大量子系统组成的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子系统间的协同作用,在宏观上呈有序状态,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自组织结构机理的学科。它以信息论、控制论、突变论等一些现代科学理论为基础,吸取平衡相变理论中序参量的概念和绝热消去原理,通过对不同学科领域中的同类现象的类比,进一步揭示了各种系统和现象中从无序到有序转变的共同规律。同耗散结构理论一样,协同学的研究对象也是远离平衡态的开放系统,但它进一步指出系统从无序到有序转化的关键并不在于系统是平衡或非平衡,或是偏离平衡状态的远近,而在于组成系统的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作用,即,不仅处于非平衡态的开放系统,而且处于平衡态的开放系统,在一定的条件下,都可呈现出宏观的有序结构。协同学还建立了所谓支配原理: 系统在临界点附近的行为仅由少数的变量所决定,这些变量是系统的慢变量——序参量,它们支配着系统的快变量,即支配着系统的运动。序参量的合作会形成一种宏观结构,而序参量的竞争终将导致只有一个模式的存在; 这种序参量之间的协同合作与竞争决定着系统从无序向有序的演化进程,这是协同学的精髓所在。协同现象在宇宙间一切领域中普遍存在,没有协同就不能存在、发展。协同导致有序。协同学的创始人是联邦德国的理论物理学家赫尔曼·哈肯,他在20世纪60年代研究激光理论的基础上,于1976年首次提出“协同”的概念,同年他的专著 《协同学导论》出版,初建了协同学的理论框架。协同学的原理几乎适用于各种学科领域,因而在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社会学、经济学、语言学等学科领域的许多方面得到广泛的应用。如我国学者目前正在运用协同学的原理创建一门协同经济理论。

☚ 平衡态与非平衡态   支配性原理 ☛
00008921
随便看

 

文网收录3541549条中英文词条,其功能与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牛津高阶英汉词典等各类中英文词典类似,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中英文字词句的读音、释义及用法,是语言学习和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4-2024 Ctoth.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2021023879号 更新时间:2025/8/16 8:06:50